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流行文化观

2010-04-11 02:09潘友梅
关键词:文化观事物青少年

潘友梅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流行文化观

潘友梅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周恩来在文化上的和合精神、在人生态度方面的严于律己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事物的唯物辩证精神等对于引领青少年养成健康、积极的流行文化观具有重要作用。

周恩来精神;青少年;流行文化

一定的文化总是承载着相应的价值理念,文化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扩张的过程。青少年流行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我们不能仅仅只用‘问题’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流行文化,而是要理解它对青少年群体的生存意义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1]但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确实包含诸多负面因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去思考,这些东西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引领青少年流行文化观教育。而周恩来精神和青少年流行文化观的契合性说明,对青少年加强周恩来精神的教育是引领他们形成科学的流行文化观的有效途径。

一、青少年流行文化观的特点

流行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主要形式,是“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尽管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都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并有所反应,但流行文化的行为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的能力比一般社会人士强,具有先天的猎奇特征。在参与流行文化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一些相对稳定的看法和态度。

(一)追求当下,看重流变。

从文化表现来看,青少年流行文化看重的只是“现在”,体现的是青少年当下的兴趣、爱好、情绪、观念和想法,用他们的话就是“活在当下”。他们的发型、着装、饰物、流行语、流行玩具、音乐(摇滚及流行音乐)、舞蹈(蹦迪、街舞)等各种象征符号、风格和行为,无不展示着自己在当下的感受与想法。严格地说,谁都很难预测究竟为什么这个时期或那个时期青少年会喜欢这样或那样的服装、闲暇方式、商品品牌,等等。追赶社会大潮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随波逐流也成了“识时务”的代名词。这种对当下关注的价值选择既缺乏厚实的传统根基,也缺乏对未来的长远规划,得过且过的心态使得他们普遍缺乏责任意识。而当下文化的实质就是流变。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虽然在类型上与早些年并没有大的不同,但其内容已经有很大的变动。从发型、喜爱的流行歌曲、影视剧,到所崇拜的“明星”、卡通玩具、流行语等,无不时刻处于流变之中,似乎很难找出统一的质的规定性,透过这样的文化现象,也难以找到统一的方向和目标。而在青少年眼中,任何行为或事物一旦失去流变性的特征,成为一种可以通过大量复制而长期存在的模式,就意味着它的新颖性的消失,也就难有继续传播的必要。

(二)注重娱乐,崇尚反叛。

青少年流行文化反映出青少年把寻找快乐、追求消遣当成生活的一个主要目标,突现出一种游戏性的生活方式。当代青少年不倾向于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他们往往把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看作刻板僵化的生活模式,并把这个模式当作人生烦恼的主要来源。因此,青少年流行文化所昭示的生活方式,就是使生活避开规律性和规范性的约束,在不断变换中享受游戏般的快乐。“都市快闪客”、“都市抱抱团”、网恋网婚等的流行,除了消遣娱乐、游戏生活之外,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些行为反映了青少年人中一种“不愿长大”的社会心态,他们刻意地去回避矛盾,希望退缩到随心所欲的状态中。其背后则表达了部分青少年对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的迷惘、无奈和不知所措,于是,他们则倾向于一种反叛的娱乐。流行语之游戏文字、流行时装之另类多元、流行风尚之“酷”品味都反映了这一特征。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化时代中,成人社会施加给青少年们以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学校、家庭等社会机构为他们的成长规定了一定的套路和模式,而青少年们往往并不愿意遵从这样的生活,他们对动漫游戏的迷恋表明了快要成年或刚刚成年的他们在潜意识中对成人社会的拒绝与反叛。

(三)尚洋排中,忽视理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了媚洋性倾向。表现为凡事都要与“洋”挂钩,洋节、洋衣、洋酒、洋狗、洋话,凡带“洋”的都能受到追捧,而国内的东西无论多美、多新,都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据中宣部等部门调查,正在崇拜外国和港台“明显”的青少年为60.4%,他们要“像港台明星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星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在青少年中受欢迎的程度要远远大于中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底城市“抱抱团”之所以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传遍了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与其属于“洋”东西决然分不开。在语言上,他们的表达就更加直接,“一起去happy”、“I等U”,原本与“洋”无任何联系的日常语言,增添一点“洋味”之后便可以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开来。青少年流行文化还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处于特定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又比较轻,使得他们可以大胆的放开束缚,随心所欲地以“玩生活”为口号,追求新颖的产品、奇特的装扮甚至怪异的行为模式。

二、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流行文化观教育的契合性

周恩来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它的形象光彩照人,世人景仰。他不仅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业绩,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不朽的革命精神,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周恩来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包括“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甘当公仆、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唯物辩证、勇于创新、严于自律、宽厚平等、无私奉献等诸多内容”[2],对于青少年流行文化观教育具有巨大引领作用。

(一)周恩来在文化上的和合精神对青少年正确对待流行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具有引领作用。

