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热点问题总结与备考策略

2010-05-25 02:29李兴防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4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热点命题

李兴防

高考地理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法规,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开发,人类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及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甚至包括公众普遍关注的与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等。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热点问题的考查,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态、环境、民情,体现学以致用,培养考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 热点问题的选取范围

1. 长效地理热点:在历史上出现但至今仍给人类留下深刻的影响或近年来地理学科一直关注的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水资源枯竭、森林退化和物种灭绝、河湖污染和海水赤潮、粮食问题、能源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老龄化问题、城市化及其环境污染问题等。

2. 时事地理热点:时事地理热点是指高考年度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时事(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如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极端天气(冰雪冰冻灾害、台风、洪涝、干旱等)、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两岸关系、重大工程建设、食品安全、能源安全、美国金融危机等热点和焦点问题。

二、 热点问题的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试题虽然青睐热点,但脱离不开地理教材,2010年的高考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考查:

1. 以热点区域(小区域、大比例尺)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知识内在联系:①从热点发生的时间上,考查昼夜长短、日出方位、时差、气压带与风带、天气与气候的季节变化;②从空间位置上,考查地形地貌、河流、资源、植被、自然带、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地理特征,并就区域之间的差异展开比较;③从地理技能上,考查对区域景观图、相关地理要素分布图、统计图表、关联图等展开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准确的表达。

2. 以热点区域的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区域开发的背景(位置纬度、海陆位置、位置交通、政治位置、经济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要素分析)、资源开发的现状、当前面临的问题、治理采取的措施、今后发展方向等,也就是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的突出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在热点区域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即考查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三、 热点问题的备考策略

1. 利用热点材料,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1) 关注社会热点,拓展知识领域。备考时要善于抓住热点问题中地理学科的“聚焦点”,运用地理思维方式,结合地理教材主干知识,多去观察、分析、综合热点问题。要树立对热点问题的评判意识,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过程的飞跃性,在探讨、分析过程中不断提升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2) 以热点整合地理信息,优化思维过程。在分析热点时及时调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并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策略,在此过程中还应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政治、历史)相结合,不仅要学科学、用科学,还要做科学。

(3) 科学预测高考命题方向,提升应试技巧。综合社会热点、地理学科命题特点,正确提炼、准确预测命题立意观点,细心揣摩、科学探究设问角度,多用学科知识简析“观点”和“角度”,即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备考热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加强协作、积极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对热点问题进行查漏补缺。通过课堂、课外等不同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渠道,关注热点、设问热点,在探索中加深对热点问题的理解,并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去解决热点中的问题,给枯燥的学习注入活力,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大对热点问题的重视程度。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即能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事物成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平时的复习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强化对这些概念、原理的应用能力的训练。如日照图的应用分析、等值线走向规律分析、河流径流曲线的流量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区域特征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然灾害的防御等。多以近年高考的典型试题为样本,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原理,另一方面要深刻体会命题意图,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深刻的诊断、剖析,并制定改正的措施。

3. 总结解题规律,提升地理基本技能。

(1) 认真审视题目,获取信息。既要审清题干中的问题要求,也要审清题干中蕴涵的地理信息,审清图像表述的地理信息,认真反思与矫正对热点问题理解的偏差,要做到“穷尽一切图文信息”,包括容易被忽略的图例、注记、标题说明等,切忌“读不准、看不清”。

(2)分析处理信息,比较综合。由问题要求入手,提取材料、图像中的显性、隐形信息,初步建立与“现实问题”的桥梁,把握解题的关键,找到开启解题之门的“金钥匙”。

(3) 揭示地理内涵,解决问题。深入挖掘热点问题的信息属性,分析归纳出有效信息之间、有效信息与题目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从而使解题“水到渠成”。

四、 预测2010年高考地理热点

1. 宇宙探索的新发现、新成就及天文事件:美国卫星撞月发现存在水冰及对火星的探索、太阳系外发现32颗新行星、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发射升空、中国“遥感卫星八号”和“希望一号”、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建设、行星冲日现象、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全食、12月31日发生的月偏食。

