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建构主义自我观及其对自我教育的启示

2010-08-15 00:49王照婧
关键词: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

王照婧

格根建构主义自我观及其对自我教育的启示

王照婧

科尼斯·格根是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主要领军人,他所倡导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在其中建构主义自我观是格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介绍了格根以及建构主义自我观的主要含义,分析了格根建构主义自我观的主要理论要旨,试图从其分析中找出格根的建构主义自我观对自我教育的启示。

格根;建构主义;自我观;自我教育

一、格根的简介和建构主义自我观的含义

(一)格根的简介

科尼斯·格根是国际知名的理论心理学家,是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领袖人物之一。科尼斯·格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现就职于美国斯沃斯摩尔学院心理学系。格根在学生学习时代接受的是系统的实证主义的心理学训练。因此他早期的研究成果从属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这一时期他对知识的性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的认识,都充溢着实证精神。

进入20世纪70年代,格根的心理学思想开始从实证范式向历史主义转变,从那时起到80年代中期,是格根心理学思想由实证主义走向社会建构论的过渡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心理观和知识观上的历史主义,以及在方法论上比较接近释义学。格根对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怀疑产生于他前期对自我问题的实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格根思想从历史主义逐步走向社会建构论。格根心理学思想转变和发展的心路历程,为我们探寻心理学后现代视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一份真实而生动的个案资料。格根的主要著作有 《走向社会知识的改变》(1982)、《饱和的自我》(1991)、《现实与关系》(1994)、《社会建构论导论》(1999)、《关系的责任》(1999)、《语境中的社会建构》(2001)等。

(二)建构主义自我观的含义

关于“自我”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他们观点各异,近年来出现的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自我”,在心理学界引起较多的争论,对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概念颇有启示意义。那么什么是自我观呢?自我观是指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简而言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理解。传统主义心理学关于自我的研究都带有现代主义的特征,即都认为自我是隐藏于行为背后的一个内在的“精神实体”。换句话说,“自我”像一个自然物体那样,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它。例如:特质论的主张者们把自我看成是一个人的人格,他们认为特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则试图以社会的期待系统来解释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典型特征是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有利于维护人的健康形象。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上述各种关于“自我”的观点所隐含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自我是存在于人的内部的“精神实体”,不是把自我看成是特定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建构物,而是认为自我作为精神实体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认为通过适当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结构和功能,找到自我的本质属性。

建构主义思想属于后现代思潮的一种,是对传统心理学提出的批判。因此建构主义自我观是批判传统心理学认为的“自我是作为精神实体实实在在的存在着,通过适当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结构和功能并找到自我的本质属性,”而认为自我是特定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建构物,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结果,是话语建构的产物。

二、格根建构主义自我观的要点

(一)自我是一种关系的存在

自我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其含义是指,我们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不是在孤立状态中形成自我,而是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生活在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中,是在关系中形成自我。格根的社会建构论强调关系而不是个体、联系而不是独立、沟通而不是对抗。格根认为自我是由外部的、与别人所结成的关系来界定,自我是关系性的,而不是自反性的实体,不是自我反映、自我规定的。因此,要正确地理解自我,就必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背景,与他人所结成的关系。我们还要记住关系自我不是要成为单个人,而是要完全由它所参与其中的关系来界定。举例来说,如果存在着一个本质的自我,受它的指挥,行为在一切场合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情况是,在不同的场合、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时,人的行为表现是不一致的。“可能需要一个孩子,至少有一个孩子的想法,才能帮助你创造了作为父亲的自我。你可能从来没有机会创造出某种浪漫的、多愁伤感的、写诗的自我,除非你有认识怀特先生或女士(浪漫派诗人的形象)的迹象,否则‘你自己不能成为你自己’。”格根把这种自我看作是“我们自身具有的应对多种关系的能力”。与他人每建立一种关系,就会创造出一个适合于该关系的自我。因此,自我不是独立的、自反性的、先在的实体,而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依赖于关系而存在,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理解和界定的。关于自我的各个方面,如人格、认知、情绪等等,都是人在社会生活的人际互动中创造出来的。

(二)自我是通过语言建构而来的

格根认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是既定的,而是我们通过语言创造出我们认为是“实体”的东西。我们是通过故事叙述来“建构”实体,我们的自我、我们的同一性也是建构的——是我们自己讲述的关于我们自己的不同故事。在这种建构中,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语言社会建构的。其实语言是先在的,它规定了思维的方式,为自我的建构提供了范畴和模型。社会建构论认为,当人出生时,各种语言范畴、语法概念就已经存在了,这些语言范畴、语法概念通过言语的习得过程而为该文化下的所有个体所掌握。这意味着这些语言范畴、语法规则、概念模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先决条件,规定了人们认识的方式。同时,这就意味着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并非来自客观的现实,而是来自于过去、现在的语言和文化。依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儿童的自我意识是在学习语言、进行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过程中,儿童学会了以他人可接受的方式来叙述自我。语言为儿童提供了自我叙述的方式,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自我呈现和叙述,规定了自我的社会建构方式。而语法规则、概念和范畴是社会性的,是群体所分享的,从而给儿童提供了社会可接受的自我描述方式,这样一来,自我的呈现和描述就为语言所制约,规定了自我的社会建构方式。

