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2010-08-15 00:49郑兴碧邹泉
关键词:就业难劳动力制造业

郑兴碧,邹泉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郑兴碧,邹泉

从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市场的缺陷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认为中国制造业结构的特点、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制造业结构;人才培养;市场分割;相应对策

一、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此外,2007年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还有大约200万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同时,由于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劳动力成本增加,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需求方面的分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的大量积累,同时也会增加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相应地增加大学生就业,相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非常困难。虽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而制造业又是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结构特点直接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笔者拟从中国的制造业入手来找原因。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从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结构特点。

我国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制造业占较大比重。从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企业500强的前15大行业的营业收入来考察,进入前15大行业的中国企业500强在制造业领域的行业,排前5位的依次是: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和汽车、零配件制造业、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和航天航空国防,这五大行业企业数分别占了企业总数的12.8%、6.4%、3.8%、2.4%和1.2%;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依次为:10.71%、6.11%、4.82%、2.63%和2.47%。进入前15大行业的世界企业500强的制造业领域的行业,排前5位的依次是:汽车和零部件、电子电器设备、制药、航天与防务和计算机、办公设备。这五大行业企业数分别占了企业总数的6.6%、3.4%、2.4%、2.4%和2.2%;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依次为:8.79%、3.88%、1.76%、1.76%和1.76%[1]。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仍然是传统制造业占较大比重,而世界制造业企业500强则多以现代制造业为主。

我国制造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仍然处于“世界工厂”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中国发展的加工制造业大多是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效率不高的制造业。因此,在我国外贸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出口商品来看,中国出口产品的优势就在于价格优势,而价格优势又是由于我国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低水平的加工制作。“世界工厂”实际上是低端产品和零部件的廉价生产地。而在高新技术领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电子技术等,中国目前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中国制造业的特点,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需要的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民工,而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从事复杂劳动的大学生,这就在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我国的制造业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等环节,而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完成。目前,这些环节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和体系。因此,与这些环节相关的行业还不能吸纳这么多的大学生就业,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供给方面的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是脱节的,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首先,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高校应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迁来设置专业,而不应追求短期效益,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随市场变化设置专业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开设“热门专业”,如果盲目追赶“热门专业”,会使原本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变得饱和,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其次,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但是,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就是工作经验。这个矛盾限制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

最后,招生计划的制定不科学。招生计划制定得是否科学,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的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只考虑自己的办学条件,不考虑市场需求,依然大量招收一些市场需求已趋饱和的专业。

(三)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缺陷分析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整个劳动力市场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劳动力市场和次劳动力市场。在主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个人前途好;而在次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会阻碍劳动力资源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从而影响就业。对于大学生就业影响较大的有制度性分割、行业分割和城乡地区分割。

制度性分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制度上的不完善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近几年之所以出现“公务员热”,就是由于“公务员”这个工作的待遇好、福利好、工作稳定且相对轻松、压力较小,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报考。但是,主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非常有限,大学生对于进入主劳动力市场的愿望又非常强烈,因此就会产生这样的矛盾:主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有限,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较高,这样就会出现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自愿失业”情况。二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人事档案制度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资源的流动。现行的户籍和人事档案制度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非常高,很多大学生担心去了基层就算有机会到外面去发展,也会受制于户籍和人事档案制度。在主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又担心在次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后不能回到主劳动力市场,从而更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行业的分割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有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行业的分割就是收入分配的分割。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尽管目前高收入行业也包括计算机服务业等高科技行业,但总体来看,收入水平比较高的都是像金融、电信、电力等具有垄断色彩的行业。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社会非议最大的诱因。”[1]在目前的形势下,要想获得理想的薪金只能进入这些高收入的行业,但是,这类行业的需求是有限的,门槛也很高。在进入待遇好的行业无望而又不愿意进入一般行业的时侯,大学生的就业变得很困难了。

城乡的地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目前,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的现实状况,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中国的农村是没有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更没有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工作收入也不理想,因此,农村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不能吸引大学生就业。再加上大学生担心到基层就业以后想要回到大城市的成本太高,从而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因此,城乡地区分割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科学发展制造业

目前,我国要提高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创新意识,提高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和技术水平。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继续完善我国的管理机制,在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要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合理先进的管理机是完成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我国制造业完成结构升级,也就意味着进入到“世界工厂”的高级阶段,这样就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二)合理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依据,合理调整学科设置,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以培养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该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目前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上是增加的,高校只要采取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学生就业也不会成为难题。

(三)优化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功能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最主要的是制度上的分割,所以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问题重点是调整不合理的制度。国家应进一步大力发展次级劳动力市场,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工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贷款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要改善主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从次级劳动力市场转向主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改革我国的户籍、人事档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保证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1]王仁贵.我国高收入行业30年变迁:收入差距或已达10倍[J].瞭望新闻周刊,2009(20).

[2]郎咸平.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吗[J].经理人,2008(170).

[3]杨爽,易佳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探讨[J].决策与信息,2008(6).

[4]谭玉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其中国现实问题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8(7).

[5]胡迟.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看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与成长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2008(69).

book=84,ebook=176

F240

A

1673-1999(2010)14-0084-02

郑兴碧(1964-),女,贵州天柱人,经济学硕士,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4)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邹泉(1983-),男,广西桂林人,贵州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0-04-06

猜你喜欢
就业难劳动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