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悟空成长过程中“需要”之满足

2010-08-15 00:42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乌鲁木齐830012
名作欣赏 2010年17期
关键词:悟空唐僧孙悟空

□罗 艳(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2)

学界对孙悟空形象解读颇丰,其中学者李翠萍将《西游记》列为启悟小说,认为孙悟空从泼猴到斗战圣佛的过程既是不得不为的成人训练过程,也是自我取舍、自我完善的过程。①笔者在认同孙悟空经历的是成人训练过程的前提下,试图从孙悟空成长过程中“五个基本需要层次”满足的角度理解孙悟空形象。“五个基本需要层次”源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界定了五个基本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讲,五个需要层次呈现渐进态势,大部分人遵循先满足低级需要才能满足高级需要的规律,最终达到自我实现。②

《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以石卵横空出世逐步成长为斗战胜佛的过程,是其成长中各层次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小说以沙僧被收,取经团队正式形成为分水岭,前二十二回主要展示了悟空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等三个低层次需要逐步获得满足的过程;第二十三回之后则重点描绘了其自尊和自我实现两个高层次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孙悟空获得了高峰体验或乐观体验,最终成功实现了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西游记》第一回重点描述了孙悟空自出生后饿、渴和睡眠等生理需要满足的过程。悟空出生伊始,以草木、山花、树果为食,以涧泉为饮,以石崖下为宿。直到偶然的一天,他凭借胆识探明了一个“好所在”——水帘洞,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等家当一应俱全,洞内宽敞得能容千百口,于是一个“省得受老天之气”、“安眠稳睡”的家诞生了!水帘洞的觅得标志着孙悟空基本生理需要的获得满足。

当孙悟空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安全需要摆上了满足“日程”,对安全、稳定、远离烦恼和恐惧以及对顺序的需要随之而来。如在与众猴关于水帘洞寻源头的约定问题上,悟空不负众望做到了“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于是他要求众猴兑现诺言,序齿排班,分派君臣,以“美猴王”为名统领花果山。通过孙悟空的励精图治,安宁、平稳、和谐的生活秩序在花果山形成。在享受欢乐的过程中,不免产生了对生死的远虑故烦恼不期而至。为学长生不老之术,悟空告别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乘筏远渡,从东胜神洲出发,相继游历了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历经磨难最终拜于须菩提祖师门下修行,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悟空荣归故里,出于安全防御的需要,相继做了四件事:一是剿杀了混世魔王;二是摄搬了傲来国兵器馆、武库,操练群猴习武兴师;三是向邻居东海龙王索要“如意金箍棒”作为趁手的兵器;四是打到“幽冥界”从生死簿上勾销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有名字的猴属之类。随着生死烦恼和外部威胁的消失,孙悟空成长中安全需要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

归属和爱的需要又是如何满足的呢?多数人会遵循需要层次满足理论,但需要层次是存在特例的。在孙悟空进入一种相对安全稳定的秩序之前,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归属和爱的需要,并且这一层次的满足过程是漫长的。例如孙悟空原本无名无姓,无父无母,因须菩提祖师为其取姓为孙,根据门下十二字取名为悟空,他便拥有了正式的姓名。巧合的是与后来加入取经队伍的“悟能”、“悟净”相匹配。孙悟空拥有正式姓名的一刻,既代表其有了“户籍”,又使其归属感获得极大程度上的满足。他在学成归来与群猴共同庆祝本门有姓氏就是一个佐证。至于爱的需要,孙悟空则一出生就渴望与他人交往,渴望在群体或家庭中得到关注。如石猴先前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表现出不甘寂寞主动交往的热情。当花果山这个安宁、平稳、和谐的家形成后,悟空则自称“美猴王”受到群猴的关注与拥戴。从须菩提老祖处学得本领重回花果山,孙悟空重整家园,尝试接触与猴界异样的社会。如第三回写道:“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日逐讲义论武,走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③这是孙悟空的第一次真正的结拜,尽管所结拜对象是一群妖魔,但出于交往的动机和渴望社会对其认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悟空作为妖猴本能地与牛魔王等接近,甚至结拜,心目中毫无正义与邪恶之分,完全以武艺高下作为结拜的标准。第四回,美猴王与天兵天将打仗得胜归来,结拜的六弟兄俱来贺喜。孙悟空提议六弟兄可以参照“齐天大圣”的名号也称大圣。于是牛魔王称作平天大圣,蛟魔王称作覆海大圣,鹏魔王称作混天大圣,狮驼王称作移山大圣,通风猕猴王称作通风大圣狨王称作驱神大圣。可见孙悟空在与天庭对峙过程中,与妖魔关系更加亲密,性情更加接近,友情、亲情等需要更容易满足。当“齐天大圣”的名号得到玉帝准奏和承认后,孙悟空不讲官衔品从和俸禄高低,开始在天庭会友游宫,交朋结义,拉人际网:相继以弟兄称呼结交了三清、四帝、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他的所作所为表明其渴望在天庭社会群体中得到关注,并希冀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孙悟空在天庭中想要解决归属的问题,并非易事。王母娘娘蟠桃盛会请了各宫各殿的大小神仙,惟独把自以为会凭借“齐天大圣”之名列尊席的孙悟空“忽略不计”。这无疑给孙悟空一次重创,使其刚刚在天庭获得的归属感荡然无存。于是他通过搅乱蟠桃会,偷吃仙丹等一系列行为,以反抗自身在天庭遭受的不公待遇和极端歧视,继而重返花果山以享受亲情,重拾归属感。

