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PICC出血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2010-06-22 01:27缪爱梅茅志娟刘爱平
护理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吸收性肝素早产儿

缪爱梅,茅志娟,刘爱平

早产儿PICC出血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缪爱梅,茅志娟,刘爱平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其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有效地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1],是长期静脉给药,静脉营养及抢救危重早产儿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静脉通路,PICC在早产儿使用中有许多益处的同时,穿刺部位渗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为减少PICC置管出血,我院对2007年5月—2009年4月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49例早产儿PICC者在穿刺中及穿刺后出血量上进行分析,发现2008年1月采用改进措施后28例PICC早产儿出血量明显减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49例,其中男 34例,女 15例;胎龄189 d~256 d,平均 219.96 d;置管时日龄1 d~ 19 d,平均 4.39 d;体重910 g~2 520 g,平均 1 236 g;置管部位:贵要静脉 24例,大隐静脉8例,正中静脉5例,桡静脉 5例,头静脉3例,颈外静脉2例,颞浅静脉2例;留置时间1 d~53 d,平均 15.63 d。改进后28例(A组)和改进前21例(B组),两组胎龄、性别、体重、出生时情况、疾病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采用1.9F规格的单腔硅胶导管,与之配套的19G导入鞘,肝素液(1 U/mL~5 U/mL),3M 透明敷贴,小纱布(1 cm×2 cm),吸收性明胶海绵(1 cm×2 cm),肝素帽,无菌巾消毒用品1套,弹力绷带。

1.2.2 置管方法 操作前患儿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象等凝血指标,符合要求者进行 PICC操作,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大隐静脉为穿刺部位,如以上血管条件不具备时,选择桡静脉、颈外静脉、颞浅静脉。由具有操作资格的专科护士进行操作。A组将患儿置于36.5℃的远红外辐射台上,烦躁患儿应用镇静剂,穿刺部位下放置热水袋(50.0℃),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消毒,建立无菌区,按所需长度修剪导管,淡肝素预冲导管,扎止血带,确认穿刺点,去除导入鞘的保护套进行静脉穿刺,沿静脉走向以15°~30°角为宜,进针速度宜慢,以免过快刺破血管后壁,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前行1 mm~2 mm,穿刺成功后,用左手按住导入鞘前端静脉,从导入鞘内取出针芯,用镊子置入PICC导管,到达预计长度后,固定导管,退出导入鞘,撕开并移去导入鞘,再将导管剩余部分送入静脉。穿刺点压迫止血10 min~15 min,清洁周围皮肤先固定圆盘,在穿刺点上放置吸收性明胶海绵,以穿刺点为中心,覆盖3M无菌敷贴,在穿刺点上3M无菌敷贴外,用弹力绷带环形固定,操作完成后予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后接补液及进行PICC穿刺过程详细记录并观察。B组在操作在穿刺后与A组不同,即穿刺后退出针芯,助手递上准备好的导管给操作者,再送入导管,送入至测量长度后退出导入鞘,压迫止血,穿刺点上方放置小纱布,覆盖3 M无菌敷贴。PICC置管成功后1 h~2 h观察1次穿刺点有无渗血并作记录。如见到小纱布或吸收性明胶海绵有新鲜血迹,仍间隔2 h观察1次;若血量大时(渗透到最上一层小纱布或吸收性明胶海绵的一半面积)及时更换。无新鲜血迹后间隔6 h观察1次。总观察时间以置管后24 h为限,更换敷料称重量。

1.3 评估出血量方法 敷料使用后先用电子秤称重量,精确到1.0 g,所称敷料的差值除以1.05,为实际出血量[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0软件分析。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点出血量比较 mL

3 讨论

早产儿血压调节中枢发育亦不完善,动脉导管常延迟关闭,血容量不足,交感神经发育不成熟常致血压偏低[4],即使极少的出血也会给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尽量减少出血量对维持早产儿的生理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早产儿皮肤薄,皮下肌层少,血管壁薄,且顺应性差,导致在退出导入鞘时血管壁及肌层不能及时收缩,在PICC导管的周围留有微小缝隙,这是PICC易出血的主要原因。本组有1例为重度营养不良,符合PICC置管条件早产儿,因置管后出血无法停止,遵医嘱拔除导管,本病例未算入观察对象。

4 PICC置管出血原因分析与对策

4.1 穿刺过程中手法不正确 在退出导入鞘针心时未及时按压导入鞘前端的静脉,要置入的导管未放置在恰当的位置,在置入PICC导管前血管内的血直接通过导入鞘流出。要求熟悉穿刺过程,加强操作过程训练,能熟练掌握操作过程者才可以进行操作。在退出针芯前左手食指及时压住导管鞘前端的静脉,阻止血液流出。

