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兵马俑的边缘化

2010-08-15 00:42□王
戏剧之家 2010年4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边缘化兵马俑

□王 婷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比较著名的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和汉兵马俑,而前者更为著名。

在1984年12月,考古学者在位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的西麓发现了一组汉代兵马俑,这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汉楚国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汉代社会是一个视死如生的社会,人们认为人死以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在徐州的各座楚王墓中,粉仓、厨房、钱库、乐舞厅、会客厅应有尽有,就连厕所也制作得一丝不苟、设施齐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和高级将领,死后自然希望能继续指挥千军万马,兵马俑就应运而生了。

根据汉代的葬制,除非有立下特等功勋的人才享受用兵马俑陪葬,而且还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恩准。目前国内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仅有三处: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的杨家湾汉兵马俑,此外,就只有徐州发现的这一处,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兵马俑群,充分说明了汉代徐州在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汉代文化尤为发达。因为这里是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刘邦在政权刚刚稳定后,实行分封制,就委派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来管理这一地区。汉代初的刘交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数是徐州人,这样的特殊背景,造就了徐州在汉代成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汉兵马俑是徐州发达的汉文化的一个有力佐证。

一、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的比较

1.写实与写意之别。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所以其中的秦俑、陶马、车也是按实物大小制成。秦以前的雕塑以装饰性为主,而秦俑采用了写实的刻画方式,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秦俑以头部的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秦军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提炼表现,它的刻画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抓住了关键的部位进行艺术处理。秦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首先,它将我国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代的雕塑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次,秦俑的洗炼概括性为后世汉唐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造型艺术中重要的艺术特点。再者,绘塑结合的技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如果说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是写实,那么汉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则是写意。秦兵马俑塑造的形象有着北方的豪放与大气,而汉兵马俑塑造的形象透着南方的婉约与秀美。

狮子山出土的汉兵马俑,是西汉文景时期国力增强的生动写照。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也繁多,显示出了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步兵俑均呈站立姿态。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造型上,体态小巧,身高约44.5—48.5厘米,这与秦兵马俑的高大威武(平均身高1.8米),形成鲜明的对比。(2)在刻画上,面部雕刻具有高度概括性,头饰分两种,趋于程式化,即披发上包扎巾帻,巾带沿两颊垂至颏下系结;挽成圆形发髻垂于脑后。如果说秦兵马俑是“千人千面”,那么汉兵马俑可称为“千人一面”。后者更加写意,程式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主要是由于汉兵马俑多数以模制为主、手工制作为辅,相反秦兵马俑则是以手工制作为主、模制为辅。

2.政治制度思想之别。

政治制度对于艺术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采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法不阿贵”,主张“严刑吏治”。法家思想在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思想中特点是面对现实、与时俱进,非常强调实用性。秦始皇兵马俑的写实特点受着当时政治思想的影响:造型写实,严谨。秦始皇生前是九五之尊、霸气十足的君王,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在战场上打江山争土地,死后也不例外命令能工巧匠雕塑兵马俑,就算是到了阴间也要唯我独尊,这点也正好体现了法家面对现实的观点。

汉朝政治思想与秦朝的很不一样,汉朝采纳的是儒家思想,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利用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吏治”,而汉朝利用儒家思想则主张“休养生息”,在政治制度上,比较前朝则相对宽松,无论从文学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反映出。汉兵马俑则印证了这一点,无论从其造型还是雕琢再也不像秦兵马俑似的如此写实如此严谨,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另外,汉兵马俑还流露着那么一点浪漫和人文情怀,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上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可见,汉朝的政治思想对艺术的影响相比较秦朝是进步的、开放的。

这符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论,艺术从草创到写实再到浪漫,最后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可以这么说,汉兵马俑的出现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它比较秦兵马俑来说是进步的,是向前发展的。其中在审美角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重在取其“意”,并不是简单地摹刻客观事物,而是注入了“人的血液”,使得更加生动,更为形象。从而改变了人们在丧葬中用实物大小进行陪葬的理念,转而注重“意”,从而形成了中国的丧葬制度。直到现在,凡家中亲人病故,出殡时的陪葬品由专门人士负责扎编,为了取其“意”,以此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与敬意。

二、汉兵马俑的边缘化及其原因

秦始皇兵马俑可谓闻名遐迩,轰动世界,但是,提到汉兵马俑却鲜有人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兵马俑逐渐被边缘化。

