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二题

2010-04-12 14:47
关键词:钟离新泰左传

赵 元

(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山西离石 033000)

古史二题

赵 元

(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山西离石 033000)

《左传》离城所指,旧有舒鸠城与钟离城二说,前说有论而后说无考。由吴楚战争因由、战术安排及钟离城处离山之旁知,离城即钟离城可以无疑。楚所灭之杞在何地,学术界众说纷纭,陈伟先生提出在泗水下游一带,当今安徽泗县城关,最为可取,作者作了一些补充证明。

离城;钟离城;杞地;泗县

一 《左传》离城为钟离城补考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七月载:

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师先,子强、息桓、子捷、子骈、子盂帅左师以退。吴人居其间七日。子强曰:“久将垫隘,隘乃禽也,不如速战。请以其私卒诱之,简师,陈以待我,我克则进,奔则亦视之,乃可以免。不然,必为吴禽。”从之。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登山以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傅诸其军,简师会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

此段文字详述了吴、楚为舒鸠而展开的一场大战。其中之离城,杜预注:“离城,舒鸠城。”清沈钦韩《春秋左传补注》,于此无说,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只是简单发挥一下杜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以为离城即钟离城,并斥杜预注“殊无所据”,但没有提供任何证据。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杜注后曰:“(离城)则当在今舒城县之西,为楚军至舒鸠所经之邑。洪亮吉《诂》谓即钟离,不知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里,远在舒城东北,楚伐舒鸠,断不至行军至此。”[1]1104春秋时楚人东出皖西大别山东群舒之地的道路,主要是经桐柏与大别山间隘口,沿淮河东进南下。杨先生认为离城在今舒城县西,舒鸠地在今舒城县城关,[1]1092楚伐舒鸠,自淮水东来,过大别山沿东麓经过舒鸠西边之离城,直接进伐舒鸠,钟离城①已故石泉教授力主钟离城在州来(石先生认为当今安徽凤台县)以西,多篇文章都曾论及 (参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63、296-297页)。今天看来此说已不可取。首先,州来在今寿县,考古工作者经多次考察,已可确定;其次,凤阳钟离古城有春秋时期的城垣,也为考古发掘所证实;再次,最近在凤阳及以北不远的淮河北岸,考古发现两座形制相近大小不等的春秋古墓,其中之一有铜器出土,其上铭文有“钟离”二字,也可以说明钟离在凤阳一带。相关资料近期可以发表。在舒城东北,楚军不必转一个大圈再西南至于舒鸠。此说初看有理,细为分析则显不足也。

一者,楚进伐舒鸠,实则与吴战。头一年冬天,《左传》载“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人叛楚。”楚王为此亲率大军来伐,派沈尹寿与师祁犁先去责让之。舒鸠人对二人恭敬有加,并说没有背叛之事,且请受盟。楚王本不欲听信舒鸠人的辩言,因为大臣的劝说,才退兵不伐,这才有了本年舒鸠人“卒叛楚”的事。舒鸠人叛楚实则有吴为之撑腰与诱导也。所以楚军来伐舒鸠,实则与吴战。钟离作为楚东边重镇,与吴地接壤,楚军在此既可以休整、谋划,又可以布出疑阵,引出吴军。令尹子木亲率众公子与二师出征,也说明楚国的重视。若只是进伐舒鸠人,只怕楚东方大本营沈尹寿所属军队已足成事。

二者,楚军东来至离城,形成夹吴而阵的形势,说明是事先安排好的。若离城在舒鸠以西,子木率军自西向东进攻,吴军来救自东边,两军就是东西对峙,子木与后退之子强等人的部队难以形成处在吴军两端的形势。然则离城若是在今安徽凤阳之钟离城,子木率军先进,吴军追击,而子强等人的部队向西后退,两支楚军正好可以形成前后夹击吴军的阵势。吴国军队处其间七日之久,也说明必是楚人预先设置好的方才有此结果。

三者,皖西地区为群舒之地,这里无有以“离”名地者,甚至舒鸠人是否生活于城中都不可知。以《左传》等对于群舒的记载看,其各个支系仍以部落方式生活为主,《左传》称之曰“人”、曰“氏”而不是称“国”,可以说明之。群舒,一般认为分为数支,有舒庸、舒鸠、舒蓼、舒龚、舒鲍、舒龙等,这些名称已表明他们是从一个大的宗族分化出来的,依然处在或保持着氏族组织的生活。考古学者在巢湖以西大别山以东的群舒之地,至今未发现有可能为群舒人所建的春秋时期的城址,说明他们城居生活的可能性不大。其使用的铜器虽然出土不少,但都无铭文,也说明其文明程度有限。所以说离城在舒鸠之西或其附近,不仅文献无征,也得不到考古学上的支持。