孙悟空归属和爱的需要之满足更是贯穿于师徒四人的取经征途。如第十四回唐僧营救悟空确定了师徒关系,当晚洗浴后拿出半旧白布直裰儿以打扮行者。一个细节暖了悟空的心,一向泼皮的他回敬了“承赐”二字。第十九回云栈洞收八戒和第二十二回流沙河收沙僧,一番鏖战,“不打不相识”发现师兄弟三人均受菩萨劝化,是皈依佛门愿保唐僧西天取经的同道中人。于是取经团队正式成立。孙悟空也有了正式归属,成为取经团队的“中流砥柱”。险象环生的取经征途,有了喜怒哀乐,有了插科打诨,也有了正邪交锋。朝夕相处的师徒四人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收获了亲情和友情。悟空的归属感和对爱的体悟渗透到了点点滴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当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孙悟空毫不例外,也有自尊的需要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如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七回,不惜笔墨描写了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子与孙悟空之间的恩恩怨怨。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其观中产“人参果”。因为五百年前,镇元子与如来佛二弟子金蝉子在兰盆会上相识,曾亲手传茶于镇元子,唐僧又是金蝉子转生,所以镇元子把唐僧视作“故人”,特派弟子奉上“人参果”以表旧情。不料唐僧不识货,反倒引发了悟空在八戒的怂恿之下偷“人参果”,从而招来了镇元子大仙弟子的污言秽语,致使悟空为泄愤推倒果树,激化了与镇元子的矛盾。在一番比拼后,镇元子大仙与悟空在医活人参树和解救唐僧问题上进行了谈判,最终镇元子松口:“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④为医活人参树,悟空几乎动用了所有人脉。先去蓬莱访福禄寿三星,虽不得方子,但三星给足了悟空情面,为防唐僧按三日之限念紧箍咒,一行三人到五庄观向镇元子奉拜,同时“讨个宽限”。继而悟空去方丈仙山访帝君,至瀛洲海岛求九老,到落伽山求观音菩萨,终于有净瓶底的“甘露水”医活灵树。镇元子大仙特意与三老、菩萨、唐僧师徒共开“人参果会”以谢劳。会后,镇元子又安排蔬酒,与行者结为兄弟,情投意合,执着挽留了五六日才放行,真是“不打不相识,两家合了一家”。与镇元子的结拜,是孙悟空继与牛魔王等六妖结拜后第二次正式结拜。镇元子与孙悟空的“情投意合”的源泉在于两家的本领,两家的真诚以及两家的相互尊重。孙悟空在这次事件中,自尊受到挑战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获得了满足,得到了镇元子、福禄寿三星、帝君、九老、观音菩萨等仙家、佛家对其的尊重,标志着悟空从妖到仙的转型中逐渐被认可与接受,是悟空人格嬗变发生质变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在第二十七回更突出表现了孙悟空强烈的自尊。白骨夫人三戏唐僧,一一被悟空识破并消灭,然而肉眼凡胎的唐僧却屡次错怪并驱逐了悟空。孙悟空万念俱灭,道:“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那大圣一闻得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⑤从师徒二人的对话,对“人”的理解各有所指。孙悟空所说的“手下无人”中的“人”指强人、能人、伏妖之人;唐僧所说的“人”一语双关,是对孙悟空既是“妖”又是“人”的模糊界定。此时的悟空已经皈依佛门,处于自我取舍、自我完善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独立人格,他极其在意外界对其“人”性的肯定:不仅仅是“能人、强人、伏妖之人”的肯定,是对其具备基本人的情感、思想的肯定,更为看重朝夕相处的唐僧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因此悟空表现出一个在社会生活中蒙受冤屈、不为理解的普通“人”的“伤情凄惨”,是其自尊的一面。即使唐僧写下贬书,悟空仍拔下三根毫毛变出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临行前,吩咐沙僧照顾师父,遇妖别忘摆出他的名号。这一系列行为是其自尊的延伸,虽然师父唐僧不顾念旧情,但作为已具备人“性”的悟空不能不讲真情义。

