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

2010-08-15 00:45孙翠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北京100070
当代经济 2010年13期
关键词:类型区十二五开发区

○孙翠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北京100070)

“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既有取得的可喜成就,也有许多失误。在此基础上,遵循尊重区域经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尊重因地、因时、因重大事件的特殊性,尊重低碳理念的原则,综合“四大板块”和“类型区”的特点,探讨“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本文分三阶段进行设计。

一、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一阶段

重点解决:加强和完善“四大板块”之间、“四大板块”与“类型区”之间“线”的建设;加大部分弱势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发展相应产业。

1、经济发展

第一,对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其他“三大板块”中的发达地区及优化开发区,实施双管齐下的战略:一方面,加快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低端产品的改造,向国内、国际有序扩散,和高精尖类企业、高端产品及生产要素向区域内的聚集;另一方面,以自主创新为主线,重点培育地区主导产业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第二,在加强和完善“四大板块”间交通线、运输线、通讯线、能源线、供排水线、城镇线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乡村与“四大板块”和相邻城镇间、重点开发区、老工业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边缘区、问题区等“类型区”与“四大板块”之间“线”的建设。“线”的建设应注重围绕原有“点”(城、镇、商业、工业、文化、机场、港口、贸易、各类服务点)和计划中将要建设的“点”进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形成以“线”串“点”,以“点”拓展“线”的开发格局。

第三,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物流集散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其在东、西、南、北的互动互补中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作用。

第四,加快东北、中部、西部及与发达区域相邻腹地承接产业、产品转移能力的建设。

第五,进一步加大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重点开发区、边缘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力度,并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和行政能力的提升,进而推进各区内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六,加强粮食生产区中粮、棉、油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的建设。

第七,在以上发展中,根据各区域不同特点,发展节能型大型冶炼设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和低碳型数控机床、机车车辆、农业机械、光电子、钢铁、化工工业。

第八,有计划地安排跨区域重大项目,继续鼓励省际间运用多种方式互动,建立健全效率型发达区对弱势地区的对口支援。

第九,建立“四大板块”之间、“四大板块”与优化、重点开发区之间跨区要素市场。

2、社会事业

第一,在发达地区实行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就业、防灾救灾等社会事业。

第二,乡村建设中,在初步形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良好乡貌区域的同时,增强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第三,在推进区际间“线”建设的同时,重点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乡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边缘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发展基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社会救济、防灾救灾、就业等社会事业。

3、调控

运用扶助机制和补偿机制;以中央政府调控为主,地方政府配合为辅,并培育合作机制和竞争机制;两级政府的调控以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转移支付和差别性税目、税率的设置为主,配之以差别性金融手段;主要采用纵向监督方式。

经第一阶段的发展,使城乡间、主要区域间、发达区域与弱势区域间经济、社会资源共享和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二、进一步推进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二阶段

重点解决: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重点加强“类型区”内部“线”的建设;鼓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并开展广泛的区域间经济、社会事业合作;推进相关工程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1、经济发展

第一,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在第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并在调整中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第二个“率先”;扩散以层层推进模式行进,即由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集镇——农村;采取多种形式与中、西、东北及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初步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东北、西部及边缘地区利用地缘、亲缘优势进行边境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并加快完善相关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省际间互动和发达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

第三,加快老工业基地、贫困地区、问题地区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鼓励所有“类型区”以新技术引领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双赢式区域间经济合作;发展第三产业。

第五,加强“类型区”内部“线”的建设,并依“线”布无数个“点”,增加“点”的密集度,形成点——轴开发格局。

第六,中部、东北、西部及粮、棉、油主产区因地制宜、分阶段地实施沃土、大型灌溉、种养业良种、动物防疫和农产品质检工程。

第七,建立区际间要素市场,并使之与区域内市场相衔接;在发达地区之间有步骤地实施要素市场一体化。

2、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在发达地区实现现代化职业和普及教育,重点发展人居服务、文化、体育、环保、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使“类型区”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生活能源、水源供应、就业、普及教育等社会事业均等化。

第三,在“四大板块”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

第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管理民主的建设。

3、调控

以运用扶助机制、合作机制为主,竞争机制为辅;根据不同区情适时运用补偿机制和市场机制;实现由政府调控为主向市场调控为主转变,辅之以协会、团体配合;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运用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有偿转移支付和差异化税收、金融手段;建立区域性金融市场;运用BOT、BOO、PPP等方式融资;运用“同质”性的行政、法律手段;采用纵、横相结合的监督手段。

经第二阶段的发展,使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类型区”之间经济、社会及收入差距在相当程度上缩小。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三阶段

重点解决:发达地区以网络建设为主;加强点——轴开发模式;提升各区优势、特色产业层次,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区际间与国际间合作。

1、经济发展

第一,“四大板块”继续加强具有带动全局战略意义的产业的发展。

第二,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地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实现由点——轴发展到域面——网络发展,并由点——轴扩散、聚集,转向发达地区、城镇密集地区、都市圈全距离的扩散与聚集,增强其对内带动能力和对外联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并率先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及国际上更多国家的经济合作。

第三,东北、中部、西部及粮、棉、油主产区在前两个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向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推进,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第四,在加强弱势地区点——轴发展的基础上,一是重点加强域面的发展;二是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为龙头,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实施有效的区际、国际经济合作。

第五,“类型区”在点——轴系统的基础上,向域面发展,并以此提高其相互间,特别是与发达地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域之间要素、企业、行业流动的广度与深度。

第六,进一步加强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乡村地区的反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发展生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并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乡村与城、镇、县一体发展,基本改变二元结构。

第七,在限制开发特别是禁止开发区建立宽渠道、稳定的基金制度。

第八,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传感技术、新材料和第三产业。

2、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在第一、二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保护、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人居服务、文化、娱乐、休闲、体育、科技和全方位的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第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应与地区经济、人文发展相适应,循序推进;切实体现乡村地区、“类型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阶段性重点。

第三,加强所有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在发达地区不拘一格办教育。

3、调控

第一,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引领、服务、监督之责;广泛启用跨地区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及专门的区域协调协会、行政领导联席会等组织,并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实现市场、政府、各类组织纵横相结合的调控格局。

第二,全方位地运用财政、金融、税收、行政、法律等手段方法,并使之相互之间有机配合。

第三,建立跨区域一体化市场。

第四,实施严格的纵、横向监督。

经第三阶段的发展,总体上使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趋向合理区间,基本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1]陈栋生:中国区域经济新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程必定:效率、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7(5).

[4]陈耀:国家级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新格局[J].中国发展观察,2010(3).

[5]孙翠兰: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王磊、常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实施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9(9).

猜你喜欢
类型区十二五开发区
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氮磷养分特征
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与湖南相关的农作物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