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 还需咬文嚼字

2010-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0年18期
关键词:叶老文论阿Q

石 璟

深入解读文本 还需咬文嚼字

石 璟

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做的,是咬文嚼字,深入解读文本,无论是工具论还是人文论,都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联系大小语境,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风格甚至其他作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解读。

咬文嚼字 联想 想象 文本

在工具论和人文论争论不休的今天,如果只简单地说一句“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似乎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两者很难找到一种平衡,要么是工具论占上风,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解读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要么是人文论成主导,文章都没好好读一遍,就大谈“人文话题”,而平衡一词似乎也太过玄虚。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不是这二者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或者要教授一篇文章,首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呢?我想用叶圣陶先生1962年《语文教学二十韵》里的几句话来回答。“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的意思,要对文章“甚解”,就要研读本文,遵循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心境,方法则是重视每一个字,理解其深刻含义。

所以,循着叶老的思路,我觉得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做的,还是咬文嚼字——“语语悟其神”,深入解读文本——“潜心会本文”。无论是工具论还是人文论,都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咬文嚼字”在朱光潜先生的笔下,是“一定不肯放松的谨严”,也是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谢冕在谈诗歌鉴赏时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他把这一过程称为“泡”。

比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中的一个经典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这一无形之情喻为有形之物,但其精彩之处到底何在?我们不妨抓住“一江春水”四个字来咀嚼。春天冰雪融化,春水上涨溢满江,水之多尤言愁之多,此一层。春寒料峭,春水仍然冰冷,水之冷尤言心之凉,此二层。满溢的江水向东流去,自然波涛汹涌,这不正是诗人汹涌起伏的内心情感最好的写照吗?此三层。将“愁”有形化的诗句不少,但无论是烟草、风絮还是梅雨,都不如这“一江春水”如此贴切地表现诗人身为亡国之君的沉重与绝望!

诗歌,特别是中国诗歌,其语言多是精炼含蓄的,所以,我们需要将其原味“泡”出来。我认为,这样的“泡”放在其他文学作品的欣赏也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下面试举两例。高中课本所选《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出场作了精彩的描写,其中有一句话尤其值得咀嚼,凤姐人未到声先到,说了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远客”一词,意为“远方的客人”,含尊贵之意,似乎可以让人感觉到凤姐的热情周到。但仔细咀嚼不难发现,一“客”字将黛玉的身份定了位,在贾府她永远只是“客”而不可能变成“主”;一“远”字又将黛玉与贾府中人的距离拉开,让人亲近不得!这句话笑中含威,似近实远,外热内冷,让寄人篱下、内心敏感的黛玉作何感想!这不恰好表现了王熙凤八面玲珑内心冷酷的性格特征吗?

在《鸿门宴》一文中,樊哙闯帐,喝大碗酒,吃大块生肉,先完成了自己莽夫形象的塑造,接着,对项羽发了一番“牢骚”,其中一句“未有封侯之赏”尤为精彩!一“赏”字,表面上看是在向项羽“讨赏”,一方面让项羽觉得樊哙只不过是一个贪图蜗名蝇利的普通人,与前面的莽夫形象非常吻合;另一方面,下级向上级“讨赏”,巧妙地把项羽的地位抬高。实际上,这正是他抓住了项羽沽名钓誉的性格特征,为麻痹项羽而采取的战略!所以,笔者在分析这一情节时,不禁对樊哙大加赞赏,他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和演说家,更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啊!

作者创作时需咬文嚼字,准确地表达思想,读者欣赏时也需咬文嚼字,深入解读文本。但这种咬文嚼字,不是毫无依据地胡乱猜测,那只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而应该是立足文本,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风格甚至其他作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解决。唯其如此,才能更为准确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把握文章主旨。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如果把首句“独立寒秋”中的“独”、“寒”理解为孤独、寒冷,并将它与其他悲秋的作品等同起来,那就无法正确地体会诗歌的主旨,也无法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革命豪情!曹操的 《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果不结合诗歌后半部分的内容,不结合时代背景,就只能抓住一个“苦”字,把诗歌理解为对人生苦短的消极感叹,而不能理解作者渴求人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叶老“潜心会本文”中“本文”即“文本”,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对象应该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其他。

科技不断发展,教师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影视作品、多媒体画面等都已进入课堂,但这都不能取代文本。

笔者曾经历过这样一次尴尬。在讲授《阿Q正传》一文时,为使学生更熟悉文章内容,在初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严顺开主演的电影《阿Q正传》,然后让学生讨论阿Q的性格特征。讨论非常热烈,但学生所举之例,所评之情节均来自电影而非文本!表面的热闹是有了,但语文课的根却丢了。

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比比皆是啊!教授 《山居秋暝》,就展示一组优美的月夜山林画;教授《再别康桥》,就展示一组康桥的照片;教授《失街亭》,就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教授《祝福》,就播放同名电影……结果往往是这样:课本“束之高阁”,画面“一啸而过”,答卷“空空如也”,写作“毫无起色”!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分析和讨论不仅无益,简直有害!

半个多世纪以前,叶老把语文教学的根抓住,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遵”叶老之“路”,“识”文本之“真”!

贵州省黔东南州振华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叶老文论阿Q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阿Q和老A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阿Q故事新编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