还有第三十一回唐僧被黄袍怪擒住,八戒到花果山请悟空前来搭救,用激将法说服悟空来降妖。两人经过东海,悟空要下海净净身子。“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当历经磨难,师徒相见,三藏谢之不尽道:“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行者道:“莫说!莫说!但不念那活儿,足感爱厚之情也。”⑥在孙悟空心中,对唐僧满怀敬意,他渴望受到师父的尊重和厚爱,以实现脱胎成“人”后被社会接纳和认可的愿望。

当前面各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一种新需要和不满足就会出现。孙悟空面对的新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而言,并非人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判断自我实现是否获得满足的一个标准在于有无“高峰体验”。何谓高峰体验?它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焦虑,人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⑦孙悟空有无高峰体验是考察与衡量其是否达到自我实现的关键点。从孙悟空的风雨人生,可以管窥到其曾经历过多次高峰体验。

他的高峰体验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率性不拘的自由体验。孙悟空乃天地精华孕育而生,出生自由,个性率真,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生活,前七回展示了其个性扩张,自由无待的体验状态。随着悟空皈依佛门,以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来救赎罪孽的开始,曾经自由个性无限扩张的状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伦理规范之下的有限自由空间。即使在有限空间,悟空仍保持率性不拘的性格。如金鼻白毛老鼠精下界祸害,托塔李天王一时错怪他,悟空就像个泼皮放刁打滚耍赖,直到太白金星出面讲情苦言相劝才作罢。悟空的泼皮行为是其为真理为正义而战的折射。还有就是在如来对唐僧师徒封职如此庄重严肃的场合,一听自己封为斗战圣佛,与唐僧俱为佛,悟空立刻还原本性,率性而为,要求唐僧去掉“紧箍咒”,以争取自由、平等的地位。第二是炼魔降怪的成就体验。历数八十一难,途经宝象、乌鸡、车迟、西梁、祭赛、朱紫、狮驼、比丘、灭法、凤仙、玉华、金平等各国、郡、州、府,孙悟空“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全神贯注与各路妖魔鬼怪交手过招,炼就了降魔伏怪的硬本领,他的成就体验也在一次次降魔成功后升华,到如来对其封佛达到巅峰。第三是隐恶扬善的自豪体验。来自各方教化,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隐恶扬善。如途经乌鸡国、车迟国、比丘国、凤仙郡时,相继发扬善心向身陷困境的国王、众僧、小孩、郡民等伸出援手,普济众生,安国保民。在扬善的过程中,受到了包括唐僧在内的社会各层的赞誉与认可,悟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些体验共同构成了高峰体验,成为孙悟空逍遥自由的源动力,使其没有人生焦灼感,感受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力量与神奇。

孙悟空的取经过程是其社会成长过程,必然有各个阶段的成长体验。这些体验随着孙悟空由叛逆到服从,由孤胆英雄到功德圆满的人生而升华,最终在精神境界上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① 李翠萍:《论孙悟空的启悟过程》,《现代语文》,2007年第9期。

②⑦ [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第220页。

③④⑤⑥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回,第26回,第27回,第31回。

猜你喜欢
悟空唐僧孙悟空
你有孙悟空的毫毛吗?
“帅”悟空来也
“悟空”之道
悟空戏八戒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惹人喜爱
减肥
雷伊大战孙悟空
西游记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