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关键技术挖掘与提炼
——丝绸与女装文献热点研究

2010-04-14 03:00陈敏之张会巍丁笑君邹奉元
丝绸 2010年12期
关键词:女装丝绸服装

陈敏之,张会巍,丁笑君,邹奉元

(浙江理工大学 a.服装学院;b.《丝绸》杂志社,杭州 310018)

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关键技术挖掘与提炼
——丝绸与女装文献热点研究

陈敏之a,张会巍b,丁笑君a,邹奉元a

(浙江理工大学 a.服装学院;b.《丝绸》杂志社,杭州 310018)

深入挖掘丝绸与女装文献的研究热点。认为近几年丝绸与女装产业前沿的研究趋势为:以丝绸产品深加工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先进测试技术促进生产工艺改良、以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以舒适性主导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元智慧实现设计创新、以传统文化赋以产品新内涵、以经济发展研究探寻产业转型之路。

丝绸与女装;纺织服装期刊;研究热点

丝绸与女装产业的科学研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了多种学科、多样产业模式,根据和丝绸与女装产业关系的密切程度,把2004-2008年相关纺织科技期刊文献按研究内容设定为“纺织服装”“丝绸和服装”“丝绸”3个研究层次,重点考察与“丝绸和服装”相关的文献,发现丝绸与女装文献在各纺织期刊研究分布上的不同[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丝绸与女装文献,考察研究热点,把握丝绸女装产业前沿科技动态。

1 以丝绸产品深加工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丝绸女装行业发展多年,一直存在“重外轻内”的现象,丝绸产品长期停留在粗加工、贴牌制造的阶段,为国外市场输送价格低廉、附加值低的丝绸初期产品,这不仅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削弱,也不利自主品牌的建设。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开始思索相应的对策,并从一些基础研究建设开始,为丝绸女装企业的产业转型进行相关的研究。通过文献挖掘发现,处于产业链前期如制丝、丝织、绢纺等环节的相关探讨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染整工程方面的研究居高不下,针织工程、服装工程方面的成果也在近两年集中爆发。活性染料、无缝针织技术、面料服用性能与服装缝制工艺等内容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如高晓红、卢笛、曹建忠等人采用尤纳素系列活性染料染真丝绸,上染率、固着率和总固着效率均较高;林素玲、沈一峰、林鹤鸣等人将双乙烯砜型活性染料作为蚕丝织物冷轧堆染色的首选染料,并对蚕丝织物冷轧堆染色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梁佳钧对比传统无缝针织内衣的生产工艺,详细分析了无缝内衣色织工艺的特点;潘海音对无缝针织技术相关的技术特征和设计应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武英敏对引起真丝面料尺寸变化的性能因素进行了探讨;谢红、沈琦琦通过不同面料的常用缝型实验,从中获得面料与缝型平整度和缝口强度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国家质量标准对缝型进行了优化分析。

2 以先进测试技术促进生产工艺改良

在以往的丝绸与女装产业中,产品质量的评价往往通过简单的测试仪器、甚至是人工目测作为检测的手段,评价标准的模糊性、测试仪器的单一性,易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全面、低精度。近些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在关注产品外观、价格等因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品舒适性、安全性等内在品质,这也促使了生产企业下定决心通过生产工艺改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而指导生产工艺的优化和评价改良后工艺的绩效,前提条件是要提高企业自身的产品检测技术。

于是,许多有着发展眼光和经济实力的丝绸与女装企业开始大批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而各科研机构也纷纷针对一些核心的测试技术,特别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试设备和检测方法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1)各种先进技术在纤维织物、服装外观形态和压力等物理性能测试上的应用。如梁海顺、胡巧娥、杜彦炜等人基于虚拟仪器开发设计了纱线动态张力测试系统;盛井龙、陈庆官、徐帅等人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结合PIC单片机开发了一套蚕丝细度连续测量控制系统;李强、过玉清、纪峰等人提出一种基于仰视投影的织物悬垂性测量方法,可以避免传统俯视投影测量方法在测量轻、薄、柔软织物时,因皱褶折到支撑盘的边缘内部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误差;丁雪荣、宋广礼将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测量纬编针织物密度的研究中;柴金朝、金尚忠提出近红外光谱检测法完成对纺织品的定性检测。

2)纺织品各种有害物质检测和分析技术。如陈庆东、刘彩明、陈志伟等人通过比对确定采用平头电极测定废纺织品的表面pH值的方法来替代水萃取液pH值测定,快速有效准确地完成入境废纺织品环境指标之pH检测。

3)人工智能评价与预测技术。如刘侃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基于黏合衬组合面料FAST力学性能指标的缝纫外观平整性客观评价模型,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法确立模型评价指标,用于黏合衬织物缝纫外观平整度等级预测。

