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杨宪益《红楼梦》译本中习语的英译

2010-08-15 00:42吴晓明广东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23
名作欣赏 2010年17期
关键词:译法习语关联

□吴晓明(广东医学院, 广东 湛江524023)

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杨宪益《红楼梦》译本中习语的英译

□吴晓明(广东医学院, 广东 湛江524023)

关联理论 《红楼梦》 习语 习语翻译

习语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笔者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所采取的习语翻译方法,进一步说明了关联理论对习语翻译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引 言

习语是一种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以其丰富的内涵、简练的文字体现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习语的翻译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基本上每一个习语都包含了太多的新信息,涉及大量的、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理解十分困难,一旦处理不当,理解上会发生问题,译文的艺术特色也要大打折扣。《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中的语言里包含了大量体现浓厚汉文化的习语。正如著名学者张培基所说,整个《红楼梦》“从头到尾俯拾皆是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①。因此,要把《红楼梦》完整无缺地介绍给外国读者,就必须译好书中随处可见的习语。这些习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与效果。《红楼梦》目前有十余种外文译本,其中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ADream ofRed Mansions这个版本影响较大。已经有研究者运用翻译理论中的归化理论、异化理论、目的论,以及结构主义理论研究过《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杨宪益译本《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分析关联理论对习语翻译的指导作用,归纳习语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的原则和方法。

二、关联理论

Dan Sperber和Deirdre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其理论主要由“语境假设”、“明示推理模式”、“推理”、“最佳关联原则”等部分构成。

语境假设

关联理论指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的认知假设,而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语境假设指的是听话人本身的认知环境: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人类总是遵循着关联的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的信息来认知事物和理解话语。在话语明说的基础上,听话人往往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等作出语境假设。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环境不同,也就会造成话语意义理解的差异②。

明示推理模式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现的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所谓“显现”,是指听话人能明了说话人所作的明示行为。而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现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环境对话语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从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③

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在其他条件均等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强,关联就越大;同样地,在其他条件均等的条件下,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就越大。听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的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得到足够的认知效果)④。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方式,这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也为动态灵活地翻译英汉习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Wilson的学生Gutt于1991年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2000年,Gutt再版了此书,增加了一些章节,对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在我国,赵彦春博士于1999年在《现代外语》发表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一文,对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作出了充分的肯定。此后的十年里,不断有研究者发表了关于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的文章。

三、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杨译本《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

《红楼梦》原著中有大量的习语,有些出现在对话中,有些出现在叙述中,还有些出现在诗词中。这些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造成翻译的难点所在。如何翻译使得习语易于理解呢?如何翻译才能使得其中的形象在译文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跨文化翻译的难题,杨宪益和戴乃迭独具匠心,在习语英译中运用了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借用译法、增译法、零译法等翻译策略。笔者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以杨氏夫妇在《红楼梦》中采取的翻译方法为基础,从选取的范例中分析研究习语翻译,以此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

直译法

直译法指直接在译文中译出原文的习语,不加注释,直译习语所带的文化异域感和新鲜感赋予了译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关联理论指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的认知假设,而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在话语明说的基础上,听话人往往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等作出语境假设。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也就会造成话语意义理解的差异。如果原作的语境足够,译文读者通过直译的习语也可以推测出原作的暗含意义。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大体相似,所以英汉人民在某些方面的认知环境具有相似性和兼容性。如果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关于某一习语的认知环境相同,换言之,译文读者无需花费太多的处理努力,就能推理得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性,那么译者就应采用直译法来翻译习语。⑤例如: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听了,不觉连腮带耳地通红了。(第二十三回)

“I’m the one‘sick with longing’,”he joked.“And yours is the beauty which caused‘cities and kingdoms to fall’.”Daiyu flushed to the tips ofher ears.

“倾国倾城”这个汉语习语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它出自汉代的一首诗。尽管西方读者不知晓这首诗,但他们熟悉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故事里叙述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一场为期十年的战争,争夺的目标是美女海伦。杨氏夫妇认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有相似的认知环境,因此他们用直译法翻译“倾国倾城”。

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第八十一回)

Surely you know the saying,“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

如果原语文本的文化色彩不是特别明显,译文读者可以通过语境推理得出原文作者的意图,适当地保留原语文化是可以的。杨宪益夫妇之所以对习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进行直译,是因为一般的英文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英语的认知环境推导出它的基本含义。这不仅没有违背关联理论的翻译原则,而且这正是最佳关联的体现。

意译法

如果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原文作者运用习语的意图是想让读者认知和了解习语的意义、形象和语法结构,而译文读者的企盼只是想知道该习语的意义时,译者可采用意译法,舍弃原习语的形象,仅仅译出习语的比喻意义,以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译文语言的流畅。例如:

贾琏听了,笑道:“你放心,我不是那拈酸吃醋的人。”(第六十五回)

“Don’tworry,”chuckled Jia Lian.“I’m not the jealous type.”

