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搭脉:中国的伊核之策

2010-05-30 16:39邵乐韵
新民周刊 2010年17期
关键词:伊朗核黎明制裁

邵乐韵

在伊朗核问题上,专家认为,中国在维护自己原则和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下策略。

如果将国际社会比作一个躯体,那么伊朗核问题就是这个躯体上久治难愈的伤口之一,每逢阴雨,它便隐隐作痛,并牵动各方神经。

今年的2月11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发表演说称,伊朗已经成为“核国家”,其铀浓缩厂已能将纯度5%的铀提升为20%的浓缩铀。3月下旬,伊朗又宣布一年内将兴建2座浓缩铀工厂。

虽然伊朗坚称发展核项目只是用于民用的和平目的,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坐立不安,以色列更多次敦促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对伊朗发动第四轮经济制裁。

然而,有关伊朗核问题的“5+1”谈判小组(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加德国)磋商了多次,一直没谈出个结果。美国副总统拜登最近称,预计联合国4月底或5月初将发布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方案。过去一向反对制裁伊朗的俄罗斯,27日突然表示“不排除包括制裁在内的所有可能性”。此言一出,如石入水中。

日前,由精英博客博联社举办的首届春季论坛在千岛湖召开,多位国内中东问题专家、前资深外交家会聚一堂,解析伊朗核问题发展前景。

伊朗核能力达到了什么阶段?俄罗斯是否真的改变立场?中国面临怎样的选择?此前伊朗受到的制裁,被形容为“没有牙齿的制裁”,这次会不会带牙齿?美国和以色列会不会真的动武?

美以为何着急?

对于伊朗自封“核国家”,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说,“我个人觉得,伊朗很大程度上在有意夸大自己的核能力。即使它在一年内能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也并不等于它会走朝鲜这条路,不等于它会马上退出核不扩散条约、进行核试爆。从5%的纯度到60%、90%的纯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现在伊朗所做的一切主要还是拿手中的核技术和核能力作为筹码与美国讨价还价。”

如若美国情报所言,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伊朗政府决定生产核武器,为何奥巴马政府自2009年以来一直显得很焦虑,并动用大量外交资源要制裁伊朗?华黎明分析认为,奥巴马政府是因为受到内外多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美国国会和以色列。

在同伊朗政府接触迟迟得不到响应的情况下,奥巴马从国内政治角度考虑,不得不推动对伊朗的制裁。华黎明说,“尽管伊朗没有把谈判的门关死,但奥巴马政府需要在今年11月中期选举之前在伊朗问题上交出一个成绩单。奥巴马在之前核峰会上已经拿到了政治资本,现在伊朗核问题上也需要有所交待。”

而另一方面,美国盟友以色列对伊朗发展核项目非常敏感警惕,“对以色列来讲,主要不是担心伊朗拥有核弹头和运载工具后会攻击到以色列境内,而是担心自己失去在中东地区唯一核国家的地位。”华黎明说。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国防部长巴拉克几次到美国访问,都要求美国加紧对伊朗制裁,称若制裁失败,就要用动用武力,并希望美国届时能提供钻地弹、空中加油机等支援。

但是对已经深陷两个战争泥潭的美国来说,并不愿、也无力在中东地区打第三次战争。最近,谈及美国是否担心以色列不先与美国协商便向伊朗发动攻击时,拜登说:“以色列不会那么做。”他表示,以色列方面同意“先观望”制裁伊朗能否奏效。

今年3月,俄罗斯媒体称美军已将387枚“掩体粉碎机”智能炸弹秘密运往其位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此条爆炸性消息掀起了新一轮炒作,有人认为美国正在做对伊朗动武的最后准备——这种钻地炸弹就是美国2007年开始专门针对伊朗研制的。

“但在这个时间点还不是马上要发动战争。”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战略研究所教授孟祥青认为,美方此举是出于三个考虑。“第一,安抚以色列,在外交上和军事上给以色列吃定心丸;第二,安抚中东地区伊朗的周边国家;第三,从军事上讲,也是为了下一步推动联合国制裁决议奠定威慑的基础。”“所以,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中俄作何决定?

