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艺术特质浅论——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

2010-08-15 00:42熊文醉雄
戏剧之家 2010年4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特技大都会

□熊文醉雄

一、题材的“奇”与“幻”

从《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影片的大约为24部1,均在1920年至1927年之间上映。在这些杰出的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德国的艺术、哲学等上层建筑,还能从电影这面镜子更深入地体会历史的真相。在那些表现主义风格的元素外衣下,是对于性、暴力、死亡、幻灭、扭曲的人性等社会黑暗空间的探索。因此,表现主义电影风格对后来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影响深远。表现主义电影的选题本身就充满了“奇”与“幻”的色彩。

这些题材一部分是直接来源于神话传说,比如《泥人哥连》和《疲倦的死神》。《诺斯费拉杜》的故事更是来自于人们所熟知的吸血鬼的传说。《莎吉弗里》、《客轮希尔的复仇》、《尼伯龙根的指环》等都是德国民族史诗的重新演绎。还有一部分题材来源于大众流行读物,特别是那些调子灰暗的,具有恐怖氛围的故事。比如《诺斯费拉杜》就是关于性和死亡的想象;《卡》则是利用虚构的故事对疯狂权力的讽刺与颠覆;《奥莱克之手》取材于流行黑色小说,充满了鲜血和谋杀的疯狂意向,体现了意志战胜邪恶的结局;《悚影》是男人对于女人渴望的极端例证。最具有“奇”、“幻”风格的作品可能还是《大都会》,因为那时的人们对于中世纪的传说肯定不会陌生,而《大都会》中的未来世纪无疑极具幻想色彩。

二、表现主义的影像风格

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像风格毫无疑问必然是表现主义艺术的电影呈现。在绘画艺术中,表现主义主要表现在对于空间透视法则的打破,对于线条、色彩以及明暗关系的夸张表现,属于一种非写实主义或者是抽象的手法。归根到底,这种风格是主观主义的,带有强烈的情绪性以及“表现性”。电影继承了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摄影、灯光、布景以及场面调度都形成了新的风格。

1.光与阴影的美学

在打光方面,侧逆光较主光源更为强烈,形成深色的阴影。特别是在特写镜头中投射在五官上的侧逆光,形成大片眼影和颧骨阴影,造成人物恐怖的外观(比如《卡》中康拉德·维德的造型)。表现主义电影的背景始终是幽暗的,总体上打光是处于一种很低的角度,或者相反,使用很高的角度。高角度和低角度一样,使灯光和演员之间的夹角不会很大。这一点很明显受到过表现主义舞台剧的影响。

在表现主义影片中,灯光最大的作用是制造了无数的阴影,而这些导演似乎已经把阴影作为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上的阴影起到了构图的线条的作用,成为街道剧的特色之一。阴影有时直接作为演员参与表演,比如吸血鬼的双手的巨大阴影、《悚影》中手执利剑的阴影和《大都会》中男女主人公巨大的前景阴影等等。阴影充满了画面的每个角落,在神话题材片里,在外景地的拍摄中也故意将大片阴影收进画框中。

2.构图、剪辑与场面调度

在画面构图上,线条和色块承袭了表现主义绘画的一些特色。线条是粗壮的线条,不规则的斜线。大量场景中出现的倾斜的楼梯和路灯等等都是如此。倾斜而不是水平是表现主义电影另外一大特色。这种做法打破了平衡关系,使人进入一种疯狂的主观臆想的世界中。“正如表现主义电影中那样,黑色电影的摄影师宁愿用斜线和垂线而不是横线。倾斜感与城市的外观相联系,它与格里菲斯和约翰·福特的美国式水平构图的传统截然相反。”2《卡》中Z字型道路的设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画面。

特写镜头的使用是表现主义影片中最多的基本镜头语言。导演们喜欢把人物扭曲的面部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卡》片中的梦游者和博士两人的特写令人印像深刻。一组特写精细地反映了梦游者从睡梦中醒来的诡异面部变化。惊恐、不安等情绪在默片时代的确很少有其他方法可以表现,特写镜头或者特写后加一个主观镜头成为表现主义电影中流行的做法。

表现主义电影的剪辑更多的是好莱坞式的流畅剪辑。但如同法国印象派电影一样,加入了很多表现心里的主观臆想的剪辑。比如《奥莱克之手》中主人公的特写连接一个幻想的凶手的镜头等。由于整个表现主义电影题材中幻想的情节很多,这种主观镜头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在《大都会》中,最后竟然出现了女主角直接连接到一个象征死亡的骷髅死神的镜头的类比手法,说明蒙太奇的运用在这些才华卓著的导演手中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3.绚丽多彩的特技

