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探究题有效解答的应对策略

2010-08-15 00:49周仕龙
中学语文 2010年18期
关键词:银匠答题文本

周仕龙

试述探究题有效解答的应对策略

周仕龙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探究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综合性题型,对于考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本文以近年部分地区高考试卷中的探究题为例,探讨了此类题型的命题意图及解答方法。

语文高考 试题分析 答题方法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4题是一道探究题,题干是: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不少考生的答案不能准确地回答“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等内容,针对考试中所暴露的症结,笔者深感加强对探究题有效解答的研究与指导的必要,并从有效学习的层面进行了具有操作性应对策略的思考与设计,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纲为本:明确探究题表述的变化和要求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能力的考查内容《2010考试说明》中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要求,具体阐释为“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试卷上极有可能出现要求考生结合相关背景和创作初衷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解读的试题。

二是调整了考查要求。把去年的第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中的“丰富”一词删去,具体阐释为“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这就意味着,试卷上极有可能出现要求考生从上述五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切入对作品内涵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行专题探究的试题。

二、因体择要:注重文学类作品探究的五个要素

《考试说明》对探究内容的三点表述,其实涉及到文学作品鉴赏的五个要素,即时代、社会、作者、作品、读者。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我们往往抓“时代”要素,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抓 “社会”要素,分析这篇作品的社会背景;抓“作者”要素,分析作者心理、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者其世界观价值观;抓“作品”要素,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抓“读者”要素,分析接受者自身的心理感悟,重新构建作品的意义。

三、触类旁通:熟悉探究题的常见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探究性试题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从内容来划分,包括: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探究作品的文化内涵,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方面的某些问题等等。从思维角度来划分,探究性试题还应该有其他类型,有注重对文本进行深层挖掘的理解性探究,有突出对文本有机联系的拓展性探究,有借助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进行演绎或归纳的推断性探究等等。类型不同,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就有不同。

四、遵路识真:掌握探究题有效解答的几种方法

1.理清题意探究。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是做好探究题的重要前提。

例如,20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的第15题: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评分标准]明确题旨2分,结合人物和情节分析2分;表明主从关系或艺术效果2分。

[病例答案]因为侯菊与侯银匠是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把较多的笔墨用于写侯菊,可以更具体地表现父亲对女儿的爱。

[评判意见]就题意而言,命题者意在要求考生理清文题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艺术表现的效果,上述答案虽然明确了父女关系,并肯定了父亲对女儿的爱,但未能能理解人物之间的主从关系。所以只能得1分。

[参考答案]原先设计了5条,分别是: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地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使他的为人和生活准则具体化。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营构浓郁生活画面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答题规范](1)紧扣题意回答(如:写侯银匠是重点,女儿侯菊身上体现了父亲的诸多优点),(2)联系作品简析(如:小说中写到的……<情节>与其说是表现侯菊的……不如说是衬托侯银匠的……),(3)表明结论效果(如:这样写充分体现了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的艺术感染力和匠心)。

2.依据文本探究。探究题源于选文,答题时决不能脱离文本。

例如,2007年广州市二模题第17题:

有人认为《坚硬的荒原》中的老人的行为是残忍的,令人恐惧和憎恶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中老人的形象说明你的理由。(6分)

[评分标准]态度明确1分,结合老人形象2分;扣文本分析2分,结论1分。

[病例答案]我不同意这一观点。从全文可知老人是在为征服世界、冲破黑暗而不懈地抗争,他视三个孩子为他的生命,并用生命的力量去改变世界,从这个方面看他的意志是可贵与伟大的,可以说:他的行为是残忍的,但更是壮烈的。

[评判意见]观点是明确的,但结合老人形象的分析不确切、联系文本的分析不具体、结论更是摸棱两可。所以只能得1分。

[参考答案]同意,老人的行为确实残忍。他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对别人冷若冰霜,甚至无视孩子的痛苦和成功的代价。当第一棵树终于开花结果,孩子们实现了绝望中的期冀后,又进一步对他们实行了新一轮的役使与逼迫,这种做法超出了人之常情,简直是人性的扭曲和泯灭。综上所述,我认为这老人是令人恐惧和憎恶的,因为他很残忍。

