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例面神经麻痹应用“合谷刺法”临床观察

2010-07-30 06:30孟庆贵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4期
关键词:鼓腮刺法合谷

孟庆贵

“合谷刺法”并非刺合谷的方法,而是《灵枢•官针》篇所说:“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以脾之应也。”属于“五刺以应五脏”的刺法。具体方法是:先将一根针斜刺(或沿皮刺)入皮下肌层,再从同一进针点分别向左右呈一定夹角各刺入一针(即一穴三针),其状如同鸡足一般。笔者在针灸临床中以此治疗面神经麻痹,每收良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共报道96例,其中周围性面瘫72例,中枢性面瘫24例;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2岁;病程在1d~10个月,1周以内68例;中医分型:风寒型52例,风热型20例,风痰型和气血两虚型各12例。

1.2 治疗方法

以颜面部“合谷刺法”为主要治疗措施,主穴共分为3组:阳白分别透刺攒竹、鱼腰、丝竹空;颧分别透刺地仓、大迎、颊车;地仓分别透刺迎香、人中、承浆。周围性面瘫3组均取,中枢性面瘫只取第2、3两组。配穴为对侧远端的合谷和双侧的太冲穴。对极少数后期出现患侧面肌痉挛的“倒错现象”,则加刺后溪、申脉穴。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20~30min。病程已达10d以上者,可以加用电针。风寒型和气血两虚型取针之后,再施以“闪罐”法10~20次,以皮肤红润为度。最后略施局部按摩,结束治疗。

治疗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摩患侧面部2~3次,每次5~10min,并多做蹙额、皱额、抬眉、皱眉、闭眼、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面部运动。每晚睡觉时,在瘫痪面部复位的基础上,以宽4~5cm的胶布一端固定于口角,一端固定于耳后乳突,第2天早上取下。6次针灸治疗为1个疗程,间隔1d,开始第2个疗程。所有患者在针灸治疗期间均不加服中西药物,只给抗生素眼药水滴眼,防止眼部感染。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面部外观完全正常,表情肌运动自如,皱额、抬眉、闭眼、鼓腮以及咀嚼功能均正常。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面部外观大致正常,表情肌运动自然,但尚存口角麻木或鼓腮阻力稍差。好转:自觉症状及面部外观均有改善,表情肌运动有进步,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额纹和鼻唇沟尚浅,眉毛和口角略显偏低,眼睛尚不能完全闭合。无效:经治5个疗程,症状及面部外观与治疗前比较,基本无改善。

2.2 结果

本文以5个疗程以内为疗效统计依据。病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病程越短,见效越速,病程越长,疗效越差。病程在1周内者68例,痊愈率为88.24%,显效率为11.76%,总有效率为100%。证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风寒型疗效最好,52例中,痊愈率为88.46%,总有效率为100%;风热、风痰两型次之,气血两虚型较差。疗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3。大部分病例在第1个疗程开始见效,但以第2、第3两个疗程效果最佳,第2个疗程开始出现痊愈病例,第3个疗程则痊愈病例显著增多。5个疗程总计,痊愈68例(占70.83%),显效13例(占13.54%),好转10例(占10.42%),无效5例(占5.21%),总有效91例(占94.79%)。

表1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表2 证型与疗效的关系

3 体 会

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中枢性之分,周围性又称“面神经炎”,即面神经管内段的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多因感受风寒使局部神经血管痉挛,以致神经缺血、水肿,或因该处骨膜炎使神经受压而发病,引起周围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瘫则因脑血管意外疾患而引起,仅见眼以下面肌及神经瘫痪。

本病的基本治则是宜散风寒或风热之邪,疏调面部的经络之气,行气活血,化痰通络,促使局部气血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调节面部左右经络气血的失衡状态,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手足六阳经皆聚结于头面部,尤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要分布。针灸治疗应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手足少阳、太阳经穴。在调理手足三阳经气的同时,辅以疏风散寒或疏风清热,刺激宜浅、宜轻。鸡足刺法以其取穴少、浅刺透穴、刺激面广为主要特点。本法以阳白、颧、地仓三穴为中心刺激点,连同所透之穴,广泛涉及到手足六阳诸经,结合局部解剖,上述部位复盖面部四大肌群——额肌、眼轮匝肌、面颊肌、口轮匝肌,各刺激点又为面部表情肌之最佳运动点。治疗中辅以局部按摩、拔罐,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充血,经络疏通,气血畅达,寒湿流宜泄,直接改善局部症状。

表3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从表1病程与疗效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病程越短,见效越速。但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界不少人认为:本病在病初7~10d,病情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故不适合作针灸治疗。但笔者认为如果在其病势有加重倾向时,能及时针治,“迎而夺之”,便可以遏制其风寒、风热、风痰之邪,控制病情,为提高疗效奠定基础,为缩短疗程创造契机。如果等病情入深而后治,无疑将增加治疗难度,延长疗程。

治疗期间,配合面部运动十分重要。每次治疗结束,先取出面部毫针,而后在远端合谷、太冲2穴行针,同时嘱患者做蹙额、皱额、抬眉、皱眉、闭眼、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运动,谓之“动刺”,非治疗时间也要求患者尽量多做几次。可兴奋患侧面神经和肌肉的生理功能,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促进炎症和水肿的消退,有利于面部表情肌各肌群功能的全面康复。

本病初期应及时治疗,以求面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但尚不宜过早使用电针强刺,以免引发面肌痉挛。电针适合在发病7~10d之后进行。在针刺的基础上,接通电针机输出电源,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以慢频率、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20~30min。电流强度以患者感到面部舒适为度,最好能出现患侧面肌节律性收缩。如果患者感到疼痛不适或不自主咬牙,提示针刺过深,刺中咬肌,应退针浅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忌熬夜,避房事,不可过度疲劳。由于一侧眼睑闭合不全,眼角膜很容易感受外界风沙烟尘的不良刺激,为防止引起眼部的感染或损伤,也为避免风寒,除予抗生素眼药水点眼之外,患者出门还要戴口罩、眼罩或墨镜。

本病患者痊愈后,尚有30%左右的复发率,复发的间隔时间少则10余天,多则10余年。所以病愈之后仍需避免风寒或风热之气的再度侵袭,谨慎调养,防止复发。

猜你喜欢
鼓腮刺法合谷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老人常鼓腮有助消化
老人消化不好多鼓腮
闭唇鼓腮防脸塌陷
时常鼓腮帮助消化
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