以往在制裁伊朗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是主要持异议的国家。但日前,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却表示,从本质上来说,制裁是不好的,因为制裁“很少有效”。可如果“用尽所有其他可能产生影响的方式”还是行不通的话,“为什么不”进行制裁呢?

面对俄罗斯的“转向”,西方主流媒体就制造了这么一种舆论氛围:5+1里面唯独中国不愿意参加制裁,因为中国已超过欧盟成为伊朗最大贸易伙伴,是伊朗技术和其他援助的主要供应国。

对此,新华社前中东总分社社长唐继赞认为,“俄罗斯形式上有所改变,本质不会变。西方炒作,就是要离间中俄关系。”

华黎明认为,虽然中国目前在这个问题上看起来显得孤立,但是完全可以“从容应对”,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5+1中除了美国,其他5家都在伊朗有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利益都不小。”

从1995年起,欧盟就是伊朗的一个主要贸易伙伴。在2008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三个对伊朗制裁决议的时候,当年1-5月,欧盟对伊朗出口额达到44.7亿欧元,同比增长17.8%,出口增长的商品主要是汽车、机械和其他制成品。一直到2007年,德国始终是伊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另外在能源领域,欧洲几家大的石油公司如英国石油(BP)、壳牌等都在伊朗有很大业务,不仅是进出口业务,还参与石油开采业务。伊朗是欧盟的第六大能源供应商,能源产品占欧盟从伊朗进口总额的80%以上。“真正要实现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所提出的对伊朗‘致残的、或带有牙齿的制裁,欧洲人一定会同美国锱铢必较。”华黎明说。

对俄罗斯来说更是如此。除了存在经济利益,伊朗对于俄罗斯还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北约不断东扩的情况下,伊朗是俄罗斯南部重要战略支柱。一个独立于美国的伊朗在其南侧存在,对俄罗斯战略上有利。再加上俄罗斯南部的车臣、北高加索动乱也需要伊朗配合,所以俄罗斯不能失去伊朗。

“从俄罗斯最近一年的表现看,其立场好像有点飘忽不定,但我觉得它是万变不离其宗。之所以会有态度的变化,主要是奥巴马去年4月曾派密使到莫斯科给梅德韦杰夫送去一封信,打算用撤销在波兰、捷克的导弹防御系统换取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支持。”华黎明说。

但在后来美俄之间关于削减核武器的谈判中,美国始终不肯在导弹防御系统上让步,反而还准备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就是拿伊朗作为筹码与美国讨价还价”。华黎明曾同好几位俄罗斯问题专家交流过,“他们都非常肯定地说,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不会牺牲自己根本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在5+1体系中,孤立的是美国,尤其是在讨论‘带牙齿的制裁的时候,涉及利益的不只是中国一家,其他四家也有利益,而且利益相当大。”

华黎明还认为,伊朗核问题从2003年浮出水面后,中国始终处在一个相当被动的位置。“美国把与伊朗的敌对国际化,其他国家是被美国‘绑架了——用一个漂亮的道义上的口号做一个切入点,比如人权、核问题,把中国、其他大国同美国绑在一起,中国显得很被动。”华黎明认为,中国在维护自己原则和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下策略。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就提出,中国外交家要敢于做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比如与沙特等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伊核问题的国家加强联系。

中国中东学会秘书长张晓东表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与在欧亚大陆的政策有相似之处,即不允许中东有大的敌对力量挑战其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或盟友的安全。而伊朗是中东地区主要的挑战者。

他说,“现在制裁伊朗的压力都聚焦在中国身上,好像中国变成了最后一道阀门。只要中国同意,决议就能通过,只要制裁伊朗,问题就能解决。其实这个逻辑是错误的,就算启动了严厉的制裁,伊朗核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因为问题的核心在于美国对伊朗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目标的高度猜疑,而不是核问题本身。

猜你喜欢
伊朗核黎明制裁
莱希当选总统后,伊朗核协议谈判恢复
黎明之光
黎明之子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识别美初级制裁和次级制裁
美若黎明
美对伊制裁引发的风波
透视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
黎明
伊朗核协议 一纸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