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0-04-11 02:09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

颜 旭

(国防大学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从世界历史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颜 旭

(国防大学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视角;世界历史视角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世界历史”时代。这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必须在立足于本国实际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突出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个命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再提了。共产主义运动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重新回到世人面前。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解读进一步丰富,愈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一步明晰,愈加接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总结进一步深入,愈加突出现代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进一步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同社会现实、时代发展进一步贴近,理论的反思和引导功能进一步彰显。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有的成果,有学者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有人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取得明显成果的同时,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的领域,包括: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多向度研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实现与中国历史文化,尤其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研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的研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的研究,即加强把中国社会主义成功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研究[1]。也有学者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谈论“原则要求”的多,研究“如何做”的少;单向度研究的多,多向度研究的少;“孤立研究”的多,“整体研究”的少;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研究的多,对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少[2]。

在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之中,研究视角的单一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视角”,缺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世界历史视角”。“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的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点的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六是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以上不同角度的研究工作及其理论成果,都是很有价值的,需要进一步地坚持和拓展。”[3]

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就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展开论述,但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中只占有极少的一部分,且成果或是基于研究视野的方法论探讨,或是浅尝辄止而失于系统性和深刻性。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总体状况而言,我们还是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看作一个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输入过程,仅仅在中国系统中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世界范围内,在一个无限开放的系统中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性”[4]。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出现的突出中国视角倾向,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中国视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首要内容。但我们也必须指出,从中国视角着眼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去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首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中国视角的层面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创新程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逐渐脱离历史发展的真实图景和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真实感受,而逐渐演变成一种自身的逻辑演绎。毕竟,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西方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已经打上了鲜明的世界性烙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世界文化中国化或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过程。历史地看,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影响下,中国已经卷入世界历史体系,成为近现代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差不多都能找到全球化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在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汇和碰撞的广阔背景下,从中国一百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变迁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二、突出世界历史视角: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世界历史视角”,是相对于“中国视角”而言的。中国视角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新。世界历史视角强调的则是立足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同“世情”变化相结合。中国视角和世界历史视角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可分割、相互支撑的两个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没有前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失去了基本方向;没有后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缺乏足够的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鉴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

首先,这是对“世界历史”时代的积极回应。160年多前,马克思就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人类发展的步伐已经跨越民族历史的门槛而进入到“世界历史”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验事实使我们深深感到:人类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广泛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全球化体系之中。“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5]337-338在国家与国家关系、民族与世界关系日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任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都既要有本土意识,又要有世界视野,特别是在相互关联的视野中关注本土问题或世界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决然离不开对时代主潮流和发展大趋势的深透认识与全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可能离开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这个实践背景。否则,与“时”隔绝,与“世”隔绝,抽象地谈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抹杀掉。

其次,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要求。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机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视野,把当代中国的问题置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时空中加以考察,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把握,在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坐标上找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发展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6]世界与中国的紧密互动关系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也给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科学态度,不应当是消极回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个客观事实,而固守陈旧的思维模式,把中国问题同世界问题隔离起来,把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同当代人类文明大趋势对立起来,而应当确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树立世界历史眼光,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积极吸纳当代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再次,这是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需要。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两大历史难题:一是夺取政权,二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政权。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以列宁、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暴力革命获得了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问题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问题。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产阶级政党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生并酝酿着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各国共产党非但未能抓住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机遇,反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强化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封闭的、高度集中的体制。在政治上,强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看作是水火不容的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经济上,坚决拒绝与西方国家建立深层次经济联系与合作关系,竭力将“社会主义市场”建成一个自我孤立、自我循环的封闭体系。在文化上,强调“一枝独秀”,排斥一切非社会主义文化。这种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在日后的发展中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国家在科技、经济领域的差距逐渐拉大,并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5]679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启示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否则,理论上教条主义,实践上固守僵化封闭体制,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丧失。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拓展,为从世界历史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盛行的把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历史事实提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学术界根据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相关论述,往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化、本土化内涵。这样的理解没有错,符合毛泽东提出该命题的主旨。但“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7]。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我国环境的变化,只强调“民族化、本土化”已经不能涵盖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在强调“民族化、本土化”的基础上,突出“时代化”内涵,即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中加以考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反映特定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基本态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世界与中国相结合。同时,就如何理解中国的“国情”而言,从逻辑上讲,仅仅从“中国”角度出发是不够的,要科学把握中国国情的,还需要一个外在“参照物”来反观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定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国情并不完全是本国内部土生土长出来的,而是长期以来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关系发展形成的。”所以,“讲国情绝不能离开本国实际……但是,同样应当承认不能完全撇开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单独地谈论国情,因为越是全球化的时代,‘世情’就越是成为‘国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不仅仅指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也须涵盖马克思主义要同“世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拓展,既适应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理论阐释的需要,为从世界历史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

