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性:访谈节目制作之根本——以《杨澜访谈录》与《鲁豫有约》为例

2010-08-15 00:42□蒋
戏剧之家 2010年4期
关键词:鲁豫有约鲁豫杨澜

□蒋 珂

近年来,不管大陆,还是港台,各种形式的访谈节目异常火热和盛行,访谈风格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就访谈节目本身而言,笔者认为重在内容,而不是形式;重在深度挖掘,而非浅尝辄止。因为它既非综艺娱乐节目,又非新闻信息专栏。而观众最想在节目中了解到为什么,而不是怎么样或是什么。既然是访谈,就要传播给大众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从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和宝贵的智慧。

如今,在国内被大多数人熟知的关于各界名人访谈的节目当属《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这两档节目了,对于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观众众说纷纭,各有所爱。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差异做个比较,从制作班底的创作思路到主持艺术的风格,再到节目产生的效应做一个对比。到底访谈类的节目怎样做才能更长久,更能体现价值和产生效益,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一、节目创作思路和定位

《杨澜访谈录》是由主持人杨澜亲自创办,与上海东方卫视合作的一档新的谈话节目。节目定位锐意创新,突出人文和国际化特色。本栏目以精彩人物和话题为主要特色,关注嘉宾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挖掘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性智慧的光芒。节目就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热门话题,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畅谈个人成长经历,分享嘉宾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体悟。杨澜和她幕后的制作团队阳光卫视,是个以全球华人精英阶层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中文电视媒体,致力于历史、人物、旅游、科技、健康、食品等专题节目的制作,通过多媒体分销逐步形成一种领先的文化品牌。不难看出,拥有高品质内涵是其节目的最大特色。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为主持人陈鲁豫量身定做的深入挖掘被访者内心故事的人物谈话类节目。采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和现实中的焦点人物。包括娱乐圈的当红焦点明星、海内外的资深政要、社会名流、商界精英等。在开播之初,将节目定位在一批文化层次较高,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受众群上。开播三年后,于2005年大规模进行改版,节目量从周播改成日播,节目制作体制上的制播分离,由专门成立的能量影视传播公司制作发行,这是凤凰卫视第一次转换节目制作体制。把采访的对象触角伸到了社会热点和普通群众中,寻求亲民化的主题和对象。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将这种变化归结为:“改版后的《鲁豫有约》更贴近生活和社会,更像身边的家长里短,但这种家长里短又透着很多文化、社会、道德的信息。”贴近生活就非得是家长里短,深度挖掘就不能贴近生活了吗?恐怕对刘总裁的观点,我们得重新思考。

二、主持艺术风格

在《杨澜访谈录》里我们看到的杨澜,以知性主持人的身份闪亮登场,每次的着装都很简洁和庄重,但又不失女性的优雅。干练的声音、清新的笑容和充满智慧的发问都是主持人杨澜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正是此节目吸引观众的最大亮点之一。在节目中她与被访者平等对话,并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交锋和碰撞,以求能够挖掘被访者最真实而深刻的思想。杨澜的话语通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目的往往是引起观众对于谈话内容的深层次思考,或是将谈话内容从人生体验上升到人生经验的高度。

《杨澜访谈录》没有绯闻,没有隐私;没有噱头,没有八卦;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坚持走精英路线,避免套话和空话,在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次次有亲和力的,知性的沟通访问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那些受访者深邃的智慧、传奇的人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杨澜自己形容自己的主持风格是“绵里藏针”,“观众要看的是内容,而不是两个人吵架”。整个过程一律的开头和结尾,一样的穿插和解说,节目形式相对稳定和固定。

杨澜从不认为采访有什么特别诀窍,采访前作一大堆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我必须了解我在说什么。”而一次成功的采访,最重要的是要让被访者知道,你明白了他在说什么,而不是把问题扔给他,得到答案后又接着问采访提纲的另一个问题。杨澜并不否认自己尖锐,而恰恰正是这种尖锐和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况且杨澜并不是不留情面的尖锐,而是处处在温和中透着睿智。嘉宾每一次的自由发挥,都能带给普通观众最大的启示和心理感受。杨澜有这种能力和意识,每次都能让嘉宾说出观众最想了解的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东西,而不是不痛不痒地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这也是《杨澜访谈录》为什么会如此受到观众青睐的原因,尤其在偏向于社会精英阶层的这个群体中更受欢迎。在全民娱乐化的今天,坚持品牌路线实属不易。

