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王炜生平考略

2010-08-15 00:42杨剑兵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0年17期
关键词:张潮遗民顾炎武

□杨剑兵(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510632)

明遗民王炜生平考略

□杨剑兵(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510632)

王炜 《易赘》《鸿逸堂稿》《嗒史》

明遗民王炜,号不庵,字无闷,顺治间更名为艮。生于天启六年(1626),卒年不详,应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间。安徽歙县人。在经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王炜交游广泛。著述繁夥,但传世不多。

明遗民王炜,在经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经学方面,王炜撰有《易赘》一书。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朱彝尊《经义考》、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等均有著录。王炜在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纪昀称“艮与顾炎武等游,故文章颇有法度,而谨守古格,未能变化,其长短均在于是”①。这样一位在经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较高成就的明遗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尚未重视。特别是现有资料中关于王炜的字、号以及卒地等方面,有抵牾之处。所以,笔者在此一方面对现有材料中的抵牾之处进行辨析,另一方面对其生平作一梳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王炜的生卒年。关于王炜的生年,目前尚未有材料明确显示,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作品进行推定。《鸿逸堂稿》中有两篇序文明确提及自己的年龄,它们分别是《陆母杨太孺人七十序》和《书文先生所寄葛巾集序后》。现分别节录如下:

崇祯戊寅之岁,予年十三,仲兄挈予从学云间。

崇祯甲戌杞县刘文正公大魁天下,九江文灯严先生以是科举进士。是年,予九龄,始学为制举艺,读先生之文,识其名。

文一中的“崇祯戊寅之岁”为崇祯十一年(1638),是年王炜十三岁,按古人以虚岁计年龄,那么王炜当生于天启六年(1626)。文二中的“崇祯甲戌”为崇祯七年(1634),是年王炜九岁,按虚岁计,王炜的生年亦是天启六年(1626)。这两则材料可以互相印证。

关于王炜的卒年,现在也没有材料明确显示,我们只能通过相关材料作大致推测。

笔者目前发现最早提及王炜卒事的材料为张潮撰写的《昭代丛书选例》:

吾友王子不庵,所著小品甚富,书藏山中,未随行笈,寓汉皋时,曾邮其书目以示,及往索之,则已客死楚中矣。迄今思之,能无浩叹?

我们知道张潮编辑《昭代丛书》共有三集,即甲集、乙集和丙集,它们编纂完成的时间分别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康熙四十二年(1703)。那么,张潮是在编纂完哪一集时撰写此《选例》的呢?笔者认为最迟是在甲集编纂完成时撰写的。道光癸巳年(十三年,1833)世楷堂藏板(光绪二年丙子[1876]重印本,暨南大学图书馆藏有此本)则直接将此《选例》称之为《昭代丛书甲集选例》,更是明证。既然张潮《昭代丛书选例》撰写不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测王炜卒年也不会迟于是年。另外,王炜六十一岁作有《答毛稚黄书》,是年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这也是目前王炜作品中有时间可寻的最后一部作品。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王炜应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间。

二、王炜的字、号。《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称:“艮字无闷,号不庵,……题曰王炜,盖艮之初名也。”②黄容《明遗民录》卷八载:“王炜,字不庵,改名艮,字无闷。”③阙名朝鲜人《皇明遗民传》卷五载:“王炜,号不庵。”④这些材料,比较一致的是:王艮初名为炜,后改名为艮,字为无闷。不一致的是:有称不庵为其字者,有称不庵为其号者。而《鸿逸堂稿·不庵传》载:“(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春,王子将有事于远,事无疑也。疑于时而筮之,得艮焉。异时又将有所事,再筮之,亦得艮。王子怃然叹曰:‘先圣示我矣。’遂去其旧名而名艮,以无闷为字。……王子曰:‘予之名、字易于今,而不庵之号不始于今也。’”《昭代丛书》本《嗒史》附录《释行愿不庵传》载:“举宇宙俯仰,无一可当其心者。于是,‘不庵’之号从而立焉。”根据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判定,不庵为王炜之号而非字,黄容误,且王炜在更名艮之前就已存在。另外,王炜作《易赘》,心仪王心斋,更名艮,也是情理之中。

