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分辨,强化规范

2010-08-15 00:49陈祥书
中学语文 2010年18期
关键词:市井衬托表现手法

陈祥书

加强分辨,强化规范

陈祥书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点题型,也是学生最易失分的题型。本文答题原则、答题模式、答题要求和答题方法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回答这类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有助于学生规范答题,有效地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答题方法

在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说它是个重点,是因为它除作文外分值最高的题型。说它是个难点,是因为它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之所以难拿到分,固然是因为学生的鉴赏能力不够强,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是因为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因此,要想提高诗歌鉴赏的得分,除了要提高鉴赏能力外,还必须加强优劣分辨,强化答题规范。

第一,答题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怎么提问就怎么答。二是怎么要求就怎么答。三是怎么提示就怎么答。比如,阅读武衍的《宫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然后回答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提供的答案是: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从答题优点来看,提问与回答相符。题目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回答用了反衬手法。其二,要求与回答一致。题目要求回答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回答十分切题,符合答题的第二条原则。其三,能分析具体运用。在点出反衬手法后,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反衬在诗中的具体运用。就答题不足而言,主要有三点:一是分析有误。点出反衬后,接下去的两个分句分析的不是反衬,而是对比。如果是分析反衬的话,那应该这么说:用落花能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锁重门;用落花无人禁止,反衬宫女的失去自由;用落花行动自由,反衬宫女的空有愿望。二是漏掉对比。一般说来,反衬与对比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反衬就有对比。如果把对比列为独立的一点,那就可以这样回答:运用了对比手法。落花能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却身锁重门,失去自由。通过对比,表现了强烈的宫怨。三是作用未答。问有什么作用,但答案中却没有回答。如果补上的话,那应该是:通过反衬,更加突出了宫女对自由的渴望。由命题欠缺来说,至少有两点:一是有歧义。是要谈三四两句诗的作用,还是要谈表现手法的作用?按照主语承前省略,那应该是问三四两句诗有什么作用;但如果按照前面问的是表现手法,那应该是问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二是不严密。严格地说,单就三四两句诗,不能说有什么反衬。因为无论是反衬,还是对比,都是与第二句形成的。正因为这样,就必须加上“结合全诗”,也就是加个“答题提示”。具体一点,就是将题目改成“结合全诗,说说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命题就更加严密了。

第二,答题模式。诗歌鉴赏的类型很多,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答题模式。比如说,技巧型的答题模式,大体上就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指出其手法。第二步,分析其运用。第三步,点明其作用。就其实质而言,第一步是论点,第二步是论证,第三步是升华。例如,阅读李商隐的《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然后回答问题:“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给出的答案是:这句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就答题规范而言,对第一问的回答符合答题模式。先是点出了反衬手法,然后分析了反衬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了反衬手法的作用。从答题不足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问上,至少有两点:一是遗漏对比。“花明柳暗”是乐景,“绕天愁”是哀情。用“花明柳暗”与“绕天愁”进行对比,也就是用乐景与哀情进行对比。二是表述不准。在“反衬”后面的括号里,还列有衬托。严格地讲,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因为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而这里没有正衬,只有反衬。第二问上,主要有两点:一是作用未答。第二问是要回答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但答案中也没有回答。二是题意不明。是要谈首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还是要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具体一点,根据主语的省略规律,第二问的主语应是首句,照理就应该是前者;但按照前面讲手法,似乎下面就应该讲手法的作用,顺应是后者。如果是前者,那就应回答为:调换了生活次序,将触景生情句放在首句,突出了登高望远的无边愁绪,为上楼的叙述带上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如果是后者,那就应在“对”前补上“其手法”,并回答为:运用反衬,更加突出了“绕天”的忧愁;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无边的愁绪。

第三,答题要求。虽说每个题目都有具体要求,但最最根本的,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准确,二是全面,三是通畅。譬如,阅读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然后回答问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是: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 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失落的心境。但如果按照答题要求,细细一琢磨,就觉得很有问题:一是不够准确。因为准确地说,尾联运用的手法不是衬托,而是衬托中的反衬;是以乐景反衬哀情,是用扬州的歌吹反衬禅智寺的静寂,是用歌舞喧闹反衬诗人的孤独凄清,是用市井繁华反衬诗人的有所失落。二是不够全面。因为就表现手法而言,不光有强烈的反衬,而且还有鲜明的对比:有那乐景与哀情的对比,有那扬州歌吹与禅智寺静寂的对比,有那歌舞喧闹与诗人孤独凄清的对比,还有那市井繁华与诗人有所失落的对比。因而,只说有反衬手法,那显然是不全面的。三是不够通畅。究竟是用什么反衬什么?是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还是用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具体一点,是用扬州反衬寂静,还是用扬州的歌舞喧闹反衬禅智寺的寂寞,用扬州的市井繁华反衬禅智寺的冷静?因为扬州与禅智寺相对,歌舞喧闹与寂寞相对,市井繁华与冷静相对。

第四,答题方法。在具体答题过程中,比较实在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抓关键词。二是前后联系。三是上下比较。请看下题:阅读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然后回答问题: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参考案为: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就答题方法而言,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未能抓住关键词语“旗”与“鼓”来分析。因为“旗”与“鼓”具有特定含义,代表着军队。二是未能将“雪暗”句和“风多”句联系起来谈,只是讲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壮烈场面。三是未能将“雪暗”句、“风多”句与前面的“牙璋”句、“铁骑”句进行比较。如果稍一比较,你就会知道,前面讲将士出征,包围了敌人,后面讲“雪暗”和“风多”,那显然是渲染了战斗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冒雪战斗的英勇。从答题本身来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够规范。虽然指出了手法,但没有进行相应的归纳,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根据“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可归纳上升为:视听结合。如果进行分析,那应该分析为:“雪暗”句为视觉形象,“风多”句为听觉形象;二者结合,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如果点明其作用或效果,那应该这样表述: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二是不够全面。其实,就表现手法而言,还应该有两点:其一是极力渲染。因为无论是“雪暗”句,还是“风多”句,都渲染了战斗环境的恶劣。其二是物象典型。因为诗句中的“旗”与“鼓”具有特殊意义,象征着军队。通过它们,表现了将士们在军旗引领下的冒雪战斗,在战鼓激励下的奋勇杀敌。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市井衬托表现手法
早春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市井人语
市井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