多数人对它感到陌生也是有原因的。第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兵马俑的陪葬主是秦始皇,他的地位显赫是万人之上的皇帝;而汉兵马俑的陪葬主则是楚王,在地位上他比秦始皇要低。假想如果不是刘戊,而换做是西汉的皇帝,兴许,如今的汉兵马俑的社会地位应该和秦兵马俑能够并驾齐驱。但是,论秦朝和汉朝的影响程度来说,汉朝要大于秦朝。在历史上,历史学家们对秦朝的评价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等等;而对汉朝的评价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比得过秦朝,汉朝把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秦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从审美角度上来分析,秦兵马俑的艺术造型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实施市场经济政策,很快我国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随之,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趋于现实,更加功利化,人与人之间更注重“利”。所以人们认为现实是什么样其实就是什么样,这点很像法家思想中的“面对现实”。所以人们会更加青睐秦始皇兵马俑的写实主义,即存在等于反映,换句话说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如实地反映给大脑。从而结论就是:秦兵马俑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

第三,从出土时间上看,秦始皇兵马俑要先于汉兵马俑,秦兵马俑的发现于1974年2月,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引来了参观秦兵马佣的热潮。许多国家首脑参观兵马佣后盛赞不已。汉兵马俑发掘于1984年12月,晚于前者约十年,其国内外影响和震惊程度远不及秦始皇兵马俑,由于这二者均属于兵马俑人们在接受程度上都受着第一印象的影响,即首因效应,这也是汉兵马俑不及秦兵马俑地位的原因之一。

第四,从城市的知名度上来分析,西安古称长安,素有13朝古都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现如今又是陕西省的省会。徐州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诗为证:“自古彭城列九州”,现如今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之一,但其知名度亚于西安。众所周知,徐州在历史上出了个“布衣皇帝”——刘邦,但是这个汉高祖刘邦却没把都城定在自己的故乡彭城(徐州),因为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中原地区。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苏北地区,一提到江苏,多数人会想到江南文化,想到苏州的园林和小桥流水等等,很少人会想到苏北地区。这和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一定的关系。江苏省分为苏南苏北,在文化上还是很有差异的,人们把江苏的文化简单概括之“吴韵汉风”。“吴韵”就是指苏南的主流文化也就是吴文化,因为苏南地区在战国时期称之为“吴”,他们说的方言因此也叫做“吴侬软语”。“汉风”则是指苏北的主流文化也就是汉文化,因为苏北缔结中原,又因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原,所以苏北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中原人们的风俗习惯至今有些相像。然而,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尤其是江南经济的突飞猛进,江南文化的繁荣发展,相比之下,汉文化也就逐渐边缘化了。苏南经济一直活跃在全国经济的舞台上,久而久之还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模式,美其名曰:苏南模式。对比苏南,苏北稍有些逊色,苏北的经济显然比不上苏南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由此,经济的决定作用在艺术和文化上也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人们的心理定势来看,一般人只关注强者,而很少关注甚至忽视弱者。所以人们愿意不远千里去看小桥流水,也不愿意来欣赏汉文化的创世奇作。也许人们是真不懂,或许人们是压根就瞧不起它。从中不难看出,徐州在省内的地位比起西安在省内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另外就全国而言,西安比徐州的知名度更高一些,这也是造成汉兵马俑比秦兵马俑的地位低的一点原因,也是汉兵马俑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三、边缘化之思

现如今,创新理念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要想创新首先所必备的就是要储备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中国应该是最值得骄傲的国家,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财富积累,在先天上我们占据着独特的文化优势。然而,现实上却事与愿违,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

无疑,美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也是经济强国,该国历史不过才三百多年,比起中国那是微不足道的,从他们的电影可以看出,要么拍的是史前文化,要么是未来幻想,内容上不过如此。而且美国很会利用别国的文化来给自己增加钞票,譬如某年的美国迪斯尼动画是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题材,最终给美国动画电影赢得了不小的票房率。然而,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尤其是老一辈的人谈起来更是如数家珍。和平年代,过去的战火硝烟已经不复存在,像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不是主流文化所需要的,即将趋于边缘化。相反的是,我们眼中的弃儿到了别人手里却成了宠儿,成为别人炫耀的资本。

汉兵马俑的边缘化可以推及至某些文化的边缘化的问题,应该治其腠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仅要治标而且还要治其本,治本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好利用这次课改的机会可以在艺术欣赏课上把本地的一些未能在课本上出现的文物古迹等相关的文化介绍给同学们。

如果汉兵马俑边缘化的处理能从教育着手,通过教育可以让大家都知道并且了解汉兵马俑,才能从一定意义上去欣赏它的美丽,从而充分挖掘和汲取它的营养,最终称赞它的艺术价值和肯定它的社会地位,使之摆脱日异边缘化的困境。

[1]陕西省秦岭考古队.秦始皇兵马俑.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

[2]徐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徐州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 汉画像石.徐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2000.

[3]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01月.

[4]石源华,胡礼忠.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5]【德】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78.12.

[6]【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01.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边缘化兵马俑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兵马俑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秦兵马俑重心测量及临界地震加速度计算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
秦兵马俑军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