三、确立“中国”与“世界历史”并行互补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种趋势

从世界历史角度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域,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入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必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全球化的实际出发,秉持开放的视野,从不同层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强化世界历史视角,真正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首先,既要关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要关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关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被迫开启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经历了以各种改良运动为标志的封建王朝体制内的“自我救赎”,也经历了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全盘西化式的“自我否定”;既经历了师法欧美、以俄为师的被动模仿,也经历了锐意创新的独立探索;既经历了“革命与战争”背景下的封闭与半封闭,也经历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对外开放。反思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教训,总结“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规律所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的社会变迁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而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代性问题,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而我国出现的各种发展中问题,也随着国门的打开,成为全球问题的一部分。在这种意义上,中国现代化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问题,也包括全球问题。“全球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现阶段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过去的社会科学理论以民族国家作为研究的中心,今后的社会科学首先是经济学将愈来愈重视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可分割性。”[9]因此,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必须有世界视野。总之,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符合中国实际的、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任务又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面前。

其次,既要关注中国民族文化特点,也要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内涵。所以关注中国民族文化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话语环境。文化多元化大大增加了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机会。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扩大,必然促进各种文明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从而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外在的强劲动力和可资对比、学习的参照物,但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时,是拒绝世界其他文化,保守地维护本土文化,还是主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的文化选题。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10]不同文明交流借鉴、兼容并蓄,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能离开对民族文化的关照,但这绝不是盲目陶醉于自身民族文化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当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自觉关照、批判和吸纳世界上的其他各种文化,努力形成与时代相适应,与同时代其他文化交锋、交流、借鉴的世界意识。对那些具有广泛世界性的文化做出有深度的研究,分清哪些是优秀的文化,哪些是落后的文化,勇敢地扬弃自身的局限性,系统吸收其他先进文化,在创造性再生中获得包含着中国文化价值和力量的新的世界文化精神。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有的文化品格。

再次,既要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首要课题。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同国外社会主义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支持、互相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既要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点规律,将“中国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有益借鉴;也要全面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对仍处于低潮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领域很广,诸如苏东演变和当前这些国家、地区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和前景,发达国家共产党左翼力量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力量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各国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研究。特别要注意研究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左翼力量的活动情况和问题,现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问题和对策,以及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方面的新动向、新理论等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与世界社会主义直接相关的问题,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与社会主义,亚非拉美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等。对这些关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问题的解决,必将为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最后,既要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展,也要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政治要求和学术要求。遵守政治要求、尊重实践需要、遵循学术规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前提。作为世界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学者所重视,也为资本主义国家学者所重视。即使在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的时候,一批西方著名学者还公开宣布马克思主义的在场。不可否认,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因研究者立场和信仰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和错误。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些理论家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批判精神;他们密切关注时代的变化,密切关注人类的境遇和命运,创造了许多哲学概念、社会分析工具和方法,然后利用这些‘批判的武器’,对现代社会、当代社会的本质、结构、特征以及人的生存境遇进行了深刻揭示”[11]。所以,我们在寻求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的同时,应该有效地展开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沟通对话。“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论的创新力越来越依赖于不同理论理解和理论形态的对话和交流。”[12]

[1] 刘宏元,邓春玲.200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2] 王良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

[3] 包心鉴.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代视野[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5).

[4]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世界视野[J].学术月刊,2003(1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1-1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8] 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0.

[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3.

[10]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11] 赵剑英,张一兵.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12] 衣俊卿.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哲学研究,2008(12).

A849

A

1007-8444(2010)02-0141-05

2009-09-29

颜旭(1976-),男,江苏睢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