在《鲁豫有约》中,主持人鲁豫以邻家女孩的形象示人,在节目中她邀请受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鲁豫始终如一的微笑和谦和态度,给被访者营造了轻松的语境。总体来说,整个栏目体现一种清新的风格,鲁豫的随和、淡定和从容与之非常吻合。诚然,这种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颇受大家喜爱和好评。但如果从受众受益这个角度来说,节目就会弱化很多,使本来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栏目降低了格调,使节目丧失了之前的睿智,又暴露了主持人鲁豫自身的弱点。如果不寻求突破和改变的话,恐怕节目会沦落成娱乐化的边缘产物,将不伦不类。

节目主持人是栏目的品牌象征和代言人,必须具备智慧的文化人格力量及对事实的敏感度。鲁豫主持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倾听,给嘉宾营造一种轻松聊天的氛围。善于倾听固然重要,但是作为非娱乐性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更要善于把握时机,智慧地发问。就以《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对李敖的访问比较为例,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访谈类节目该何去何从,重在思想性亦或是深度,还是就生活化一点的叙事?

在《杨澜访谈录》里,通过杨澜犀利但不失温和的发问,能深刻剖析出受访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给受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在《杨澜访谈录》李敖专访中,杨澜发问了李敖关于2000年新党请他来参加“总统”竞选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你在竞选当中是个搅局的角色,但是年轻人很喜欢,觉得有人能把他们心里话说出来,而且说得很有趣,你自己是认真的吗?”当李敖说别人都是西装革履参加竞选活动的时候,他一个人穿着红夹克,一身不入流的装扮,表示自己不把他们这个活动看在眼里,但最后集体照相的时候,强烈要求站在正中间的位置,杨澜就问:“下面有人往你身上扔臭鸡蛋吗?”这些问题都是很尖锐的,也是大家想深入了解这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内心世界的同时不乏理性的思考。《鲁豫有约》访李敖中,给人的感觉是鲁豫作为李敖的朋友很轻松地聊天,聊生活,拉家常,让观众更多了解的是李敖的私人生活,日常行为习惯等,不会涉及或发问到太过于尖锐或挖掘深层次的问题。经常关注《鲁豫有约》的观众久而久之会发现,鲁豫的主持越来越陷入一个模式化的怪圈,节目中带给观众的惊喜越来越小,甚至让观众感到乏味。很多时候的谈话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因而高质量的访谈就做不出来,这跟鲁豫本人没有把话题引向深入,流于表面有关。

三、思想性乃访谈节目之根本

这类非娱乐性质的访谈节目的意义在于,透过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受访者深层次的东西,并从他人的成长经验中获取价值,这就需要主持人做足功课,有充分驾驭话语场的能力不自觉地带动嘉宾挖掘出对受众有益的信息。没有深度,访谈意义何在?

可是,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媒体和新闻“娱乐化“趋势明显加剧,而且近两年来更加猖獗,炒作成了传播速度最快的方式和捷径。其媒体的前景令人堪忧,一些业界人士和学者提出了“拯救高品质,精英化”的口号。我始终相信,坚持“内容和品质”的媒体理念将会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一切外表华丽,空洞无物的栏目,都将会昙花一现。

《鲁豫有约》没能坚持最初的选择,流于娱乐化与平民化,这样的改变不免让一些渴望高雅化和精英化栏目的受众失望。毕竟看访谈是要收获吸取营养,而非仅仅是消遣。如果要消遣,直接找综艺节目。我一直认为思想性——深度,是非娱乐性访谈节目的根本所在,什么时候丢失了深度,也就丢失了灵魂;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生命力,当然不可能长久。看似改版后的《鲁豫有约》观众群好像扩大了,但久而久之,当观众的热情退却,访谈还仅限于家长里短似的流于表面,处境不得不令人担忧。导致这种境况的原因,除了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外,制作团队和个人的素养、认知和态度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想要始终坚持节目的文化品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节目越来越容易受到文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通过《杨澜访谈录》和新版《鲁豫有约》的多维度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档好的访谈节目背后存在的艰辛和无奈,可以看到其在追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始终保持其内在品质和思想深度是根本生存之道。尤其是采取制作高水平高质量立场的栏目,不能随便放弃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栏目品位,与市场、潮流和大众相妥协,否则,最终会得不偿失。

[1]王熙,周星宇.鲁豫有约,人文精神与市场压力下的价值选择.传媒观察.2008.05.

[2]杨澜等编著.杨澜访谈录.2002年10月第一版.

[3]余丽霞.凤凰卫视名栏《鲁豫有约》解析.影视艺术研究.2007年3月号上旬刊.

猜你喜欢
鲁豫有约鲁豫杨澜
包容女儿的梁家辉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对话《鲁豫有约》制片人许小浒:《鲁豫有约》是能量传播的黄埔军校
浅析《鲁豫有约》访谈节目的特色
从《鲁豫有约》看陈鲁豫的柔性访谈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真实的鲁豫,鲁豫的真实
鲁豫的礼物
学跳舞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