地理热点成像技术在越狱犯罪侦查中的应用

2010-04-11 01:09吴鸣赖继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人图层

吴鸣赖继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

地理热点成像技术在越狱犯罪侦查中的应用

吴鸣赖继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

地理热点技术应用于越狱犯罪侦查、追捕的研究,作为刑事案件侦查方式的新举措,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侦查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中心图解法和最小相邻分析法等技术分析预测犯罪人的藏身地点与下次可能的现身地点。在克服传统追捕越狱犯罪嫌疑人方法的诸多缺陷的情况下,地理热点技术将地理因素与犯罪人个人因素结合,划定犯罪人行为边界,配合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刻画,找出犯罪人活动地点区域和趋势,为迅速抓捕做准备。

越狱;成像技术;犯罪心理;图层

2009年10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第二监狱一起四名罪犯杀害一名监狱民警后集体越狱的案件震惊全国,万余警力经过70个小时的全力抓捕,四名犯罪人全部落网。这一方面反应出当前监管形势的严峻以及当前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的越狱案件侦破措施捉襟见肘,需要引入新的技术方法来应对这一类独特的刑事案件。

一、犯罪地理热点成像技术应用于越狱案件的原理

地理热点技术应用于越狱犯罪侦查、追捕的研究作为刑事案件侦查方式的新举措,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地理信息系统不仅作为分析、处理与解决空间地理位置相关问题的工具,而且在反恐、国土安全、刑事案件的快速反应和紧急救助等方面的应用早已成熟。美国联邦警方在1996年马萨诸塞州Lowell杀人案中,成功地通过犯罪热点地区的存在、位置、范围与现场状况联合分析,使犯罪人逃离路线中的遗散状态绘制出相应的犯罪地图并调理分明地展现、连接出一条犯罪人的逃跑路线,将其迅速抓获。经犯罪信息管理、专题制图、犯罪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结合有效跟踪犯罪人等实战应用的研究和证明,将犯罪地理热点成像技术用于越狱案件侦破和犯罪人追捕上成功率和效率均为一般侦查措施的三倍以上。

越狱案件犯罪人逃跑的过程可看作一个持续进行的、长时间的犯罪过程,其途径所有地点相联系,视作一个空间范围很大的犯罪现场。根据触物留痕原理,犯罪人的逃窜的所经之地不仅有犯罪人所留物证、痕迹,亦能反应犯罪人整个逃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若能发现、把握犯罪人的心理痕迹,掌握犯罪过程中与犯罪人相关的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在其大脑中形成的认知心像,在地理学的地图的基础上加以演变,形成生动的犯罪心理地图,便能变被动为主动,改迟滞为提前,弥补以往越狱案件侦查方式的不足。

地理热点技术在越狱犯罪侦查实际应用中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地理、心理多方面的系统分析与科学的推算,得出犯罪人行为原因、过程,以犯罪人的归属点为基准点,预测其活动趋势,为主动出击的侦查措施提供支撑,扭转侦查工作的被动局面。

二、越狱犯罪的特点及以往追捕方式的缺陷

越狱犯罪由于其主体较一般犯罪主体具有更强的反社会心理与反侦查能力,且犯罪人常常跨区域、远距离流窜、跳跃作案,其社会危险性不可小觑。以往的越狱犯罪追捕方式囿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且对于犯罪人心理的刻画亦心有余而力不足,侦查措施被动而迟滞。

(一)全面布控消耗大、效率低

越狱犯罪人多为逃脱再次受到刑罚处罚,往往行迹狡猾、跨区域流窜;加之倾向于选择基础工作薄弱、阵地控制松懈、治安管理相对落后的地区藏匿,此时通常的架网缉拿措施相对难度较大。在对犯罪人行迹把握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扩大排查范围,点面结合实为面面俱到,全面布控以防止漏查犯罪人可能藏匿的区域,但将有限的警力放置于过于宽泛的范围内施以各种侦查措施,往往难以收到显著效果,摸排工作也难防疏漏。