命题角度:(1)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物质性(天体)、运动性(天体系统)特点;(2)世界时与区时、地方时的推算,日出方位确定、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计算、影子的判断;(3)地理信息技术(GPS、RS、GIS)在宇宙空间探索的应用;(4)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利弊分析);(5)太阳活动、天文事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地球大气各层的温度、空气运动等特点。

2.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智利北部海岸、斐济群岛、瓦努阿图、印尼苏门答腊南部、萨摩亚群岛地区、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加勒比海、汤加等地区发生的地震。中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中国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日本樱岛火山大爆发、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尼泊尔山体滑坡泥石流、巴西发生的泥石流、重庆市武隆县山体垮塌灾害、城市发展与崩坍沉降事件。

命题角度:(1)结合板块运动、地震带的分布分析地震的成因;(2)地震对人类及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引发的滑坡、塌陷、堰塞湖等造成的影响;(3)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对地震进行预测、监测;(4)地质灾害及与其他灾害(如气象、水文、生物灾害)的关联性。

3. 气象、水文灾害:我国北方的春旱、南方罕见秋旱、夏季极端高温、罕见低温冷害、强对流天气、台风“莫拉克”、台风“芭玛”、印度的洪水、欧洲的暴雪、北美的飓风“里克”等。

命题角度:(1)大气的热力状况(如大气保温效应)、大气环流等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的天气系统及其形成;(2)气象、水文灾害的时间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3)气象、水文要素特征及灾害的相关性;(4)气象、水文灾害对环境、人类的危害;(5)运用气象卫星、遥感等手段对气象、气候灾害进行监控、评估、预防。

4. 世界热点区域:亚丁湾海域(护航、中国“德新海”)、波斯湾(石油)、中亚(石油天然气)、南非、朝鲜半岛(核问题、中朝友好年)、英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东南亚(东盟会议)。

命题角度:(1)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征;(2)热点区域的自然、经济地理要素特征,特别是整体性特征分析;(3)区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4)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特征比较及形成原因;(5)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6)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5. 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珠海横琴、辽宁沿海经济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发展规划,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

命题角度:(1)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范围、模式和地理意义;(2)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及限制性条件;(3)区域重要工程建设(如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武广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4)不同区域整体性、差异性特征比较,开放性特征的体现;(5)区域国土整治及发展方向。

6. 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首个“世界海洋日”(主题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八国集团(G8)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宗旨及预期目标、青海发现“可燃冰”、我国最大的沼气发电厂——德青源沼气发电厂竣工、我国最大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开工。

命题角度:(1)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利用及变化特点;(2)新能源(核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的优缺点及开发利用现状;(3)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意义;(4)国家能源安全战略;(5)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调整。

7. 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酸雨、国际性水域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命题角度:(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原则;(2)各类环境问题主要的分布规律及地区;(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4)面临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

8. 人类共同关注的会议、赛事:济南全运会与香港东亚运动会、博鳌亚洲论坛、上海2010世博会、巴西申奥成功、南非世界杯。

命题角度:(1)济南泉水的成因;(2)香港(港口)的区位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3)海南岛、长三角、巴西的地理位置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长三角地区和巴西的城市的区位因素;(5)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6)世博会参与国间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的对比;(7)长三角湿地和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9. 重要庆祝活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两岸关系。

命题角度:(1)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成就与变化,如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等;(2)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3)澳门回归10年来的发展变化与回归的意义;(4)港澳台的位置特点、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及主要工业区的布局特点;(5)台湾丰富的资源、物产,与大陆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10. 农村改革发展:“三农”问题。

命题角度:(1)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分析;(2)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比较;(3)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区位优势;(4)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及意义;(5)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6)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品质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11. 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生态城市。

命题角度:(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区别;(2)生态农业的特点、优势及产生的效益;(3)清洁生产的概念及与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4)生态城市的特点、模式、经济发展特点;(5)文明消费。

12.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与基础四国(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

命题角度:(1)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2)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各国面临的环境、人口、粮食问题与可持续发展;(4)中国与各国贸易关系的互补性。

13. 健康与安全:甲型流感大流行、手足口病、新《食品安全法》。

命题角度:(1)甲型流感传播的路线,爆发国家的地理环境特点;(2)绿色食品与绿色农业;(3)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热点命题
4月高考热点关注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探究集合中的热点问题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复习策略探究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