为心理叙事进行服务的工具不仅仅是剪辑,特技的使用更是一把利器。

在梅里爱时代的法国和布莱顿学派时期的英国,特技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在表现主义电影中,特技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性因素。可以说,没有特技的帮助,表现主义电影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流派。

上文提到过心理叙事在影片中的出现,使用最多的是表现幻想的镜头。在人物的幻想中,通常出现多个同样的形象,比如《大都会》中的类似于苍蝇复眼的形象,来自典型的多次曝光的效果。多次曝光在电影中经常用来表现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的多个虚幻的事物,这一事物在现实中不可能同时出现。除了多次曝光,叠印、停机再拍等成熟的技术已经融入其中。

另一方面,由于法国和意大利史诗巨片的传统,宏大布景在大制作电影中屡见不鲜。开始时,制片方往往使用真实大小的实景模型。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一旦失败,投资方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比如拍摄完《党同伐异》的格里菲斯。具有野心的导演们为了实现宏大场面对于观众的震撼作用,又不至于耗费庞大的支出,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制作特技。当然,科技手段的介入,立即使特技摄影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在整个特技影像的谱系中,现代好莱坞传统的建立实际上得益于早期欧洲成功的经验。

模型是完成各种怪兽角色唯一的选择。《尼伯龙根的指环》取材于德国传统神话,讲述英雄的铁匠战胜恶龙获得财富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特别是主人公沐浴龙血的镜头,使一代代观众为之胆寒。乌发公司为了完成勇者斗恶龙的镜头,居然制作了一只巨大的电动模型,足有6米长的头与颈部能张开2米幅度的大嘴。最令当时观众惊愕的是龙的血盆大口中居然能喷发出火焰。这个特技场面的完成标志着科技将取代笨拙的人工模型。两名技师在龙的头部像开汽车一样驾驭它那巨大的身躯。

《大都会》中的特技场面不胜枚举,几乎是特技成就了这部巨片。空中汽车在巨大的城市中遨游,高低错落的轨道遍布在摩天大楼的周围,激光柱将天空切割得支离破碎——这就是未来,在我们今天的人类看来,这依然是未来。在拍摄之时,能工巧匠们制作了按比列缩小的模型,包括三百多辆只有拇指大小的汽车。有一个灯光射向摩天大楼的镜头,依照真实原理,当灯光移动时,反射灯光的区域会发生改变,灯光每移动一个窗格,画师就要擦掉一部分模型上的油彩,然后由摄影师一帧一帧的拍摄。《大都会》中另外的卖点是机器人的出现,一个女性机器人。当该角色出现时,我们一眼便能发现21世纪好莱坞影片中的机器人的祖先。表现主义电影中的特技技术的频繁使用,为后来的科幻、魔幻电影题材的影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形式化的表演

表现主义时期的表演风格主要还处在从戏剧舞台到摄影棚的过渡时期。由于是无声表演,演员多半采用较为夸张的表情,以配合剧情的进展为主。茂瑙在好莱坞拍摄的《日出》获得了多项第一届奥斯卡的奖项,包括了最佳女配角奖。这部影片中的表演可以看做表现主义时期表演风格的代表。在该剧中,优雅的女性和放荡的淫妇通过精彩的表演使人一目了然。如同表现主义影片中其他善良的女主角一样,恬静和含蓄是她们基本的形态。她们的心理变化主要靠含情脉脉的大眼睛来表现。而男主角的个性化表演则是表现主义的典型风格。由于题材的关系,鬼怪和精神失常者成为其中的基本表现人物。这一类角色必然成为了程式化的产物。僵硬的肢体、邪恶的眼神和夸张的动作是必不可少的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演员康拉德·维得独特的表演风格,在整个表现主义电影时期堪称典范。他的表演显然来自于专业的舞台剧训练,以舞蹈动作为基础,充满了特有的优雅和节律感。在《卡》片中,他的步伐深刻地表现了杀人者那灵魂出窍以后的“轻盈”的身姿,把角色身上特有的邪恶、黑暗、冷酷表现得淋漓尽致。康拉德的表演与《诺斯费拉杜》的扮演者马克思·史莱克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会像后者一样受到角色的限制。鬼怪一类特定的角色最容易使人产生直观的恐怖感,而要将人类表现得恐怖的确需要层次更深的表演。康拉德在《奥莱克之手》中又将一名精神扭曲的演奏家表现得入木三分,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着浓厚的巴洛克式的高贵与傲慢。

[1] 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北大出版社.第75页

[2]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8页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特技大都会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关于表现主义
我的食物大都会飞
Zootopia 《动物大都会》
过膝伞裙 大都会女孩蜂拥而至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