(二)再次犯罪可能性高

专群结合是刑事侦查工作的一项有力措施,尤其在发现犯罪人行迹及其相关信息方面,依靠群众不失为一有效的选择。但越狱犯罪人在极力逃避追捕的同时要保证自身生存要求,常呈流窜作案且跳跃式犯罪的态势,犯罪时不计后果。此时不应过分推崇民众积极与犯罪人斗争,将普通民众置于与犯罪人正面对抗的位置上,否则不仅难以得到有关犯罪人的线索,而且难防新的重大犯罪发生,后果难计。

(三)侦技结合智能化不够,技术难以切实发挥能动性

目前我国的网上追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查询可疑人员和在逃犯罪嫌疑人资料以发现和查获在逃犯罪嫌疑人。作为新的查获、打击犯罪的手段,的确起到了显著效果;但目前各层公安机关计算机配置不一、网上追逃的标准不一、软件数据不够准确使得侦技结合效率还不够高,效果还不够好。并且如果仅限于查找、核对犯罪人信息,不能对犯罪人的行踪及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变被动为主动,那么技术导侦仍然只停留在基础层次,难以切实发挥技术的能动性。

三、地理热点技术与越狱侦查追捕的结合

将犯罪地理热点成像技术引入越狱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基本原理是以一个能够存储地理特征和整合空间,并与其他信息共享时能达到分析目的的综合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础图层,在其之上重叠、拼接犯罪人心理画像构成的犯罪心理地图图层,综合分析、科学推导、及时预测,达到排除侦查盲区、圈定重点区域、整合侦查资源采取有利、有效的指引作用。

基本思路是由犯罪人的脱逃点、发现地点等“点”联系成连续的活动路线的“线”,再根据犯罪心理学的应用,推知其行为目的、将来趋势,由“线”再回到犯罪人的地理活动范围的“面”。准确划定侦查工作重点区域,为犯罪人的行为趋势提供科学、高概率的预测,为侦查措施的抉择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向。

(一)广集信息,由点成线,掌握犯罪人逃窜趋势

把各个与犯罪人有关的时空上割裂的信息、场所相联系,需要大量的犯罪人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在专群结合,在提高群众防范意识的前提下大量收集案件线索的同时,注意查控结合,严格把关线索的去伪存真工作。尤其注意的是,作为刑事案件侦查的首要环节,现场勘查担负着挖掘狱外难以获得的隐蔽信息的任务;详实准确的狱内调查是狱外工作的依据和前提,不仅要掌握现场遗留全部信息,更要及时了解犯罪人实施越狱行为前的反常行为及言论,为进一步熟悉其个人特点,刻画犯罪人心理夯实基础。由此形成连贯的时间与空间二维维度上的犯罪人活动线路是推知犯罪人整体越狱计划和预测其下一步活动趋势的基本条件。

(二)地理因素与犯罪人个人因素结合划定犯罪人行为边界

犯罪地理热点成像技术的基础理论是常规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犯罪模式理论,越狱抓捕工作中的犯罪地图制作侧重于前两项的把握。在构建和解释犯罪人心理地图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各种犯罪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心理地图提供了犯罪人潜在活动空间的最大范围,综合二者可以划定侦查工作的边界,及时布控,严防死守,将犯罪人限定于该范围,为后继侦查措施提供有利先机。

整个犯罪热点地图由动态图层与静态图层整合而成,其中静态图层为基础,动态图层为重点。

1.静态图层绘制

静态图层并非单一的电子地图,而是汇集了各种信息的基础信息图层。我国目前的天网工程、金盾工程以及GIS系统的构建、使用已初见成效,所以可以考虑以GIS为基础模板,接入公安业务系统、GPS定位系统、通讯系统、天网图像监控系统,构成多通道、数据容量巨大的基础数据系统、操控平台。在犯罪人已知以及可能的活动范围内重点筛选。

