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动因理论综述

2010-08-15 00:49王凯
关键词:动因多元化经营

王凯

企业多元化动因理论综述

王凯

理论界对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研究主要以市场力量说、风险分散、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资源剩余理论为代表。从现有的研究方向上可以看出,对于企业多元化的动因和机理研究正从企业外部压力(如市场力量、分散风险)向企业内部动因(如委托代理、资源剩余内部市场)转变。

多元化;多元化动因;理论综述

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是近年来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和公司金融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在理论界颇具争议的话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多元化经营现象开始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采用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问题进行分析的文章还不多见,仅有的相对比较规范的研究文献也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国外企业多元化理论的研究范式,侧重于对“多元化经营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但对于“企业为什么要实施多元化”这一问题关注和研究得较少。

目前,对于多元化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学者中,这些研究主要以市场力量说、风险分散、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资源剩余理论为代表。

一、多元化概念

科学研究的起点在于研究范围的确定,这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对于多元化概念的定义的研究,理论界至今尚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一致的结论。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公司多元化行为本身尚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之中,因而具有事后理性的研究自然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其后。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安索夫(H.Igor.Ansoff)提出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概念,指出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数量而言。这是理论界对企业多元化战略所作的最早定义。安索夫也被公认为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的开创者。1959年,英国学者彭罗斯(Penrose)在其专著《企业成长理论》中指出,多元化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以及企业生产领域数量的增加。彭罗斯的定义弥补了安索夫多元化战略定义中的不足,它更接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实质。1962年,哥特(Gort)指出:“多元化可以定义为单个企业服务的市场异质性的增加。”[1]但他同时又认为,多元化与市场的异质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Gort的定义的缺点在于没有考虑产品多元化对公司资源和组织能力的要求。同年,钱德勒(Chandler)出版了影响广泛的著作《战略与结构》,并提出了“多元化是企业最终产品线的增加”的思想。他通过产品线的数量定义多元化,区分了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同时,他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钱德勒首次提出了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指出企业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关键。1974年,美国学者罗梅尔特(Rumelt)认为,多元化的定义和度量并不是唯一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和目的来定义多元化。他从企业战略的角度为多元化作了指导性的定义:企业本身具有多元化的性质,结合有限的实力和技术,结合原来的活动,多元化是通过新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战略。罗梅尔特的研究被认为是西方多元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顶峰。

综上可知,西方学者对于多元化的定义是不一致的,缺乏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

二、多元化动因研究

企业多元化动机是促使企业多元化的因素,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多元化的原因。西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企业多元化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他们的研究硕果颇丰。

(一)基于企业外部压力的研究文献

1.市场力量理论。在这个领域作出基础性贡献的是Edwards,他在1955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与传统的垄断企业不同,多元化企业在某个特定市场的势力不仅由该企业在该市场中的相对地位决定,而且与该企业的生产范围及其在其它产品市场的地位有关。同时,在利用、扩展和保护其市场势力时,多元化企业的经营决策与传统的垄断企业有很大区别[2]。

在Edwards的分析基础上,后来的学者提出了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获得“市场力量”:⑴交叉补贴,即多元化企业可以将从一个产品市场获取的利润来补贴和支持另一个产品市场的掠夺性定价;⑵共同克制,即在多个产品市场有竞争关系的多元化企业会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而故意减弱在这些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合谋”;⑶“互惠交换”,即大型的多元化集团公司通过相互采购形成自己的圈子从而把规模较小的竞争者排斥在外。总体来说,持市场力量说的经济学家更多地强调多元化的后果而非把它当作企业多元化的主要动机。

2.分散市场风险理论。马克维茨(H.M.Markowitz)1952年创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风险理论,该理论起初主要用来分析证券投资的风险-收益最佳组合,即把各种风险收益不同的资产进行有效组合,在收益报酬期望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投资的风险。后来的学者将该理论用来解释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的原因,因为多元化经营的实质即在于将企业投资于收益风险不同的业务或行业。每个公司的经营同样也存在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或市场风险是无法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的,而非系统性风险是产业特有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不同产业的组合投资将这一部分特有风险分散,因此多元化经营也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基于企业内部动因的研究文献

1.委托-代理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企业接管浪潮的发生,公司治理和控制权的爆发性转化也随之出现。为解释这些现象,于是更多的研究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企业的多元化动机。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从经理人风险规避和经理人的多元化私人收益两个角度分析企业的多元化动机。

