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记作品的史料价值

2010-08-15 00:49秦赳
关键词:公学竞业传记

秦赳

胡适传记作品的史料价值

秦赳

以胡适的《四十自述》和《胡适口述自传》为例分析其传记作品中的史料价值。胡适特别强调传记作品对史料保存作用,并把它作为评价传记作品质量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

胡适;传记作品;史料价值

一、胡适参与编辑《竞业旬报》相关情况

1906年胡适考入上海中国公学,这个学校有不少学生是革命党人,他们在学校组织社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胡适的室友钟文恢和其他一些同学组织了一个竞业学会,目的是“对于社会,竞与改良,对于个人,争自濯磨”,钟文恢任会长,并介绍胡适入会。竞业学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创办一个白话的旬报—《竞业旬报》,由傅君剑担任编辑,其后分别由张丹斧和胡适担任,创刊号于1906年10月28日出版。因为是旬报,所以每月三期,逢一发行,即每月一、十一、二十日出版。创刊号刊载胡梓方的“发刊辞”,在《四十自述中》摘录了其中一段:“今世号通人者。名为艰深之文,陈过高之义,以为士大夫劝,而独不为彼什伯千万信里巷乡闾之子计,则是智益智,愚益愚,智日少,愚日多也。顾可为治手哉?”旬报的宗旨按照傅君剑的说法是“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主张自治”,而胡适认为“这都是门面话,骨子里是要鼓吹革命。他们的意思是要传布于小学校之青年国民”,所以用白话文,大力提倡官话。

因为钟文恢见胡适常看小说,又能作古文,就劝其为旬报作白话文,因而胡适在旬报的第一期上发表了生平第一篇白话文字,题目叫做《地理学》,讲的是地球基本概况之类的通俗地理学知识,署名叫“期自胜生”。胡适后来说;“这段文字已充分的表现我的文章的长处和短处了。我的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这时候我还不满十五岁,二十五年来,我抱定一个宗旨,做文字必须要叫人懂得,所以我从来不怕人笑我的文字浅显。”“这种‘文字浅显’而明白清楚的白话文风也可以说是《竞业旬报》追求的基本风格,胡适的文笔从此与竞业旬报结下一段大姻缘。”[1]1908年7月,胡适成了《旬报》的编者和记者,该报从第二十四期开始归他编辑,文章写得更多了。正如他在《四十自述》所说:“从第二十四期到第三十八期,我作了不少的文字,有时候全期的文字,从论说到新闻差不多都是我作的。”值得一提的是他早期所写的传记作品,也是发表在该报上,如《姚烈士传》《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世界第一女杰贞德传》和《中国女杰王昭君传》等,可以说,这些传记作品是后来胡适大力提倡传记文学的开始,它为胡适以后的传记写作打下一定基础。

胡适在《竞业旬报》既当编辑又当记者,一方面,胡适扩大了该报的知识容量,提高了该报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竞业旬报》对胡适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白话文写作和多种思想的发源”[2]。他在《四十自述》中有着深情回忆:“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给了我一个绝好的自由发表思想的机会,使我可以把在家乡和在学校得着的一点点知识和见解,整理一番,用明白清楚的文字叙述过来。”“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我不知道我那几十篇文字在当时有什么影响,但我知道这一年多的训练给了我自己绝大的好处。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了一个开路的人。”因而《竞业旬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造就了胡适,使之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它是胡适“思想之胚芽,文笔之摇篮”。

《竞业旬报》创刊到停刊,出版41期,胡适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他以“希强”、“期自胜生”、“铁儿”笔名发表几十篇文章,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宣扬无神论思想,二是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三是关注妇女解放问题,四是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五是对政府严肃的批判。《竞业旬报》原先只是一个学校社团的刊物,其发行主要限于上海,在胡适的努力下,以进步思想和白话文形式的和谐促进了报刊质量的提高,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和拥护,曾在全国51个大、中、小城市设立了代办处(固定的销售点),它的寿命比之同时期另一些著名的白话报刊如《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宁波白话报》《潮州白话报》和《国民白话日报》都要长一些,因而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3]。

