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真相更真

2010-05-30 18:16马莅骊
新民周刊 2010年31期
关键词:波洛嫌疑犯圭吾

马莅骊

虽然不复波洛操着他的比利时口音的英语气势压人地说“凶手就在你们之中”时的那种兴奋感,但他却带来一个比揭开真相更加真实的世界。

在刚刚过去的7月,戴维·舒切特(David Suchet)以大侦探波洛的形象,第65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套《波洛探案集》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整整12季;他的几位老搭档——黑斯汀上尉、杰普警长和雷蒙小姐——早在10年前,就已离开了他,只剩下这位留着两撇小胡子、长着鹅蛋型脑袋的小老头一个人支撑大局。

无独有偶,《马普尔小姐》今年也推出了最新的4集,然而女主角易人,年近八旬的杰拉尔丁·麦克伊万(Gera]dine McEwan)辞演了,接替她的是即将踏入古稀之年的朱莉娅·麦克凯兹(Julia McKenzie)。这位老太太不如她的前任那般古灵精怪,亦未混得脸熟。

然而不论谁来出演,作为阿婆的忠粉,毫不影响我的追剧热情。看她的作品偶或改得面目全非,一面不以为然地评头论足,一面又感慨英国人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炒冷饭的热情。

阿婆一生写了一百多个故事,读到后来,难免雷同之感:被害者常常是众矢之的,总有几个混淆视听的嫌疑犯,而凶手又往往是那个最先被排除嫌疑的人;甚至在人物身份上,也逃不脱退伍上校、法官、老小姐等等。至于杀人动机,往往是金钱和爱情;至于人性,往往是贪婪和自私……阿婆有一次谈故事构思时,坦承每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构思一个被害者和几个嫌疑犯极为困难(大意)。这话无疑表露了她创作的局限和盲点——虽然阿婆创造了我最爱的犯罪推理环境,但她一直未能突破自己的模式。所以,阿婆留给我们两位叫人难忘的侦探,却没有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罪犯。

东野圭吾则刚好相反。

他也塑造过几位神探,比如被富士电视台搬上屏幕的“神探伽利略”汤川学。这位京都大学的物理系教授,与肥皂剧《生活大爆炸》里的那几位性格古怪的天才物理学家颇为相似。只是,福山雅治的外形过于俊朗,比起整日里嘟囔着物理名词的谢尔顿们,少了几分喜感,多了几分超然与装酷。虽然,每一集里编剧都精心设置了科技悬疑,虽然有福山雅治与柴崎幸非常养眼的“欢喜冤家”组合,但《神探伽利略》还是有造作之嫌,也难以真正体现东野圭吾的功力。

两位主演直到《嫌疑犯x的献身》里才真正开始洗去铅华,除去了夸张的表演,把风头让位给嫌疑犯们。石神的爱情和犯罪真相一起,一点点被揭开了:石神初次遇到靖子和美里母女的时候,刚好想要自杀,因为没有理由活下去。在那意外的邂逅之前,他从未被什么东西的美丽吸引过、感动过;但在那一刹那,他体会到她们的美和“解开数学题的美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对母女也和数学一样是崇高的,光是能沾到边就已经足够幸福了,帮助她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东野说:“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地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人。”——这样隐深、腼腆的情感性动机是在阿婆们的西洋侦探小说里几乎是读不到的。

百余年前,被称为日本的推理小说开山鼻祖的黑岩泪香就已断言,日本民族易受情绪左右,而西方侦探小说逻辑推理性极强又脱离现实生活场景,读者更易接受本土化的写实性推理作品。在这一点上,东野圭吾可谓集大成者:既有极强的逻辑推理性(石神和汤川学分别是天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又完美地打出了一张基于真实生活之上的感情牌。我几乎怀疑,东野圭吾只是想讲一个爱情故事,不过是用了他擅长的推理小说的模式。2006年,这部小说帮助东野圭吾在多年“助跑”后,史无前例地斩获第134届直木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及当年度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第一名。

看东野的作品,虽然不复波洛操着他的比利时口音的英语气势压人地说“凶手就在你们之中”时的那种兴奋感,但他却带来一个比揭开真相更加真实的世界。很多时候,好像石神说的,“就算揭露真相,也没有人会幸福。”最后,那道德伦理、法律正义,甚至死亡,在这个中年男人孤独而深沉的爱情底下,在石神“呕出灵魂”的痛哭声中,完全都褪了色。

猜你喜欢
波洛嫌疑犯圭吾
谁在说谎呢?
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人心拯救
东野圭吾小说中自杀行为浅析——基于涂尔干《自杀论》
被“套路”的嫌疑犯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
头号嫌疑犯
高矮嫌疑犯
冰冷的椅子
女盗贼的把戏
321号房间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