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趋势及理论解释

2010-08-15 00:49九江学院商学院曹滨徐国庆
中国商论 2010年10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贸易优势

九江学院商学院 曹滨 徐国庆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国经济已形成前所未有的互相融合和互相影响的格局。在此背景下,任何经济行为主体势必以利益最大化为指引对其产业价值链的不同节点寻求更高效的配置。而此目标的实现可以凭借的手段和途径只有两个,即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组合选择就有了行为主体国际化决策时不同的结果。

目前,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互补关系,而是两者有机的融合和时空组合。本文将对这种正在演变的融合趋势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给予经济学分析。

1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商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政策壁垒大幅消除,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这使得一国某经济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远距离完成其一体化经营管理成为可能。许多企业重组后已快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并按其全球化战略在世界各地创建大量子公司。

巨变的国际商务环境使国际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进而给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与目的,以及跨国公司的行为策略带来了影响。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两者的相互融合趋势日趋形成,具体表现如下:

(1)跨国公司不同国际化途径组合能力增强,国际化先后次序重要性降低,可更自由地为海外市场服务。一方面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兼并和收购,加快其国际化进程,提高其服务效率,并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不同阶段商品、服务的生产和出口可在母国和东道国市场上选择完成。公司各项活动(研究、开发、营销)可以在跨国公司总部完成,也可由母公司授权东道国子公司承担。活动的先后顺序已经不重要了。

(2)国际直接投资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是其打破了以传统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的贸易模式,而且转变为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模式。跨国公司大规模向世界各地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而且跨国公司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使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内部贸易量也急剧增加,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融合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扩大。当然,在不远的将来,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可能会发生重大变革,会变得更小而更有力,成为一系列小企业的集团或联合体,以提高对国际市场和社会变革的反应灵敏度。

(3)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规则、政策的相互协调。 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制定已越来越多地把贸易、投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总协定》的相关规则涵盖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问题,旨在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以扩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其中《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首次将国际贸易规则、政策适用于国际投资政策领域,并禁止使用某些限制投资壁垒措施,尤其是那些违背非歧视待遇原则的本地措施和平衡贸易要求的措施。《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投资和贸易问题结合起来,统一于一个单一的协定,将外国公司子公司通过当地“商业存在”供应市场当作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

总之,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将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和国际贸易同时纳入其枢架之内来签订协议和制订规则的做法,反映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发展趋向。

2 对两者融合的理论解释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和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发展,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经济学家开始重视贸易和投资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探讨。他们研究认为,各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是在世界市场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状态下实现世界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非最佳途径;取而代之的是,在要素实现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时,贸易与投资两种方式的有效时空结合。早年分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是Veron(弗龙)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内不同时期产品要素密集性特征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而寻找出有关产品出口或产业转移的内在依据。这样使得将贸易理论和投资理论纳入一个分析框架成为可能。

Buckley提出的内部化理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国际化途径的选择进行了研究。该理论认为,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若将所拥有中间产品(科技和营销知识等)在外部市场上实现交易,就难以保证厂商的最大利益;若企业建立各海外子公司,形成内部市场,则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如果交易费用小于管理费用则选择国际贸易,反之则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Dunning(邓宁)则综合了以往各个学派的成就,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对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契约式技术转让活动进行综合的分析。其分析范式核心内容由三项优势构成,一是“所有权优势”;二是“内部化优势”;三是“区位优势”。理论强调,当跨国公司只具有所有权优势,既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也没有能力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时,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最好方式是许可证贸易;当又有内部化优势时,最好选择则出口贸易;当三个优势都具有时,可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是日本的小岛清首先尝试把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石之上,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国际直接投资分析。他认为国际分工原则与比较成本原则是一致的。一国国际直接投资往往从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展开,进而在他国形成新比较优势。因此,其最终实现量则在于比较优势成本基础上的统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现将纵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横向一体化国际投资理论纳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的趋势。贸易、投资理论融合趋势进一步加速。不管是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两者思想的渊源均来自于内部化理论。

前者强调行业、产品存在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表现为跨国公司各子公司间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要素禀赋差异越大,进出口规模就越大。这样,就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了交易费用的节约。

后者强调跨国公司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利用,以增强竞争能力。国家间相似性越高,其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和技术效率的优势就越大,从而越能吸引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

最后,综合分析两者理论融合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虽然两者融合程度已很高,但仍不存在将两者一体化的理论。

[1]张二震,方勇.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2004,(5).

[2]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刘益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4]余永定,李向阳.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国际贸易优势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矮的优势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画与话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