二、中国新老公学学潮真实记载

1908年9月中国公学爆发一次大风潮,结果大多数学生退学,另组织一个中国新公学,对于此次风潮的前因后果,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有着详细的记载。风潮爆发的原因“为的是一个宪法的问题”。中国公学在管理上实行的是民主自治的制度,“纯然是一个共和国家,评议部为最高立法机关,执行部的干事即由公学产生出来。”然而这种制度没实行几个月,就修改了。公学聘请郑孝胥、张謇、熊希龄等人做中国公学董事,修改章程,由学生主体的制度改成董事会主体的制度,撤销评议部。之所以修改章程有三点原因:“一是因为发起的留日学生逐渐减少,而新招来的学生逐渐加多,已不是当初发起时学生与办事人完全不分界限的情形了。二是因为社会和政府对于共和制度都很疑忌。三是因为公学既无校舍,又无基金,有请官款补助的必要,所以不能不必免外界对于公学内部的疑忌。”修改章程的决定引起中国公学学生的强烈愤怒,他们认为修改校章是非法的,依据是校章明确规定“非经全体三分之二承认,不得修改”,取消评议部也是非法的,除此之外“公学的干事诸君办事久了,学问上没有进境,却当着教务长一类的学术任务,自然有时受旧同学的轻视。”公学学生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成立了一个校友会,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会,决定修改校章。通过校友会的积极争取,公学干事同意校章由全体同学修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校友会议定了一个新校章,然而新校章得不到公学监督和干事的认同。

1908年九月初三,校友会召开大会,公布校章交涉情况,然而公学监督完全否认修改后的校章,并且要斥退学生代表朱经、朱绂华。这一决定激化了矛盾。初四日,全体学生签名停课,在操场开会。公学干事以附从停课学生将全行解散相威胁,但学生不为所动。初五日,教员出来调停,想请董事会出来挽救,但董事会不肯开会。初八日董事陈三立先生出来调停,但没有成功。初九日,公学发出布告:“今定于星期日暂停膳食。所有被胁诸生可先行退出校外,暂住数日。准于今日午后一时起,在寰球中国学生会发给旅膳费。俟本公学将此案办结后,再行布告来校上课。”布告发出后,引起校中大多数同学强烈的愤怒,他们决定退学,创办新校,经过10天的准备,新学校筹备完成,校名定为“中国新公学”,在新公学广大同学的努力下,新公学在困难的情形下维持了一年多,几经调停后和老公学合并。

新老公学之所以合并可以在《四十自述》中找到原因:其一,老公学的生源受到新公学的严重影响,内地学生来到上海后,知道中国新老公学的争持,往往同情新公学,因而报考新公学的学生总比老公学的多。其二,老公学的干事张邦杰积极调停,公学董事长李平书也赞成调停。其三,新公学为办学欠了巨额外债,新老公学合并后,新公学所欠外债由老公学承担。合并之后,有许多同学认为老公学氛围不好,不愿回校。

胡适有感于过去的20年无人写这段历史,所以自己把这段历史写下来,也好为后人留下点史料。他在写完之后,害怕有记载不公平或不正确的地方,又特地把原稿送给学潮的当事人之一的王敬芳,请他校阅修改,对王敬芳指出的错误,能够认真修改,与此同时有把原稿送给同学罗经农、罗君毅等人,希望他们能修正自己的错误之处。由上可以看出胡适的认真严谨,能够虚心请教他人的传记家风范。

三、徽州经济及徽商发展状况的记载

《胡适口述自传》在介绍个人成长背景的时候,对他的家乡—徽州,作了相关记载,为我们了解徽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不少参考资料。

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全区都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致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几千年来,我们徽州就注定的成为生意人了。”徽州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不好,农产品不能有效提供给当地居民使用,因而迫使当地居民出外谋生,这就是徽州人出生意人的重要原因吧!“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变成富商大贾了。”“我们徽州人通常在十一、二、三岁时便到城市里去学生意。最初多半是在自家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当学徒。在历时三年的学徒期间,他们是没有薪金的;其后则稍有报酬。直至学徒期满,至二十一、二岁时,他们可以享有带薪婚假三个月,还乡结婚。婚假期满,他们又只身返回原来店铺,继续经商。”由上可以看出,徽州人成为巨商,大多靠小本生意做起的。他们有很浓厚的宗族观念,大多数是在亲族中的店铺学习怎样经商,从小就学做生意,这样可以为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基础。