三、王炜的交游。据《鸿逸堂稿》诸多之文及有关材料,我们知道王炜交游相当广泛,“与李夷山、顾蒋山、吴虚坚友,娄东称素心友,王南村、曾一庵、龚劬庵三人而已”⑤,还与吕氏家族、渐江(即弘仁)、张潮、魏禧、程守(蚀庵)、沈浩(即紫石山人)等有交往,其中与同里吕氏家族、昆山顾炎武等的交往更为密切。

与同里吕氏家族的交往。吕氏家族成员主要有吕直斋、吕丽农兄弟及其子侄辈吕士、吕士鹤、吕士等。王炜与吕氏家族的交往是从吕直斋开始的。他在顺治十五年(1658)与吕直斋相识于芝城,直至康熙六年(1667)吕直斋去世,相交十余年。王炜曾为其作《吕先生传》,还于康熙十九年(1680)因其子吕士的要求,为其诗集作《吕直斋遗诗序》。王炜与吕氏家族成员交往时间最长的要数吕直斋的五弟吕丽农,他们相交长达数十年。吕丽农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王炜作《吕丽农传》以哀之。王炜同吕直斋、吕丽农兄弟的交往使吕家后代颇为受益,吕士、吕士鹤兄弟受王炜教诲二十年。同时,王炜的作品能得以传世也幸赖于吕士、吕士鹤兄弟裒集付梓,正如吕士、吕士鹤兄弟作《鸿逸堂稿跋》称:“兄弟侍吾不庵夫子函丈二十年,所见著述数百万言,既已荡为冷风霏烟不可寻。缉兹所刻诸篇则集迩日之酬应,并探在昔之偶藏者也。……余小子窃念时名世好非夫子所志,独是晦明风雨之候低徊延伫,不忍使夫子之言竟与冷风霏烟尽同其灭没,则余小子集而梓之之意也。”

与昆山顾炎武的交往。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甲申(1644)后曾积极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潜心于学术研究,名声极大,亦被明遗民奉为巨擘与圭臬。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显示王炜与顾炎武相交于何时,但王炜在其二十岁时深受顾母绝食而亡事的震撼,却是事实:

乙酉(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秋,炜归。而有吴下述昆山顾绛母饿死事。贯一(按:王炜父)叹息,久之,敕诸孙断弃举子业。⑥

王炜与顾炎武的具体交往过程,我们目前由于缺乏材料亦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自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夏南陔堂一别,他们再无相见过。据王炜《书顾宁人昌平山水记后》称其与顾炎武“丙申夏别于南陔堂”至作该文时已分别二十二年了,该文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王炜在五十六岁时(康熙二十年,1681)作的《答顾宁人书》称:“先生明年七十,弟今五十六矣。会面何时,尚不可知。迥忆旧游,真同梦寐,不待秉烛相对也。”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在康熙十七年(1678)至康熙二十年(1681)间王顾仍未相见过。而顾炎武又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南陔堂一别成了王顾最后的诀别,虽然其间还有书信往来。另外,王炜还与顾氏其他成员有交往,如顾恬庵、顾萍庵等,诚如《顾氏两先生诗序》云“:予于顾氏不独一宁人为旧也。”

总之,通过以上辨析与梳理,再结合相关材料,我们大致可以对王炜的生平作一概述:王炜,号不庵,字无闷,顺治间更名为艮。生于天启六年(1626),卒年不详。安徽歙县人,长期寓居江苏太仓。交游广泛,主要包括同里名士、当时名流等。王炜著述繁夥,但传世不多,以《鸿逸堂稿》收集其作品最为全面,包括《易赘》《嗒史》和《黄山游记》诗咏等。

①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版,第2543页,第112页。

③⑤ 黄容:《明遗民录》卷八,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④⑥[朝鲜]阙名《皇明遗民传》卷五,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第56页。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杨剑兵,暨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猜你喜欢
张潮遗民顾炎武
顾炎武谢鼠
幽梦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消失的赵三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雅致的生活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
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