周恩来在文化上的和合精神主要指他主张“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新文化”的精神[3]。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他求学东北为起点,经过五四运动到旅欧期间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为止,此时的周恩来主要是接受、吸收西方文化并对中西文化进行推求比较。他虽然提出西方文化先进于中国文化的观点,但反对“唯西是尚”。 他严厉批评道:“彼尚西学者,终日言行,无非习泰西之皮毛,弃其精华而取其糟粕;衣非西式不穿,食非西式不饱;唯新是名,唯西是尚;视旧学如草芥,不惟出之于口,亦且笔之于书,是而人者,吾轻之,吾恶之,非驴非马,不仅为国学蟊贼,亦为外人所不齿,安国者将焉用之。”[4]第二个时期是从他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后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整个革命生涯。他主要是回答在新的形势下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一系列问题。主张要正确地吸收和借鉴外国的文艺经验和艺术手法。提出中外文化交流的方针是“洋为中用”,目的是“为了今天的创造”。周恩来一直强调,学习外国的东西“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在一起”,而是经过消化,“使它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溶合在一起”。周恩来并不主张生硬地把西方文化搬过来,而是提出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5]。

(二)周恩来在人生态度方面的严于律己、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青少年自觉抵制流行文化中的颓废成分、树立理性思维具有指引作用。

周恩来的一生是崇尚理想、追求真理、严于律己、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他严于律己的精神有口皆碑。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鞠躬尽瘁、春蚕吐丝的精神对待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不断进行自我剖析,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对待错误先责己后责人,勇于开展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谦让自制、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清廉自守。周恩来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3岁的他即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从爱国到倾向革命、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的执着精神。一旦信念确立,便坚信不疑,矢志不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周恩来对待事物的唯物辩证精神有助于青少年客观分析流行文化的两面性。

周恩来正视事物的两面,关注事物的反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努力避免片面性,充满了辩证精神,堪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他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强调必须着力把握事物统一关系的复杂性,要正视矛盾并细密地剖析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同时,为了保证把握事物的全面性,又要从反面看正面。他曾就人的听觉、视觉与嗅觉等所具有的两面性功能,进而强调“人体的机能也是合乎辩证规律的。我们必须听各方的意见,辨别是非”。周恩来每逢重要历史关头、重大的决策时,都反复强调要“适度”,既防“左”,又防右。最典型的是他在处理“多、快、好、省”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多”不能离开“好”,要努力掌握“多”的分寸,不能让其“多”到“滥竽充数”的程度;“快”不能离开“省”,要准确把握“快”的界限,不能“快”到“揠苗助长”的程度。所有这些,无一不充满着实事求是的辩证精神。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同伴文化”或 “同辈文化”,为同伴或同辈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也给青少年宣泄压力、追求个性提供了场所,但兴之所致的流行行为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周恩来对待事物的唯物辩证精神有助于他们客观分析流行文化的两面性。

三、用周恩来精神引领青少年流行文化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青少年(adolescent)术语的英文意思是“向成熟发展”。说明他们的可塑性强,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辨别力、自信心、意志力,在外力灌输的作用下,达到内在的升华。事实上正确观念的形成,势必历经锤炼与灌输,要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中才能逐步完善。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周恩来精神。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各级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比较系统的开设周恩来精神的相关研究课程,可以通过各个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如举行学习周恩来精神团日活动、开展学习周恩来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等,大力宣传周恩来精神。

(二)以社区为依托,向广大青少年宣传周恩来精神。

社区可以以文化宣传的形式,如读周恩来书籍、播放周恩来相关影片、出周恩来精神板报等,大力开展周恩来精神的教育与宣传,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地认识和理性地参与各种流行文化。

(三)以网络为载体,积极打造周恩来精神网络文化。

随着通信、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已经俨然成了“网上一族”,对网络文化的接受几乎不设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对青少年进行周恩来精神的教育。文化建设部门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投入周恩来精神产品的研制,以贴近生活的形式打造宣传周恩来精神的产品,发挥新闻出版舆论宣传主阵地的作用。将周恩来精神充分融进网络,在周恩来纪念馆等网站的基础上,多形式打造周恩来精神网络文化,充分展开交流与讨论,让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总之,青少年流行文化虽然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但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强,只要我们不断研究流行文化之流行的规律,以周恩来精神为指导,不断强化青少年自身的素质,同时积极创新方法、拓展渠道,及时掌握青少年流行文化观的趋向,定能很好地引领青少年积极的参与流行文化。

[1] 刘怀光.文化工业趋势下青少年流行文化解读[J].当代青年研究,2008(2):34-38.

[2] 王家云.试论周恩来精神之内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1):1-6.

[3] 王家云,黄明理,邵广侠.周恩来精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8.

[4] 周恩来早期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163.

[5]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3-344.

A849

A

1007-8444(2010)02-0150-03

2010-02-09

潘友梅(1973-),女,江苏金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价值哲学和周恩来精神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观事物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