(三)自我是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关的

格根认为自我是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联系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我理论占优势,而其他的则居于边缘化。自我的建构同文化息息相关,有关自我的理论观点并不是对存在于人的内部自我的描绘,而是反映了特定文化与历史的内容和要求。格根的社会建构论持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他认为,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对于自我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换句话说,知识是相对的,其正确与否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相对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认识自我时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描绘自我体验时所使用的术语和语言,都是文化的、历史的,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要求,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传统心理学家对作为人的本质和核心的自我的描述也并非是超历史、超文化的普遍性真理,而是现代西方社会生活中个体主义倾向的反映,是西方社会对个体的一种文化建构。有关新西兰的土著文化,即毛里((Maori)文化的研究表明,毛里人并没有这样一个“自我”来主宰自己,相反,毛里人认为一切来自于祖先所赋予的一种称之为“mana”的力量。在战斗中、谈判中取得胜利并不是“自我”的智慧,而是“mana”力量的显现;个体并不拥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没有卓越的认知或操作的能力,所有这一切是“mana”造访的结果;如果违反了某些规则,则“mana”可能消失,进而导致行动的失利甚至失败。从毛里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毛里人那里,人是为某种外部力量所左右的,自我并非自主的、主宰性的力量,而仅仅是外部力量的居住地,服从于外部力量的指挥。西方的自我概念在这里失灵了,但毛里人的这种自我观同他们的文化却是一致的,反映了毛里文化的要求。由此可见

无论传统主义心理学还是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的自我都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相关的。

三、格根后结构主义自我观对自我教育的启示

自我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方法,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任何教育都完不成。那么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和灌输教育相对应,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它主要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修养、反省、总结、批评和自我改造的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以及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格根的后结构主义自我观对自我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在自我教育中,要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来反省自己和提升自己

格根的建构主义自我观强调“自我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启示我们在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也要注重关系的重要性,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联系,由于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在发展变化中不断的追求完美的理想自我的同时,还会有各种各样具体的生活要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与他人合作。因为自我教育具有很大社会性,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生活,尽管自我教育是单个人的修养和教育活动,但又不是一种独立的个人活动,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个人活动。离开了社会和他人也就没有必要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在自我教育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与社会和他人的联系来不断的反省自己和提升自己,使自己能在发展变化中找到一个确定的自我和完美的自我。同时,自我教育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不是封闭的而带有很大的开放性,因为社会环境影响自我教育的目标,影响自我教育的内容、方法,也影响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所以自我教育要吸取格根的建构主义自我观中的“关系学说”,注重于社会和他人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周围的社会环境,在复杂的关系和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教育,找寻真实的自己,从而不断的进步。

(二)在自我教育中,要注重语言的建构和充分认识自我明确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

格根的建构主义自我观强调的话语建构,它启示在自我教育的时候也要注重话语的重要性,自我教育也要通过叙事来建构自己,在自我教育中个体不断的用语言来讲述着自我,塑造着自我的个性,由于语言的先在性,那么人从出生后就受各种环境中的语言规范和思维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那么这些都在制约着一个人的话语思维,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非来自客观的现实,而是来自于过去、现在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在自我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在语言的制约下勇于呈现一个确定的自我和叙述一个真实的自我。同时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体验和控制,是作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察觉。因此一个人要充分的认识自己,以便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同时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还有要通过自我意识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因此话语的建构和自我意识使自我教育成为可能。

(三)在自我教育中,要根据自我角色和文化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自我教育

格根的建构主义自我观认为,自我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处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有与老板有关的自我,有与下属相对的自我,有为朋友服务的自我,有仅在某些朋友出现时才有的自我。这启示自我教育也要随角色的不断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自我教育,在角色不断变化的空间环境中,来营造自我教育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有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格根的社会建构论中一直强调,自我是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联系的,自我教育也要注重文化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来进行相应的自我教育,文化塑造着自我教育的环境氛围,不同的文化环境塑造着个体的文化思想和逻辑思维,个体由于文化的影响,有着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从而用其文化影响的特定的话语建构来进行相应的自我教育。总之,随着自我角色的变化和文化的变化,个体受其影响,那么自我教育的方式必然发生变化,因此就要在发展和变化中追求自我的确定性,使个体全面的发展、理性的发展。

[1]高峰强.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和出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1(5).

[2]叶浩生.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J].心理学探析,2002(3).

[3]姜飞月,王艳萍.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J].南京师大学报,2004(5).

[4]杨莉萍,等.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二元世界的“僭越”[J]心理科学,2003(3).

[5]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M],湖北大学学报,2003(5).

[6]高峰强.后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J].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华东师范大学,2004(1).

[7]Stephens,M.To thine own selves be true:A new breed of psychologists says there s no one answer to the question[J].Los Angeles Time Magazine,August 23,1992.

[8]Gergen,K.The Saturated Self: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1991.

[9]叶浩生: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J],心理学探析,2002(3).

B849:G44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2-0150-03

王照婧(1985-),女,黑龙江肇东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2010-03-16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