“徽州人的生意是全国性的,并不限于邻近各省。近几百年来的食盐贸易差不多都是徽州人垄断了。食盐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日食必需品,贸易量是很大的。徽州商人既然垄断了食盐的贸易,所以徽州盐商一直是不讨人喜欢的;甚至是一般人憎恶的对象。”“徽州人另一项大生意便是当铺。当铺也就是早年的一种银行。通常社会上所流行的‘徽州朝奉’一词,原是专指当铺里的朝奉来说的;到后来就泛指一切徽州士绅和商人了。‘朝奉’的原意本含有尊敬的意思,表示一个人勤俭刻苦;但有时也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意,表示一个商人,别的不管,只顾賺钱。”

以上一方面说明徽州人做生意范围很广,在全国都有徽商,徽商经商能力非同一般,能够垄断食盐的贸易,开设当铺。另一方面,徽商在普通民众的印象不好,给人的感觉就是“别的不管,只顾賺钱”。

四、台湾省署早期发展状况的描写

在清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省署,标志着台湾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华大家族的一员。胡适在《胡适口述自传》中就有对台湾早期发展概况的记载。

1892年,台湾新设省署,急需人才。时任台湾巡抚邵友调胡适的父亲胡传去台湾任职,这一去就是4年。胡传到台湾后,积极视察军务,为台湾军事出谋划策,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父亲因为深谙地理之学,根据所学加以判断,他认为当时全台各地的防御工事,例如各地的炮台,对台湾的实际防御均无补于事。在中法战后,我国南洋海军全毁,台湾门户洞开,全岛实际上无防御可言。所以他在向省署的禀启中,坦白指陈当时散置全岛各地各种零星防御工事,以及落伍逾龄的各种武器,和那些装备训练均感不足的武装部队,全属浪费。父亲乃禀请省署将这些无用的设施,全部废弃。另行训练一支小型海军,以为全岛防务之用。”由上可知,清政府虽然在台湾设立省署,但是对台湾却不重视,在中法战后,并没有加强台湾的军事建设,全台湾没有统一的防御规划,武器装备落后,训练松弛,经费不足。

与此同时,从《胡适口述自传》中知道,当时台湾的自然环境也是相当恶劣,虐疾横行,卫生设备不足。胡适的父亲胡传就染上虐疾,卧床很长时间,随行的仆役也感染上疫疠,全部离开人世。由于虐疾的横行,军中官兵误以为吸鸦片可以预防虐疾,几乎全军吸毒,这导致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因而胡适的父亲要求全军戒毒。胡适在口述自传中除了记载台湾的自然环境外,也对台湾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有着详细的记载:“就在父亲在台湾担任统领这段时间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我军战败。强大的北洋海军全部为敌所毁。当北洋海军于一八九四年全军覆灭时,我父深知台湾已无法防守。如众所知,一八九五年中日马关和会时,我国把台湾割让于日本作为赔偿。所有清廷派来台湾的官吏,均奉召返回大陆。可是台湾居民却强烈反对,尤其是当地士绅,他们群起吁请巡抚唐景崧制止割让。并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选唐景崧为‘伯理玺天德’。这个‘民主国’事实上只存在不过数周甚或只有几天就完了,但是台湾的抗日运动却延续至数月之久。”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只知道一味求和,割让台湾给日本作战争赔偿,丝毫不顾台湾人民的感受,然而爱国的台湾居民不甘心当亡国奴,奋起抗争,最后因缺乏外界支持以失败告终,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却值得宣扬。

[1]胡明.胡适传论(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57.

[2]吴果中.徘徊于改良与革命之间的职业生存竞业旬报与胡适早期思想述评[J].船山学刊,2005(4).

[3]朱文华.胡适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30.

K825.1

A

1673-1999(2010)12-0136-03

秦赳,男,安徽天长人,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记文学,西方文论。

2010-03-21

猜你喜欢
公学竞业传记
竞业限制前沿观察:从数据看趋势
竞业限制协议在离职时被解除,员工能否索要补偿?
英国公学:权贵的摇篮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违反协议支付违约金仍继续履行竞业限制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普通员工是否需要签订竞业限制协议?
英国“公学”知多少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