4.2 穿刺部位的不同,引起的出血有差异 桡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大隐静脉,在关节处穿刺出血量大于避开关节处穿刺的部位。处理方法是在关节下方1 cm~2 cm处进行穿刺,尽量避开活动部位。

4.3 患儿哭闹、躁动等不配合情况可增加出血 在穿刺前给镇静剂,穿刺后在保证患儿舒适的状态下给安慰奶嘴、哺乳、安抚,必要时给镇静剂,如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保持患儿安静。

4.4 穿刺部位下放置热水袋增加出血 在穿刺部位下放置热水袋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血管扩张,血流丰富,穿刺部位暴露,易于穿刺,但穿刺后由于局部血流丰富,更容易出血。巴曲酶是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释放,并间接地促进出血部位的凝血酶原激活物及凝血酶的形成,具有止血作用。固定时导管穿刺点上方的小纱布换成吸收性明胶海绵,延长压迫时间到30 min,再覆盖3M无菌敷贴,弹性绷带固定。

4.5 置管后更换敷料致出血 因更换敷料过程中未能固定好导管,导管移位,引起出血。处理是在更换敷料时,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固定好患儿置管肢体,一人由下向上轻撕3M无菌敷贴,在撕至一半时进行消毒,先固定好圆盘,再撕余下的一半,消毒后作“S”型固定,由穿刺点向四周按压,使贴膜下不留有空隙,避免导管被牵拉移位。使用中严格执行PICC护理常规,每班观察外露长度,防止导管滑动。

4.6 肝素用量过多抑制凝血 肝素为直接抗凝血药,对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影响,是很强的抗凝血药。淡肝素用量不超过40 U/(Kg·d)[4]。正确配制是抽取6 250 U/mL的肝素液0.02 mL,注入0.9%氯化钠100 mL,则0.9%氯化钠中含1 U~5 U肝素。在穿刺过程中如果送管时间过长,用0.9%氯化钠代替淡肝素作为冲管液,能有效地减少肝素的用量。如因肝素用量过多,延长出凝血时间可用鱼精蛋白对抗。

4.7 穿刺技术不过关 重复穿刺多,出血也多,选择合适的静脉,加强训练,熟练掌握浅静脉穿刺技术者方能进行PICC操作。

4.8 患儿自身特点 早产儿的特点决定早产儿在穿刺中及穿刺后都不能配合操作,情绪变化会引起静脉压的增高。疼痛、制动等不适使患儿哭闹,反抗等会使静脉压增高,血液易通过针眼处渗出。患儿不配合也造成穿刺困难,特别是胎龄较大的早产儿,活动能力强,增加穿刺次数,进一步造成穿刺困难。镇静剂、安抚等措施后患儿安静,有利于穿刺成功和减少出血。另外,PICC导管在大于6 d的留置中在其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隧道,与导管紧密粘合。早产儿不能配合,肢体过度活动,导管没有留有受牵拉的余地,换药方法不正确容易导致导管移动,与周围组织分离,重新造成损伤,血液自血管中渗出。早产儿由于静脉细,穿刺针粗,水肿等原因,在上肢无法置管的情况下往往选择下肢,大隐静脉血管粗,血流充足,在上行中于内踝尖前方处位置表浅,行于皮下,易于穿刺,常选择此处作为穿刺点。

总之,采用改进方法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弹力绷带和吸收性明胶海绵合用与单独使用弹力绷带止血效果要好,值得推广使用。

[1]Pettit J.Assessment of infa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art 1.Detecting th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complications[J].Adv Neonatal Care,2002,2(6):304-305.

[2]黄焕馨,罗爱明,高薇薇.PICC在新生儿监护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5,4(4):44.

[3]黎燕清,李卡露.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4.

[4]楼建华.儿科护理操作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8.

[5]孙慧清,熊虹,时福芝,等.早产因素对新生儿血压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2):175.

[6]Kuebler JF,Jarrar D,Toth B,et al.Estradiol administrationimproves splanchnic perfusion following trauma Ohemorrhageand sepsis[J].Arch Surg,2002,137(1):74.

Causative analysis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bleeding after accept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Miao Aimei,Mao Zhijuan,Liu Aiping(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Jiangsu 226001 China)

1009-6493(2010)2C-0513-02

R473.72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06.024

缪爱梅(1970—),女,江苏省南通人,主管护师,本科,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工作单位:226001,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2009-05-26;

2009-12-20)

(本文编 寇丽红)

猜你喜欢
吸收性肝素早产儿
观察局部应用吸收性替硝唑明胶海绵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EDANA公布第二版吸收性卫生用品供应链信息指南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中重金属铬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