Muller(1969)最早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分析企业多元化的动机。他认为,经理人为了自身利益会偏离企业的最优投资量,产生过度投资问题,而通过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则可以降低经理人面临的风险,因为与普通投资者不同,经理人退出企业的成本比较高[3]。Amihud和Lev(1981)指出,与普通投资者不同,经理通常在企业内有大量的、无法多元化的资产,比如持有本企业一定比例的股票和期权。此外,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比如破产,经理人将面对失去工作的风险,并且这种状况将不可避免地损害他的声誉进而影响其未来收入。因此,经理人有足够的激励来选择企业多元化以规避这种风险[4]。

Jesen(1986)和Stulz(1990)利用自由现金流理论来解释企业多元化的出现,他认为经理可以从管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企业中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Jesen指出,收购是经理人使用自由现金流而不是将其作为红利发放给投资者的的一种方式。拥有剩余负债能力和大量剩余自由现金流的企业更容易进行低回报甚至负回报的多元化并购活动[5]。另外,根据Sheilfer和Vishny(1990)的分析,经理人很有可能通过企业多元化来达到自我防御的效果,增强企业对其管理技能的需求,从而获取私人利益。

2.资源剩余理论。该理论最早由彭罗斯(Penrose)在1959年提出。彭罗斯认为,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不断产生一定的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它们给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扩张和多元化的空间。同时,企业在多元化扩张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为下一步扩张提供空间[6]。

Teece(1980)认为,剩余资源导致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是市场是非常有效的,在有效的市场上,企业会出售剩余的资源,因为单业务的企业比多元化的企业更有效。而初期的多元化经营就是源于对现有技术设备、管理资源和购销资源的利用,而且多元化经营能够利用企业的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快速地打入市场,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宣传费用[7]。

除了以上理论,有学者还提出“范围经济理论”,虽然该理论的表述和研究角度不同,但对于企业多元化动机的基本理解是相同的,都是基于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企业剩余资源,可一并归入“资源剩余理论”中。

3.内部市场理论。经济学家R.Coase(1937)提出内部市场理论源于交易成本理论,他认为企业在进行外部交易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往往会承担较高的成本,而内部资本市场容易获取相对全面的信息,从而使内部市场具有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和大幅度的降低交易成本[8]。多元化经营企业不同业务之间能够在资金、产品和人才上互相交换,形成一个内部市场,多元化经营创造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为低成本融资提供了条件,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使企业可以抓住更多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Stluz,1990)。

三、对现有多元化动因研究的评述

通过上述对多元化概念和多元化动因的理论和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学者们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著作颇丰,但现有的理论和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现有研究对两个领域的基本问题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和一致。

2.研究方法上,东西方国家在多元化研究体系的基础和对象的选择上有较大差距。目前,多元化研究的整个体系和对象普遍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和身处其中的企业。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系的成熟度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体系。后者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因各种遗留问题,其经营活动必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有较大差距,并且带有明显的本国特色。

3.很少有将现金持有量和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现有文献都是将这两者分为两个领域来研究,缺少对现金持有量如何诱使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机理、方式等的研究。

另外,学术界对多元化经营的共识是:多元化未必给公司带来绩效的提升,甚至可能出现多元化后遗症,但是企业却乐此不疲地扩大经营业务范围,进行多元化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对于这个问题,当前的多元化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看来,多元化动因的研究需要新的思路。

[1]Gort,Michael.Diversificaiton and Integration in American Industry.PrinctonUniversity Press.1962:8-9.

[2]Edwards,《Conglomerate Bigness as a Source of Market》,1955.

[3]Dennis C.Mueller,A Theory of Conglomerate Mergers,1969, The MITPress.

[4]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by Y.Amihud and B.Lev?1981 The RAND Corporation.

[5]Michael C.Jensen,'The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6,No.2(May,1986),

[6]Edith 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New York,JohnWiley andSons,1959

[7]DavidJ.Teece,“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andOrganization,1:3 (1980),223-247.

[8]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4(16) (1937):386-405.

book=79,ebook=184

C93-06

A

1673-1999(2010)14-0079-02

王凯(1979-),男,江苏泰兴人,江苏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讲师,苏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0-04-15

猜你喜欢
动因多元化经营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