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2010-08-15 00:43李丽丽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专科人文

李丽丽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1 前 言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是诸多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素质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为使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2008年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专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学校六个系的在校学生,按每个系20%的覆盖面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调查主要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掌握、对人文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及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等方面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出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依据.

2 专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及分析

2.1 专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但是调查群体中,认为人文素质修养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人数只占77.79%,尚有22.21%的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性;对是否愿意多听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调查中,持“无所谓”或“反感”态度的比例占33.6%.调查中发现,在认为人文素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学生中,愿意多听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生占94.3%,认为自己“非常需要”、“需要”提高人文素质的比例为96.41%;而对人文素质重要性认为“一般”或“不重要”的学生,这两项比重仅为5.41%和7.52%,可见,只有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学习、不断积累并提高.

(2)文史知识相对比较丰富,而哲学、社会知识相对贫乏.调查问卷从中外历史的认知情况、文学著作的阅读、哲学常识及社会事件的判断4方面各4个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回答正确的比例分别是95.3%、87.8%、56.3%和60.4%.同时,调查也显示,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俗文学作品”的比例分别是34.77%和32.21%,而阅读“哲学书籍”、“一般科技技术书刊”、“一般社会科学书刊”的比例只占10.6%、13.09%和12.67%,由此造成哲学、社会和科技知识的贫乏也就不难了解了.

(3)提高人文素质主要以自主性为主,对人文知识的渴求则呈多元化特征.有43.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提高人文素质应该是“可以提倡但不必强求一致”,有19.3%的学生认为“完全靠自觉”,当然,也有34.2%的学生认为“应该明确规定需要达到的标准”.同时,对“您认为最应该增加哪方面人文知识”的提问,有26.1%的学生认为要加强历史文化知识,21.2%的学生认为要增加科技文化知识,19.8%的学生认为要增加哲学知识,有19.9%的学生认为要关注社会时事,增加自己的洞察力,还有13%的认为应加强审美观.

(4)人文知识的学习积累状况堪忧.学生对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人文素质寄予厚望,而认为通过阅读积累人文知识进而提高人文素质的学生相对较少.调查中,认为提高人文素质最有效途径是参加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和参加学术讲座的学生比例分别是45%和40.1%和33.6%,而选择“课外阅读”的学生只占30.93%.在选择课外阅读的学生中,“主要是随机阅读课外书籍”的占74.3%,“主要是围绕专业开展阅读”的占4.8%,“关注形势和政策”的占8.3%,其他的占12.6%.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高的情况比重严重.

(5)认为“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学生对此评价不高.调查中认为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形式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学生比例为50.4%,认为主要通过“各种第二课堂业余活动”来开展的占32.3%,第二课堂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学生们对学校第二课堂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效果好的学生只占17.6%,认为效果一般的是 45.6%,认为勉强过去或不好的达到36.8%,因此,如何做精做实第二课堂,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应充分注意的重要环节[2].

2.2 专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2.2.1 社会大环境

应试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整体不高的主要原因,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所在.另外,从杭州下沙的实际情况看,下沙大学城的建设还不是十分完善,与杭州主城区空间、时间上的距离,阻隔了学生与城市现代文化,让学生进一步共享城市现代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2.2 学校方面

当前,高校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招生规模,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基础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运行机制未能及时跟上,难以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形成综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另外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人文素质不高、对人文教育不重视等原因,未能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人文素质教育.

2.2.3 学生自身

从价值取向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将学习等同于考试,将素质当同于考分,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忙于考试而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人生,还没有树立起的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文化素质看,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九年义务教育给予他们的文化知识自然比较肤浅、贫乏.同时在高校中,人文科学课程的比重较小,而且因专业的差异,人文课程的开设也有差异[3].

3 加强专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充分认识人文素质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习动机的内部推动作用,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为人文素质.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人文素质的意义和作用,使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其次,要求我们教育者通过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正确把握人文知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学习目的,理解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在教育的方式上,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学习人文知识.

3.2 切实根据专科院校的特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专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工学结合,强调实践技能.这和一般的本科院校有一定区别,但目前专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参照本科院校的模式实行,因此效果不尽理想.目前国内已有专家提出将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体系、技能分解、培训方法、考评模式等方面参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系统,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内容,进行全面的改革与重新建构.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3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者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这要求教育者将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等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充分把握和发挥课程教学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1)宣传引导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的必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2)靠政策激励,调动广大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3)靠管理督促,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3.4 积极推进第一课堂体系改革,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途径.要完善第一课堂的改革,首先应优化课程设置,适当提高人文课程比重,应在专业上尽量向人文教育拓展,在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上重视文理学科的综合,.其次,增设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一些人文社会类的选修课、特色课程、短期培训等.根据我校的现实情况看,落实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的课堂和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我国高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最后,要利用学校已有的德育教育的基础,发挥“两课”的主阵地作用.“两课”教育的质量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文化领域的地位问题,只有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两课”教育之中,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两课教学中,才能提升当前“两课”教育的吸引力.

此外,学校还需要大力发展各类社团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沙龙活动,它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另一有效手段和重要内容.调查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很有收获,可以“锻炼自己”、“丰富业余生活”、“结交朋友”、“扩展知识面”等.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以这些社团活动为载体,将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但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和优势,提高综合素质.

3.5 政府、社会、高校积极参与,联手培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和配合.从政府来讲,要加强和完善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等配套条件,让学生共享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氛围,在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严肃地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从高校来讲,努力营造出高品味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感悟、理解、思考,从而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当中[4].

[1]袁昌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48-250.

[2]李承辉.胡学琦,陈荣香.关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12):53-55.

[3]马抗美,郑真江.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发展潜力研究[J].新学术,2007(2):55-60.

[4]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21):41-43.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专科人文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人文绍兴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