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舆论监督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2010-08-15 00:52刘玲玲
科技传播 2010年24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党和人民舆论监督

刘玲玲

四平电视台,吉林四平 136000

论舆论监督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刘玲玲

四平电视台,吉林四平 136000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公民)对权力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是通过舆论揭示问题,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达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目的,是反映党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在舆论监督中角色的定位,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媒体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反映着媒体的宣传报道水平。因此,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记者如何能够正确地实施舆论监督权进行了论述。

记者;舆论监督;权利实施

首先,在舆论监督中,记者是客观、真实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做的就是客观记录下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些真实的情况向社会和决策者传达民意民情信息,从而最终督促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主要角色是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主要责任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路线,反映人民的需求和呼声,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是特殊的调查者,可以说,记者的劳动成果体现在调查中,舆论监督的成果也体现在调查中。对媒体来说,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对于记者来说十分重要。忠于事实,阐明真理是舆论监督的最高原则。“让事实说话”,让过程本身说话,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调查,多方论证,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过程,客观报道事件内容,不允许使用“基本属实”这样类似的说法。记者应该抓住表象中的疑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揭示现象后面的本质,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和可观性,增强作品揭露的力度。

其次,记者要善于、勇于进行舆论监督,这是党和人民赋予记者的一项神圣职责,更是新闻生命力的所在。舆论监督是以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找出工作中、政策上、决策上存在的问题,是以解决问题、排忧解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选择社会生活中那些带有苗头性、前趋性的东西进行监督;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概括;选择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坚持“三贴进”原则,善于挖掘表现主题的细节,使一句话、一个肢体语言或者一个画面更有效地阐述事件的必然性,使事实在逻辑上更加完整。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记者要运用理性思维,用客观事实说话,这就要求记者在调查中,详密周到,言必有据,必须采访到当事各方,取得各方发表意见或发表意见的方式,听取他们的意见,反复核对事实,直到完全真实准确。通过记者记录的事实,让观众自己得出判断和结论,绝不可偏听偏信,或者掺杂记者自己的主观臆断观点,更不能根据自己凭空的观点对事实进行“合理展开”,避免监督对象在某些枝节上纠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从某种意义上讲,事实和真理是同义词。事与理要融为一体,这样监督才能有据,监督才能有力。

进行舆论监督时,必须要注意讲政治原则,要注意与党和政府的政治方向保持一致。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国家民主监督制度中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舆论监督的目是为了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实施舆论监督时一定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与党和政府的政治方向保持一致辞。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受,认真研究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抓住主题,能在监督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质。时刻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从全局着眼,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弘扬正气,化解矛盾,达到舆论监督效果的最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舆论监督中,记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深,新闻舆论监督成为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因此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记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多些社会责任感显得至关重要。记者要正直、无私、睿智,保持清醒的大脑,有拒腐蚀永不沾的精神;分清现象和本质、主流与支流、多数与少数的区别,在复杂事物面前冷静,顾全大局,以理服人。对于动态问题,不要急于介入,应适时介入,适时而说,适时而评,适时而报。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有利于解决问题上,放在有利于改时工作上,放在有利于改革稳定和发展上,找准问题,因热利导。对所报道事实,必须有合乎实际、合乎情理的分析,无论事实、问题大小、都要讲究方法、效果,严肃慎重地对待,力求避免主观偏差和失误,对错误的性质决不能夸大、刻意渲染或者上纲上线,记者是事件的记录人,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既要行使舆论监督,又要讲究策略,做到以人为本,到位而不越位,不能为曝光而曝光,不能仅着眼于“轰动效应”,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好恶带进节目中,更不能哗众取宠、激化矛盾。与些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心理,使舆论监督报道适度适量,在同一段时间内,同一题材不宜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就可能造成对某一领域整体形势把握不准,很可能让人产生悲观消极情绪,诱发群众不满情绪,导致不安定因素的滋生。

普利策说“新闻记者是社会这艘航船的守望人”,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正因为记者是守望者、是喉舌这样的角色,所以必须真实、客观、公正、及时地报道事件。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时代对新闻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舆论监督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谨慎定位角色,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出发,从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寻事实真相,探究问题根源,探求解决办法,正确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监督结出累累硕果。

G21

A

1674-6708(2010)32-0019-01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党和人民舆论监督
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把党和人民举在头顶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铆足干劲,向党和人民交满意答卷
关于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