3 以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丝绸与女装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弊端也逐步显现,特别是染整环节,问题尤为突出。这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里明确对印染行业提出了约束性指标。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修订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更是给印染企业划定了整改的时间表。

在各级管理层的督导下,丝绸与女装企业纷纷开始紧锣密鼓的节能减排工作,而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在文献研究中发现,最近几年,关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文献增长迅速,内容包含了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和任务分析、循环经济的模式探讨,以及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其中技术方面的研究涉及废弃纺织品的回收与降解、制丝工业的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染整工业的前处理技术、染色印花的活性染料等染色工艺、新型染化料及助剂、节能设备、废水治理与回收等。如胡雪敏、张海燕对国内外开发再利用废弃纺织资源的现状及在回收再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丁皓采用聚合硫酸铝(PAS)、双氰胺-甲醛缩聚物(DDF)及PAS/DDF复合混凝剂对丝绸精练废水进行处理;储金宇、光建新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铁屑还原法(微电解法)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的最佳处理工艺条件;张鑫介绍了精练酶前处理节水技术、除氧酶脱氧技术、低温活化漂白技术、无盐染色技术、代用碱固色技术、无盐染色超低浴比染色技术、无盐染色协同印染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等7项低耗水印染新技术和高效节能染色新工艺;赖彦男、方木胜通过对比Baylase RP系统与标准皂洗系统对活性染料的作用和影响,指出了使用Baylase RP系统,不但可以节能、减废、省时,而且活性染色织物的湿摩擦牢度可提高半级至一级左右。

4 以舒适性主导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长期以来,丝绸服装企业一直停留在“100 %真丝”、中式服装的传统思维里,导致丝绸产品材质单一,缺乏新意,也阻碍了丝绸产品内在品质的提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产品创新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一场以产品舒适性为主线,引导丝绸与女装产品全方位设计与开发的研究热潮悄然兴起。

1)具有良好色牢度、抗菌性、抗皱性等功能的纤维改良技术的研究。如范小敏、高中明通过对真丝进行加强捻、高姆米的设计、针织生产工艺的改进及练染后整理加工的研究,开发出了强捻厚重真丝针织绸产品,提高了真丝绸的防缩抗皱能力;汪建雄、张冰冰、谢海伦等人利用蚕丝废丝、蚕丝下脚料及从丝绸精练废液中回收的蚕丝蛋白,成功开发了抗菌、高吸湿透气性的蚕丝蛋白粘胶长丝纺织新原料及环保安全的纺丝蛋白液制造技术;马季玫、王志广、沈新元等人对采用自制的纳米抗菌抗静电剂作添加剂,与常规聚丙烯切片按一定比例共混造粒,熔融纺丝制得抗菌抗静电聚丙烯纤维。

2)基于人体功效学的服装款式和结构设计研究。如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纺织服装院校纷纷对不同地域、各年龄层次的人体体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从而指导服装号型的设置和样板结构的设计。

3)服装合体性、压力舒适性的测试、评价与仿真技术的研究。如许轶超、丁永生提出了基于多Agent技术的服装合体性智能评价系统实现框架;丁雪梅、章永红、徐军等人分别针对调整型束裤、女式针织保暖内衣、沙滩排球服等多种类型服装的压力舒适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5 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元智慧实现设计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服装设计的文献始终停留在流行趋势的分析、服饰表现技法的研究。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服装设计理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王海毅、冯伟一以考古资料为依据,对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纹样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归纳;王华、张伍连对非洲针织文化衫的印花图案进行了探讨;王菊萍、李加林将热贡唐卡色彩应用在染织艺术设计中;刘国联、江影应用感性工学原理款式设计要素与服装款式感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沈雷、熊瑛从绿色服装设计的理念出发,从服装的色彩、材料、造型三方面阐述了绿色服装设计的策略;纪晓燕、刘晓刚则从图形图像选择、服装零部件图形化定义、服装零部件数据结构定义、服装零部件拼接、服装饰物处理几方面讨论服装零部件数字化构思,实现数字化的服装设计;陈莹在对艺术类服装设汁的构思、创作、表现特点较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服装设计“虚拟性思维方式”的概念……多元化的设计智慧丰富了服装产品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开放、面临多种文化的充斥,需要新一代的设计师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以继承、开放、融合和创新的理念,吸收和融合多种元素,拓展丝绸与女装产品的设计空间。

