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防治

2010-04-13 14:48胥洪超刘瑞瑛范小虎周建玉
四川畜牧兽医 2010年8期
关键词:体病病猪日龄

胥洪超 ,刘瑞瑛 ,范小虎 ,周建玉 ,胥 敏 ,罗 毅

(1.四川省中江县畜牧局,四川 中江 618100;2.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轻度感染的家畜红血球变形、数量减少,发育减慢,生产力下降,饲养料肉比提高;重度感染者贫血或黄疸、后期发病死亡。

附红细胞体毒力较低,致病性不强。附红体进入动物体后,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绝大多数有健全防疫系统的猪只隐性感染,血液中终生带有病原;当猪只受到强烈应激和免疫力低下、发生其他疾病时,附红细胞体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加重病情。临床上单纯附红细胞体病例很少,大多病例为混合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发生。

1 流行病学

大多数动物和人都可感染,且感染阳性率较高。该病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但大部分呈隐性感染。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多发于夏秋或雨水较多、吸血昆虫活动频繁的季节,所以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染可能与吸血昆虫有关。猪通过相互殴斗可直接传播该病。多头猪共用同一注射针头,断尾、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等是人为传播该病的主要因素。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配种时患病种公猪可通过精液传给母猪。

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阉割、产仔、注射药物、突然更换饲料、天气骤变、长途运输或者发生其他疫病如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会诱发本病的发生。

2 临诊症状

哺乳仔猪5日龄内发病症状明显,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变黄,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黏稠、腥臭,死亡率在10%~90%;急性感染仔猪尿液呈茶色或血红色,少部分猪很快死亡,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断奶仔猪一般转入保育猪舍后 3~5 d 发病,40~60 日龄为主要发病期。病猪精神沉郁,嗜睡,扎堆,体温升高至40.5~42.5℃;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红色,尤其是腹部及腹下部,部分猪皮肤呈土黄色,病程再长一些体质差的猪皮肤苍白;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炎,严重的上下眼睑粘住使眼无法睁开;个别耳部发绀,少数猪后肢内侧及腹部有出血斑;部分猪步态不稳;少数猪发病10 d左右出现急性死亡,死亡时口腔出血,解剖胃出血。

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患该病精神差,喜卧,高热,大部分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或苍白。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早产,尤其是临产母猪的流产率、早产率高,不流产的产出死胎,有的即使产活仔,仔猪弱小,发病死亡率高。

3 诊断

动物出现发热、黄疸、贫血、皮肤瘙痒及淋巴结肿大等,可作出初步诊断,采取病猪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确诊。

实验室检查方法:

3.1 鲜血压片法 取1滴待检新鲜血样,滴在载玻片上,加1滴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匀后加盖玻片,用普通显微镜下检查。在10×40倍镜下红色,用瑞氏液将其染成紫红色。

4 防治

确保全价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不良应激。

坚持自繁自养,在引进外地猪种时应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一个月,分别在第10、20、30 d采血镜检,若为阴性,则可以与其它猪合群。

定期驱除猪体内外的寄生虫,夏、秋季将猪舍窗口处装上防蚊纱窗,切断蚊、蝇等害虫对猪的传播途径,降低发生率。

在疫苗接种和治疗病猪时准备足够针头,保证每只猪换一次针头。在阉割时应当每完成一头猪都要对器械进行消毒,杜绝机械性传播病原。

药物防治

预防:药物预防首选土霉素,在猪的饲料中添加土霉素(400~500g/t饲料,连用 7d),或对氨基苯胂酸钠(150~200g/t饲料,连用7 d),或添加尼克苏(3 kg/t饲料使用7 d后,改为1.5 kg/t饲料,连用 10~15d)。

治疗:国内外资料报道 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治疗治愈率较低,治疗关键是抗附红细胞体、健胃和补铁。对不吃食的病猪应肌肉注射敏感药物,如贝尼尔(5~7mg/kg)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h重复一次。对出血症状明显者用止血敏或VK3等止血;对病重的猪结合注射VB12或内服硫酸亚铁,促进机体造血机能恢复;对精神极度沉郁者用安钠咖等强心补液对症治疗。

猜你喜欢
体病病猪日龄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蛋鸡合理投料量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