(1)与犯罪人密切相关的地点。包括犯罪人的以往犯罪地、以往居住地、经常活动地、社交活动地、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以及关联人员所在地等。

(2)越狱地背景、地区形态。越狱地是最重要的第一现场,也是犯罪人脱逃的起点,同样是侦查、追捕工作的起点。

(3)主干道、交通情况。主干道与交通情况不仅决定了犯罪人的可能行径,也能为调控部署、侦查措施的选择提供帮助。

(4)物理和心理边界。涉案地区的地理地势情况往往限制犯罪人活动的物理边界,并且其入狱前熟悉并生活的社会阶层也可能限定其自由活动、转移的范围。

(5)涉案地区域和土地使用情况。涉案范围内的各区域使用情况,是分析犯罪人可能经过或避过该地区的根据之一。

(6)人口结构。明确涉案范围内各地区的人口构成、社会学形态,是分析犯罪人是否有条件藏匿或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的重要参考因素。

2.动态图层绘制

在静态图层的重点范围下,动态图层能够清晰反应犯罪人的活动脉络以及行动趋势。根据常规活动理论,犯罪人即使在逃窜过程中同样要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其行为仍不能超出其日常经验、习惯和外界环境的制约,吃饭、休息、费用、交通都是其不得不考虑的事项。国外大量实践中,在已知犯罪人的各出现地点时,将犯罪人移动过程中的各地点间的空间平均值和标准距离用作判断下一次犯罪人最可能出现的地区的有力依据。这需要把握:犯罪人的电话使用情况;银行卡使用情况;网络工具使用情况;交通工具使用情况,以车载GPS为主;住宿、就医情况,以及相关新的犯罪案件发生情况分布。

至此,各图层重叠,显示出该犯罪人的活动重点区域与趋势,形成了物理上的犯罪地理热点图像。但犯罪人活动的灵活性使得其目的地与被发现地点并不完全重合。虽然所有的与犯罪有关的地点对于地理画像的制作都是必要的,但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仅凭这张物理上的地图是很难掌握犯罪人的实际藏身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尚需结合犯罪人的心理地图加以综合研究。

(三)犯罪心理地图的绘制与活动路线预测

越狱犯罪人意识的形成遵循这样一条路径:社会环境——社会信息——个体意识——个体行为。这一科学路径所能提供犯罪控制的有效武器莫过于犯罪心理刻画。该技术是对犯罪人意识研究的逆推,从现场个体行为遗留的心理痕迹进行社会定位推理最终确定犯罪人的种种特点,这一技术原理为越狱案件侦破提供了犯罪心理地图绘制的环境范围。

犯罪心理地图的绘制,是运用地理热点技术的关键一环,即通过找出已有线路与分析越狱犯罪人心理状态,进而预测将来线路。将各犯罪人的现身地点、时间情况入图,尤其重点分析可能的领导者去哪里。这一过程旨在分析其越狱心理的原因:消极的享乐、性需求、逃避惩罚、报复;积极的恋家思亲、安全自尊的需要、认知和自由实现的高层需要等。

1.越狱犯罪人心理分析与潜逃路线的推测

在侦查措施实施阶段对犯罪嫌疑人的抓捕学理上用了“缉捕”一词。定义为侦查机关代表国家为维护法律尊严,对潜逃的犯罪人或犯罪嫌疑人进行的武装抓捕行动。其实质包括了拘留、逮捕、通缉、盘查堵截、集中搜捕、架网布控等侦查措施中的抓捕要素,这里特指对越狱潜逃犯罪人的追捕。