在汉语里,“吃醋”指的是相爱的男女之间所具有的嫉妒情绪。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没有相同或相似的认知环境,如果把“吃醋”直译成“eat vinegar”,译文读者根本不知所云,因此杨氏夫妇采用了意译法,将其译为“the jealous type”,这容易被译文读者所理解,即他们能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因此该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直译加注法

“译者有在译文中增添或删除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际的权利和义务”⑥。直译加注法指的是译出习语的明示信息并在注释中适当地介绍习语的来源、含义或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尽管这样翻译需要花费译文读者的努力来处理和理解,但是能得到更大的语境效果。例如:

宝玉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是可厌了。”(第三十回)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she’s‘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which isn’t originalbut rather tiresome.”

习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说美女西施因心病而颦,有一丑女(后人取名“东施”)见了以为很美,回家以后也捧着胸口学西施皱眉头,结果弄巧成拙,显得更加丑陋。此习语比喻胡乱模仿,效果适得其反。杨氏夫妇采用了先直接译出原文作者的明示信息,即直接译出该习语的核心意义“Dong Shiimitating XiShi”,同时,用加注的办法对XiShi和Dong Shi进行解释:“Xi Shiwas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Dong Shiwasan ugly girlwho tried to imitateherways.”译者运用关联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阐释其明示意义,并在注释中传达其暗含意义。

借用译法

有些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英译这些汉语习语时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英语习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让译文读者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理解该习语的意义。例如:

既入了这园,再遇见湘云、香菱、芳、蕊一干女子,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二语不错。(第六十三回)

Coming here now and meeting Hsiang-yun,Hsiang-kling,Fang-kuan,Jui-kuan and other girls,it was a genuine case of“like attracts like”or“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被采用借用译法译成“like attracts like”和“birdsof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既避免了直译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又避免了意译造成的拖沓。直接借用了英语中意义相同的习语,使得译文和原文有着同样的表现力,取得了类似的效果。

增译法

如果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译者可以并且有权利采用任何适当的翻译方法,为使译文为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译者可以增添某些内容,进一步说明习语,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实现最佳交际效果。例如:

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幅,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第十七回)

They were beautifully curved with the motifs“clouds and a hundred bats”or the“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pine,plum and bamboo—as well as landscapes and figures,birdsand flowers,…

在汉语里,“松、梅、竹”被称为“岁寒三友”,因为它们不惧怕严寒。“岁寒三友”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汉语读者对此是很了解的。然而译文读者并没具有相同的认知环境,如果不将这个习语的所指“松、梅、竹”告诉译文读者,他们就无法理解习语所表达的意思。

杨氏夫妇用了增译法,增译了“岁寒三友”的所指“松、梅、竹”,因此译文读者无需花费太多的处理努力,就能推理得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理解了此习语。

零译法

在《红楼梦》这样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中,由东西方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种种“文化缺省”现象不可避免,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时采取了“零译法”,也就是淡化“文化缺省”,不将句子直接翻译出来,而是通过上下文表明句子含义的做法。如“物贵相离”在文中是用来表达黛玉远离家乡而收到来自家乡的礼物时的复杂情绪。杨宪益夫妇没有将该句直接翻译出来,而是通过上下文表明该层含义。如果很难翻译其文化和隐含意义,并且勉强翻译又不尽如人意,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不如采用零译法⑦。例如:

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第九回)

Even if he studies another thirty volumes,itwould justbe fooling people.

“掩耳盗铃”出自春秋时期吕不韦写的一本书,书中叙述一个愚蠢的人想偷人家的大鼓。起先,他想将大鼓敲成碎片并带走,但是,当他用石头敲击大鼓的时候,鼓发出很大的响声,他很怕响声被人听到,因此,他用手将自己的耳朵盖住,他觉得自己听不到鼓声了,那别人也一定听不到。后来,此习语被用来批判那种自欺欺人的人。如果译者在译文中将整个故事告诉译文读者,当然能使他们容易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但是同时也加大了译文读者为了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作的努力,而且也会使译文拖沓。杨氏夫妇没有将此习语直接翻译出来,而后面的“哄人”(fooling people)也多少揭示了“掩耳盗铃”的含义。

四、结 语

本文以杨宪益译本《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为例,分析了关联理论对习语翻译的指导作用,归纳了习语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没有固定的法则规定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翻译习语,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但是,有一条原则是译者应该遵循的,那就是最佳关联原则。译者的任务就是以关联为原则,根据自己对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评估和判断,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①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

②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③④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⑤ 曹曦颖.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J].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

⑥ 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⑦ 赵昌彦.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习语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吴晓明,广东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法习语关联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