[答题规范](1)直接回答问题(如:我同意或我不同意。)(2)表明支撑依据(如:同意,就要搜集文中的与题目中的评价相同的信息;不同意,就要搜集文中的与题目中的评价相反的信息)(3)简要分析升华(如:言行的违反常情、人性的堕落和扭曲,客观的冷酷诡怪、主观的悲壮伟大)(4)归纳一致结论(如:综上所述,我认为他不……或正因如此,所以,我确认他……)

3.引述拓展探究。“引述”,就是要求运用语境探究;“拓展”,就是要求拓宽视野探究。

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9题:

联系本文(朱增泉《文赤壁》),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评分标准]认识正确2分,结合文本和学过的知识2分,评价2分。

[病例答案]苏轼,又称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词风豪放。他创作的不朽名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评判意见]回答所涉及的常识不错,也摘引了选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但篇幅不合100字的要求,也缺少自己的评价,所以只能得3分。

[参考答案]苏东坡豪放、淡泊、豁达。人们期望苏东坡能显达济世,但是,苏东坡知道,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生性放达的自己。于是,他把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啸成一曲《念奴娇》,吐成两篇《赤壁赋》。他将功名利禄换成了“竹杖”,面对政治人生风雨,他“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题规范](1)明确人物地位或风格或成就 (如:……朝代……家或……品性……人。)(2)根据题目要求从选文和学过的知识中筛选出有关人物认识的内容(如:结合选文中的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可以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借助于课外阅读所了解的逸事佳话、诗赋文章等来补充,可以使人物境界博大高远。)(3)围绕人物的品性或成就进行评价(如:旷达的情怀堪称后世师表;豪放的词派开词界先河。)

4.选准路径探究。探究题在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并找到一个恰当而有序的表达形式。

例如,2008年山东卷选做22题:

本文(张炜《歌德之勺》)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评分标准]两条题目的前一问均为2分,两条题目的后一启示分点得分,分别为2+2和1+1+1+1。

[病例答案]示例:特色是:大题小做。文章给我的启示有:1.观察要细致。2.要注意从具体事物中发现不寻常之处。

[评判意见]特色的表述用语不贴切,启示能分点表述,但缺少例证,判3分。

[参考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人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答题规范](1)循着提问路径回答(如:特色是……或认识有……)(2)扣住专题范式表述(如:常用艺术手法在本篇中的运用主要有……或这篇文章所带来的启示主要包括……)(3)强调逐一分条标记(如:①……②……等)(4)突出理据对应完整(如:要善于观察……如本文对……的发现等)。

5.巧借体验探究。探究需要有知识应用的经验,还需要有阅历拓展的体验,只有融进了自己的体验,问题的探究才能深入。

例如,08年北京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

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4分)

[评分标准]指明不同1分,明确新的内容2分,整体意义1分。

[病例答案]我要带着羞愧的我上路,勇敢地面对未来。

[评判意见]未能根据文章的写作指向进行思考,在重点的斟酌上没有作出细致的区分,因而对“新我”缺乏认识,后续的表述也失之于空泛。只能给1分。

[参考答案]句中的第二个 “我”是指一个全新的“我”,对“我带着我去上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答题规范](1)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作定性鉴别(如:关键词的所指实意是……)(2)联系选文要点和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如:这样理解的文中依据和生活依据是……)(3)顾及全句整体回应题目(如:我带着不同于过去的我以新的认识和面貌去踏上回报村庄的路)。

综上所述,探究题的有效解答有法可循,只要我们遵循认知规律,把握探究特点,突出有效训练,就一定能做好这类考题。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银匠答题文本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银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银匠和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