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的再思考

2010-08-15 00:42段小伟
戏剧之家 2010年4期
关键词:高师弹奏钢琴

□段小伟

当前,国家反复强调要将现代人的“艺术素质”列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要求,现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模式不断地对高师钢琴教学产生影响,钢琴教师还是按照培养演奏员的模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多少“高精尖”人才以及学生在比赛中获奖的比率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这完全偏离了高师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

依据高师钢琴教学课时少、年限短、要求高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更科学地利用师资和课时,对钢琴的教学形式进行新的探讨,已成当务之急。

下面依据钢琴教学的特点,围绕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一系列新的探索,以期推动专业课程向综合化发展。

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探析

1.教学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专业条件、接受能力以及他们之间的共性差异等,划分层次,区分类别,组成若干小组,每组为四人,每周两学时,集体课为该教师任课年级的总人数。每周两学时,按单、双周交替进行。这种授课形式兼顾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授课形式的优点,既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又能挖掘学生的潜在天赋,展其所长,及时发现学生演奏方面的错误,细抠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决心。还能系统地讲授钢琴演奏、歌曲伴奏、钢琴教学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演奏技术方面的共性问题,并提供给学生实践的舞台机会、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习钢琴的浓厚兴趣,同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也会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得到具体体现。

2.教学内容。以往钢琴授课内容仅以单一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为目的,导致学习仅两年的钢琴学生音乐修养有所欠缺,尤其专业艺术能力受到局限,因此综合能力的训练极为重要。钢琴教学要在自身范围内作出改革,尝试将歌曲伴奏包括即兴编配、伴奏的编配和写作、钢琴教学法融入钢琴课内,并将思想品质与专业技能综合提高作为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因素。

3.教学过程。教学的全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钢琴基础训练(技能技巧、基础理论技术与艺术)。第二阶段学习即兴伴奏的理论,并通过接触多种即兴伴奏教材即兴编配训练,加强实践活动和钢琴教学方法的学习。

二、理论知识与艺术表现的重要性

1.注重钢琴基础理论的教学。为了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高师钢琴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钢琴理论知识,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对基础技能的训练一般比较重视,但在钢琴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还存在不足之处,甚至或多或少受早期纯粹的经验主义、模仿教学方法“像我这样弹”的影响。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钢琴教学的要求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弹奏知识的不断丰富,钢琴理论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了。这并不等于不要正确的示范,尤其对于初学者。但示范、模仿只是意志启发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听觉的辨别能力和启发钢琴弹奏想象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成年学生,具有理解能力强、善于用脑的优势。要首先建立理性认识,用这个认识来指导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弹而且知道“为什么”和“怎样弹”以及“什么效果”。这是高师钢琴教学应该强调的一个特点。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科学地运用和调节弹奏器官,以完成弹奏发音的具体要求。比如,在教授非连音技巧时,不要一味让学生模仿自己的弹奏,要首先让他(她)明确非连音的声音效果,即明亮、结实、集中而富有颗粒性。告诉其触键要点,即指端要牢固(保持适度的硬度),强调抬手指,下键要快,触键面要小。同时让学生知道弹奏非连奏要与思维、意志、神经、弹奏器官相互配合的问题。配合得当,轻松、有力、流畅。配合不好,则僵硬、费力,弹不出想象中的音响效果。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钢琴学习不是盲目地勤学苦练就能达到目的的,必须建立理性认识,用这个认识来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逐步提高认识,然后再来提高实践,周而复始逐步改进才能成功。

作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的内容首先应有理论依据和相关知识作为指导,然后才是教学实践,也就是说思维在先,弹奏在后;理性认识在前,感性认识在后。当然对初学者也不要过多地介绍理论知识,以免引起技术方法上的思想混乱,应以实践为主,当对演奏器官的功能有了正确的理解和感受时,再逐步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对钢琴作品的音乐内容、形式、风格特点等演奏的基本问题有个明确的认识,尤其到学习后期应该用“理论主导、知识先行、自我训练”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在今后长期的自我训练中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为指导,遵循正确的方法,不断提高和完善演奏技能、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2.演奏技术与艺术表现。演奏技术与艺术表现向来是钢琴演奏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演奏者没有掌握良好的演奏技术,声音就不会优美、动听,更谈不上深入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反之,技术相当好,但由于音乐表现力贫乏也不能激起听众的共鸣。