6 以传统文化赋以产品新内涵

在人文与历史类的文献中,纺织服装艺术史方面的研究增长迅速,成为人文与历史研究中新的热点。

研究人员通过对传统丝绸纹样、服饰艺术符号化元素研究,介绍各种细节特征所传达的时代印记、民族风情、民间故事,解析其历史渊源、构成寓意及艺术价值。如吴微微、吴志明、庄立锋等人分别对浙江畲族近代女子盛装文化、“雅库特”鄂温克民族服饰形态、不同地区苗族服饰的形制与特征、惠安近代服饰纹等少数民族和地区服饰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发展的眼光指出了民族文化是现代服装设计无限灵感的来源。而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服饰造型、纹样图案、符号特征、象征意义及与现代服饰的融合都是各方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与丝绸服装相关的文化印记也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如金菊华、司伟对苏州地名中的丝绸故事进行了研究;解晓红对晋代志怪小说《搜神记》丝绸文化意象进行了探讨;李立新对《红楼梦》中的独特服饰色彩语言进行了解读;冯盈之从《说文解字》的“糸”部对古代丝绸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学者们对丝绸文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说明,丝绸服装不应仅是一件简单的产品,而应赋予其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7 以经济发展研究探寻产业转型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丝绸与女装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浙江杭州地区,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行业基础和政策导向,大力发展丝绸产品生产加工和对外贸易,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规模的丝绸产业集群,涌现出诸如喜得宝、达利等大型企业。

然而杭州丝绸和女装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一直存在着弊端,诸如产品档次低,易受国际低端产品竞争者的挑战;没有品牌优势,主要为出口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后整理技术落后,常受制于国际技术壁垒等。这些弊端如同定时炸弹,在金融危机到来时集中爆发,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实,早在20世纪初,已有学者开始对杭州丝绸和女装产业的发展进行思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仅着眼于当前的利益,而要以整个经济长期发展为着眼点,寻求丝绸与女装产业真正的转型之路。相关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1)对国内外丝绸与服装产业以及相关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报告。如胡丹婷、叶春霜、成蓉对杭州弘扬“丝绸之府”的产业基础进行了分析;丛培东通过对近几年丹东柞蚕业的产量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丹东柞蚕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2)丝绸服装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品牌发展策略。如徐伟青、何一基于价值链理论,根据处于纺织产业价值链不同战略环节企业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不同的国际化对策,以期为浙江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思路。

3)基于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研究。如刘芹、陈继祥根据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指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必须提高营销水平,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正确发展和纺织服装治理者的关系,同时嵌入多条全球价值链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4)“东桑西移”战略研究。如任永利、李龙、窦永群等人结合江浙地区蚕丝业发展现状,就发展现代蚕丝业提出了构建相对集中的江浙地区蚕丝业优势产业带,实施江浙地区蚕丝业发展品牌战略,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及建立完善风险抵御机制4个方面的对策建议……通过群策群力,各方学者和行业人士期望为困境中的丝绸与服装业突破瓶颈,探索一条产业升级、长远发展的转型之路。

8 结 语

通过对丝绸与女装产业研究热点进行考察,为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一次深度把脉:染整、针织、服装工程方面的基础研究文献不断加强,丝绸初期产品的附加值得以不断提升;产品测试手段及改良工艺方面研究,促使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得到提高;在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形势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节能减排的研究得到高度重视,研究内容对认识现状、探讨有意发展模式、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等方面作用明显;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研究不再停留在流行趋势分析和技法表现,而是呈现多元化设计理念,舒适性的研究也大行其道,掀起一场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丝绸产品的革命;服装艺术史方面的研究增长迅速,研究认为,丝绸与女装产品应更多的体现中国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

[1]陈敏之,张会巍,邹奉元. 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关键技术挖掘与提炼——丝绸与女装文献在纺织科技期刊中的分布研究[J].丝绸,2010(11):50-55.

Excavate and Re fi ne of Key Technology on Silk and Ladies' Wear Industry in Hangzhou: Hotspot Research of Silk and Ladies' Wear Literature

CHEN Min-zhia, ZHANG Hui-weib, DING Xiao-juna, ZOU Feng-yuana

(a.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 Silk Journal Of fic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With deeply excavating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silk and ladies' wear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trends of silk and ladies' wear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is that: using silk products intensive processing to dr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by advancing testing technology to promote production process improvement, us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comfort to lead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 b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 with moder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o realize design innovation,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new connotation, and u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explor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ath.

Silk and ladies' wear; Textile and apparel journal; Research hotspot

TS01;G255.2

A

1001-7003(2010)12-0053-04

2010-07-02

杭州丝绸文化品牌中心资助项目(081012)

陈敏之(1978- ),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化服装、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通讯作者:邹奉元,教授,zfy166@zstu.edu.cn。

猜你喜欢
女装丝绸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女装流行面料
女装风格与细节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女装流行面料
丝绸情调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