四者,钟离城西有山曰离山,故钟离城、离城得名与离山相关。明朝凤阳县令袁文新等著《凤阳新书》,其中讲到他考察钟离故城,“辨古钟离城”之所在,认为凤阳县“太平乡有旧城焉,即古钟离城也,秦汉以来皆县之,在鲁山东。”又“辨小东城”,谓“盖昔钟离之名,以东有钟乳,西有离山……”①两文俱见袁文新等撰:《凤阳新书》拾遗篇第八“拾地遗”,明天启刊本抄写本。鲁、离双声叠韵,鲁山、离山显系一山之别写。钟离城得名于东有钟乳山,西有离山。城近于山可以山名,如近水可以水名,钟离城又曰离城当即此。

由以上吴楚战争因由、战术安排及群舒社会发展水平,钟离城处离山之旁,谓离城即钟离城,道理至为显明。杨伯峻之说忽略了楚军进伐舒鸠实则与吴争战的事实。而洪亮吉所言虽是,不曾详为之考,未足以信人也。

二 楚灭杞国在安徽泗县说补证

《史记·楚世家》载:

(楚)惠王四十四年 (公元前 445年),楚灭杞。与秦平。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

楚灭杞是战国初年一件大事,楚的领土因此而扩大到泗水流域。楚所灭杞在何处,学术界有多种看法。

一是杜预《春秋》隐公四年注说在淳于 (详下),当今山东安丘县东北。这是过去较通行的说法。现在也有不少信从者。

二说是在鲁国东北泗水支流的洙水流域,即今山东新泰市。王恩田[2]、何浩[3]等人提出 。淳于在齐都临淄东南,当今安丘县东北,属齐国腹地。这里春秋末战国初已为齐田常的封邑[4],楚国不可能远征齐国而得其腹地。所以一些学者不信楚所灭的杞在安丘,而是根据春秋时期杞与鲁国关系密切,及新泰出土杞的铜器,提出杞灭于楚时在新泰。从道理上讲此说比安丘说更在理。

另一些学者虽相信杞在新泰,但认为楚灭杞不在楚惠王四十四年,而是在灭鲁 (公元前 256年)以后。理由是,鲁东北的洙水流域仍在宋、鲁、邾、莒等国之北,楚越数国而取杞,可能性不大。[5,6]

三说楚所灭杞在泗上,即杞都缘陵当在鲁西泗上。水西(右)为上,泗上即“泗西,实即鲁西”。楚惠王时鲁尚在,楚不能广地至泗北之新泰市。[7]

四说是楚所灭之杞位于泗水下游一带。此说由陈伟提出。[8]

自地理上观之,陈说最在理。陈先生先是指出当时诸国之形势,楚人难以远跨诸国而保其地。其次指出《史记·楚世家》于灭杞称“东侵”,而随即于灭莒称“北伐”,似表明杞国在莒国之南,约当泗水下游一带。注文中又指出《太平寰宇记》卷十七宿州“虹县”条引《舆地记》说,夏丘县得名之由是“尧封夏禹为夏伯,邑于此”。“杞国或曾居住于此一带,因而留下这种传说。”

陈文从当时诸国形势、楚国东方进伐的先后顺序及宋代夏丘地方传说三方面讨论,简明扼要。但未从当时列国形势尤其是越国北上争霸的形势讨论杞南迁之背景,学术界研究状况涉及不多,而后来的间接资料收集也有未尽。这里做些补充。

杞,据《史记·陈杞世家》,殷时或封或绝。周初得禹之苗裔曰东楼公者,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之祀。东楼公传西楼公,西楼公传题公,凡 20余世。《史记·陈杞世家》内容只有不足三百字,而且有不少错误。1986年发现的史密簋铭文记载,西周中期杞已在山东地区活动,且被称为“杞夷”。春秋以后,杞国活动的地域主要在今山东地区,《汉书·地理志》已指出先春秋时杞已迁鲁东北。春秋中后期与鲁、晋等国之间交往频繁,经常见于《春秋》《左传》的是鲁东北之杞。孔子曾入杞求礼,得夏时,当即《夏小正》。《春秋》哀公九年(公元前 486年)“春王正月,葬杞僖公。”这是《春秋》关于杞国的最后记事。其后杞还有湣公在位十六年,湣公弟哀公十年,湣公子出公十二年,湣公孙简公立一年,被楚所灭,总共 39年左右,见于《杞世家》。杞在山东地区有多次迁动,见于《左传》者为僖公十四年,“诸侯城缘陵而迁杞。”《春秋》隐公四年杜预注:

杞国本都陈留雍丘县。推寻事迹,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襄二十九年,晋人城杞之淳于,杞又迁都淳于。

现代学者或者说杞尝三迁,或者说为四迁,或者说有夷杞、夏杞两个不同的杞,又说有周杞、殷杞之不同。[9]如此等等,众说纷纭。至于杞迁往夏丘,我们认为当在越王勾践北上时。

春秋中后期,鲁国不停侵凌边邻邾、鄫、杞、莒等,或夺其田,或失礼于诸小国,屡屡见于《左传》,弄得他们要到霸主晋国去告状,请求给予公正。正在鲁国不断侵逼杞国时,越灭吴,北上争霸。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也为夏之后裔。越王勾践颇有一些春秋时代霸主的气派。他把吴国侵占的宋的土地归还给宋,把吴侵占的泗上鲁地,也归还给鲁。卫国发生内乱,勾践派人去处理。鲁与邾国发生边界纠纷,勾践也派人去仲裁。[10]当是这个时候,越王念同祖之谊,调节鲁、杞之间的矛盾,而将杞迁于泗水下游,以避鲁难。正是这个时候,杞不再在《春秋》《左传》中出现。

作为夏部族的后裔,杞国君主初称娄 (楼)公,所谓东楼公、西楼公者。以后其族人也称娄人。[11]夏丘之地原也有杞之同族居住。《左传》僖公四年,“楚人败徐于娄林”,杜预注:“僮县东南有娄亭”,《后汉书·郡国志》徐县有娄亭,即此。其地与夏丘紧邻。或者是杞之族人早有居此者,杞不堪鲁的逼迫,在越的帮助下南迁于同族的左近。

再有就是该地区后世颇多娄姓之人与地名。如灵璧西娄庄镇,明清时还叫“娄子庄”,而灵璧县东北,与泗县西北相邻地区,至今还有“夏楼镇”。[12]以夏楼或娄名村、名镇者,在泗县周围的山东、江苏与安徽各地,甚为常见,也是杞之族人曾经分布于此的证明。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王恩田.从考古资料看楚灭杞国 [M]//王尹成.杞文化与新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536-548.

[3]何 浩.杞国小考[M]//王尹成.杞文化与新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582-589.

[4]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77.

[5]李发林.杞国历史略论[M]//王尹成.杞文化与新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63-180.

[6]李明煜.杞国在新泰的地理位置及楚灭杞国的考证//王尹成.杞文化与新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26-230.

[7]蓝 野.商周夏杞夷杞考[M]//王尹成.杞文化与新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53-91.

[8]陈 伟.楚“东国”地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123.

[9]王尹成.杞文化与新泰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53-91,289-297,345-346,576-581.

[10]蒙文通.越史丛考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21-147.

[11]杨东晨.论山东新泰地区古杞国的来源和兴亡[M]//王尹成.杞文化与新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92-205.

[12]灵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灵璧县志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22.

On the Two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ZHAO Yuan
(Departm ent of Historical Culture,Luliang College,L ishi033000,China)

First,there are two old statements aboutLi Town which ismentioned in Tso Chuan,that is,Shujiu Town and Zhongli Town.The former isproved by argument,but the latter is still in need of research.It can be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reaches ofWar betweenWu and Chu,the tactic arrangements and the fact that Zhongli Town is situated byMountLi,that Li Town is undoubtedly Zhongli Town.Second,as to the location of Qi which was destroyed by Chu,there exist variousopinion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Mr.CHEN Weiputs forward thatOi is located around the lower cause Sishui River,which is Sixian Town of today in Anhui.It is advisable to provide some supplementary proof.

Li Town;Zhongli Town;QiArea;Sixian

book=131,ebook=194

K207

A

1000-5935(2010)02-0131-03

(责任编辑 魏晓虹)

2009-12-20

赵 元(1957-),男,山西兴县人,山西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钟离新泰左传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新泰采风
云弄竹溪月,诗妆新泰天——2018年《中华诗词》新泰青春诗会侧记
2018年《中华诗词》新泰青春诗会
青春的荆棘也能开成蔷薇
青春的荆棘也能开成蔷薇
钟离春“送”脑袋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