有关演奏技术与艺术表现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每位演奏家所处的历史的环境、心理特点及审美观等不尽相同,对此问题的看法也各有所异。比如,著名美籍波兰钢琴家霍夫曼曾经这样说过:“现代技巧中有种令人遗憾的倾向,就是技巧本身变成了目的。”而泰勒却认为:“研究技巧会妨碍音乐的发展。”可见钢琴名家们是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特定对象来抒发己见的。随着音乐的发展,钢琴艺术相应更趋科学化。中外钢琴家对技术与艺术的看法也早已达成共识,即一切演奏技术都是为音乐艺术表现服务的,音乐表现是钢琴艺术的灵魂和目的。所有的演奏者都必须摆正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但这并不等于演奏技术在钢琴艺术中仅占着无足轻重的地位,恰恰相反,没有良好的演奏技术,完美的艺术表现,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学生演奏《嘎达梅林》这首乐曲时,首先要求他既要表现蒙古人民对英雄嘎达梅林真挚深厚的感情,又要突出英雄的高大形象,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悲壮的情绪,曲调要庄重、肃穆、从容、宽广。这就要求学生演奏的速度要慢,声音要结实,充分运用手臂的重量,挥动大臂,用较大的肉垫部分触键,如果不具备这种技能是无法表现欢乐、悲哀、气愤等情绪的。可见演奏技术的重要性只有使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才能有生命力。因而弹奏者既要掌握好技能、技巧,又要贴切、独创地通过琴声把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深刻地表达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演奏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钢琴教学和演奏实践中,鲜明的艺术表现与尽可能完美的技术手段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要把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演奏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听众,使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这种由客观现实产生的情感,经过复杂的演奏动作和声音表现出来,体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此外,演奏者还应有丰富的感情,以便在演奏时能够自如的表达。

三、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高师的钢琴教学中,只注重传授技术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让学生把掌握的钢琴弹奏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是高师钢琴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1.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钢琴即兴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工作中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课外活动、艺术实践的组成部分。目前高师钢琴与即兴伴奏课有些脱节,往往在钢琴课上,教师只负责教钢琴伴奏技能与音乐表现,而不负责教歌曲即兴的编配,不讲如何用良好触键弹好不同类型的歌曲伴奏,以及如何与歌者合作的知识,造成学生在歌曲伴奏中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因此,高师钢琴教学应该重新重视这一问题或考虑尝试将钢琴伴奏包括即兴编配伴奏、钢琴教学法等融入钢琴课内,从而使高师钢琴教学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

2.钢琴基础教学能力的培养。我国蓬勃兴起的钢琴“热”急切需求合格的钢琴基础普及教育师资,这也是高师钢琴教学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高师钢琴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钢琴普及教学能力,这对提高我国钢琴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结合实践进行培养。尤其到学习的后期,教师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从学生怎样正确地弹逐步转为怎样正确地教方面来,引导学生怎样正确地教比教学生怎样正确地弹更有难度,更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正确弹奏的各个细节问题,更有助于学生自身弹奏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教材、教法的知识,尽可能培养出更多的钢琴基础普及的合格师资。

四、结束语

要完成高师钢琴教学的转型,真正达到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目的,除以上几点外,还有很多方面有待钢琴教师去探索。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我国钢琴教学的科研成果,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更新知识以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完成钢琴教学的转型即综合素质的训练,不是意味着降低水平,而是要求全面地提高水平,光靠教师这支队伍还不够,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得到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的同心协力配合,更重要的还要各级领导能够了解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为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条件。

[1]吴文漪.思维.[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

[2]谢嘉幸,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6.01.

[3]唐玉光,房剑森.高等教育改革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5.

[4]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5]别敦荣,杨德广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04.

猜你喜欢
高师弹奏钢琴
弹 奏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钢琴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小星星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