缉捕措施中的心理分析是对缉捕对象的潜逃心理进行研究,推知其潜逃行为的路线、方向,从而拟定缉捕计划与潜逃行为对策。

(1)分析缉捕对象的潜逃心理。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其心理活动大多是围绕逃避缉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缉捕人员可以依据缉捕对象表现出来的活动和认知情况,正确地评估其能力和经验,结合缉捕对象的社会交往、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对缉捕对象可能选择的潜逃路线进行推测。比如,有的缉捕对象社会交往关系少,自身社会经验缺乏,在越狱之后往往小范围潜逃;有的惯犯、累犯家庭观念淡漠,适应能力强,逃窜活动范围较大;有的更为狡诈的缉捕对象采用声东击西的方式逃避追捕。另一方面,环境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缉捕对象的潜逃心理,比如缉捕对象最常选择的藏匿之处往往集中于治安状况差、防范薄弱的地区和场所。

(2)了解缉捕对象的社会关系。了解缉捕对象的社会关系,可以采取公开与秘密的调查方式,向有关群众了解情况,获取治安耳目、刑事特情的情报信息等。

(3)利用社交亲合心理。社交亲合心理是指逃犯一般会选择投奔平时交往最深、感情密切、利益相联系的社会关系。根据这一心理结论表明,缉捕对象在潜逃之时最有可能投奔同伙、情人、法律意识淡薄的友人等社会关系。缉捕的有效实施,要建立在对缉捕对象的心理分析之上,同时要求对缉捕对象的社会关系有所掌握,注意对其家庭住址及亲属朋友等所在地进行监控与设伏。

2.犯罪心理变化的掌握与犯罪心理地图的修正

越狱潜逃之后,犯罪人心理上呈现出与犯罪实施阶段不同的特点,把握犯罪人的心理变化,是推动侦查缉捕措施顺利实施的保证。在犯罪心理地图的绘制过程中,对犯罪人心理的刻画固然必不可少,但这一刻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侦查措施的积极开展中,犯罪人心理是变化的,对于犯罪人心理地图的绘制与追捕侦查措施应该根据变化的信息反馈不断修正。

(1)侦查措施对越狱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影响。侦查活动开展的目的是抓获犯罪嫌疑人、侦破案件,使得犯罪嫌疑人得到法律的惩罚制裁。侦查活动开展的进度很大程度影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侦查措施的实施是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首要对立因素。与一般案件不同的是,越狱案件犯罪嫌疑人心理紧张情绪在一开始就处于极度紧张中,而侦查活动迅速推进,侦查措施紧锣密鼓开展时候,犯罪嫌疑人就会出现激烈的焦虑、恐惧、畏罪等心理,比如通缉、堵截盘查等措施的实施,就能很大程度上刺激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施加其心理压力,使其处于不安焦虑之中,从而出现更多反常举动暴露自己。

(2)犯罪嫌疑人个性特点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影响。根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不同个性的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之后所表现出的情况不同,显然不同犯罪嫌疑人在越狱潜逃之后表现也不尽相同,比如惯犯、累犯因经验丰富、侥幸心理强,对追捕措施所施加的心理压力并无强烈反应;偶犯、初犯则对侦查措施所产生的心理刺激感应较大,逃避侦查的心理防线容易被突破。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反映会影响其对于潜逃路线的选择。

越狱犯罪案件因其自身的独特性,给刑事侦查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运用地理热点技术配合犯罪心理刻画的基本分析法则,在静态图层、动态图层、犯罪心理地图绘制的完成下,线面结合,找出犯罪人活动地点区域和趋势,为迅速抓捕做准备。

[1]迪·金·罗斯姆.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M].李玫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Brent E. Turvey. Criminal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vidence Analysis (2nd Edition),Academic Press, 88.95.

[3]宋晓明主编.犯罪心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4]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D918

A

1672-6405(2010)01-0024-03

吴鸣(1986- ),四川乐山人,西南政法大学侦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证据、物证技术。

赖继(1986- ),四川宜宾人,西南政法大学警察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犯罪心理学。

2010-02-14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犯罪控制问题研究》(2007040)

王凤玲]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犯罪人图层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巧用混合图层 制作抽象动感森林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制度分析
图层法在地理区域图读图中的应用
跟我学添加真实的光照效果
浅析“递层优化法”在矿井制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