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主义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2010-08-15 00:49杨桢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

杨桢

论人本主义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杨桢

人本主义教育观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强调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关注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因素,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尊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体育教学评价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构起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符合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体育教学新模式。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体育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最终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基础性学科。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当前新的体育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变革,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休育教学发展要求。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表现性,大力倡导实现人的潜能,同时不但关注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且更关注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和兴趣发展规律的培养,这对现代高校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内涵阐释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内涵阐释

20世纪之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普遍存在片面地追求机械化和技术化问题,而严重忽视了人的自身发展,直接导致人们感觉精神空虚,感情异常冷漠,为了走出人类发展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物在美国倡导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强调人人都有各自发展的潜能,而且也都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有自我实现价值的能力因素。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主张学习自主自由,强化学习的内部动力,具体到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个性与创造性的共同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本,主张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发现。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必须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对课堂教育的内在要求

首先,人本主义教育观非常关注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教学中倡导要从整体论的方法出发,必须把人看成是知情合一的完整的人,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在身体、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其次,人本主义教育观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更是特别强调个人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学内容要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再次,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来进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环境最根本的是一种心理氛围,这需要教学中的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要格外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去最大程度上发挥生命的价值。最后,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学中要以情意为基础开发学生的潜能,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情感和意志不但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精神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切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教学目标是整个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它决定着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方向。由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严重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很容易导致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接受同一水平的固定不变的体育教育,这就导致了教学目标失去了应有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在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必须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量力而行,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追求和实现适合于自己的目标。另外,过去陈旧的高校体育教学突出强调技能目标,对大学生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非常不重视。而在人本主义教育观下设计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从而促使大学生的情感、人格、社会性等都得到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其次,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高校体育课程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把高校体育的本质定位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不但包括对学生躯体的完善,而且更要注意大学生精神世界,包括情感、意志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和谐发展。最后,人本主义教育观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与发展,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根本性的出发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要逐步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为主体实现转移。走出传统的体育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束缚,逐步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以及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人本主义教育观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授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固有内容,必须建构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淡化竞技内容教学,注重健身和发展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体育的内涵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作用,能自觉运用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能主动参与课外锻炼和全民健身,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具体来说,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体体育基础的差异性等来设计。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极强的可接受性,不能难到不能理解,也不能太容易。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加强体育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应该加强健美体育与娱乐体育的教学,同时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加强大学生的健身方法的传授,为大学生科学健身和自觉运动提供方法指导。其次,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 “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差异、项目和锻炼目的的不同来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体育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的乐趣。

(三)调整和改革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体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但是我国体育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的,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和体育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当前必须调整和改革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课程方面要不断扩大选修课的比例,通过选修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志向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实现终身体育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有认真研究和探讨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引下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使高校体育教学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和健身性,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

(四)创建情感交融的课堂环境,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相互融合和不断沟通的过程。从某个角度讲课堂师生关系状况以及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环境是决定高校体育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用彼此心理敞开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使用关切和体谅的语气,使自己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真正与学生融在一起,从而真正创建一个师生情和教学情相互融合的和谐情感场境,通过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水平。

(五)推进体育考试评价制度和体系的改革,充分发挥评价体系能的科学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高校体育考核基本是片面地追求达标分数,以此来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其实这个是非常有局限的,也正是应试教育的具体体现。不合理考核体系会让高校体育教学很容易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所以必须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用客观及全面的评价标准来检验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具体实践中要尽力做到生理素质评价与心理素质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有机结合,同时使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尝试建立多维度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不但要有运动成绩的定量评价,而且还要有学习态度的定性评价,还不能缺少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变量的相对评价,通过丰富的评价体系来实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反馈,通过综合评价来真实反映学生客观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教学评价中受到启发,获取新的前进目标和新的发展动机。

(六)重视体育理论教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体育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多种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理论课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体会到体育诸多理论的精华,并且能把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达到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分类教学,在体育课堂上要认真分析中西体育的不同特征,分析不同体育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社会价值,要在理论课上特意强调环境、卫生和锻炼同体能健康间的关系,从而用理论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以理论指导实践。

[1]陈浩庆.试论现阶段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柳永青.对公体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函授通讯,2002(1).

[3]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4]刘智运.论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在高教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

[5]张大伟.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本主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

[6]王景丽.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焦作大学学报,2007(4).

G807.4

A

1673-1999(2010)12-0190-03

杨桢(1981-),男,山东莱芜人,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体育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2010-04-25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实践知识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