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能力培养

2010-08-15 00:45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当代经济 2010年13期
关键词:毕业生素质高职

○蔡 怡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据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6年短短八年间,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从117万扩展到781万,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3.4%。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74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7.5%。高职院校已成为与地方经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机会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点。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为34万,2003年为52万,2005年为79万,2007年为l44万,2008年为351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2009年7月1日,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2010年相对2009年来说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出现目前就业形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面对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渴求与毕业生不能马上发挥作用的矛盾,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有所保留,如何寻找到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也是企业面临的问题。因此学生如何在上学期间增加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束缚导致学不能致用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讲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以教材的研究和讲解为主,还是从课堂到书本的模式。

2、学校安于教学现状

学校教育大部分是和教科书共同度过的,教师讲授教科书的知识,学生背诵理解教科书的知识,社会以教科书的内容来评价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是目前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书本知识的崇拜”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代大学教育的纯技术化,导致传授的大部分是一些“死”的知识。学生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仅限于就书论书,没有实践性知识的支撑,到任何时候,实际操作的技能也是“0”,而实践技能恰恰是很多工作单位所需要的。

3、就业市场中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

在男女生同等条件下,在录用、使用、待遇等方面,女生遭遇拒绝、冷落、不公等歧视现象尚有相当的普遍性。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只有男大学生的87.7%,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大学生低8.7个百分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限制为女大学生择业制造了重重障碍。

4、贫困生就业难

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较普通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来自贫困家庭尤其是山区的学生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回生源地就业,也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以至于他们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甚至出现了有业不就的怪现象。不少贫困学生以学习为导向,很少考虑将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在择业过程中害怕竞争,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无形中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没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对职位的要求过高

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误区,认为自己是高知识高技能型人才,理应有较高的报酬和职位,无形中人为地抬高了自己就业的门槛,这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年度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外企、国企、机关这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而作为很重要的可以容纳毕业生就业的民企、私企,却受到毕业生的冷落,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

6、自身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日趋国际化,众多国际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然而目前一些毕业生往往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三、高职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

1、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今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经济形势变幻多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无法立足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最好担任一定的职务,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并使自己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为今后择业就业走向社会打下能力基础。此外,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需要通过多年磨炼,采取有效方法来培养和提高,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2、良好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最基本的能力,没有这个技能人们将无从进入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方式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流无处不在,所不同的是大学期间的交流更多是多面性的,不再局限于一种人群。在大学期间有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活动,学生要做到大胆参与交流,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在与各种人群交往中,积累更多的交往经验。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丰富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提出新颖独特的理论,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还是从用人单位的发展角度来讲都是必需的。高职大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前人从未问津的新课题,如果具备了创新能力,就能对其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取得创新成果。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出发,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而改革创新的重点要进一步集中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设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

4、协调管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协调管理能力是一个毕业生进入社会不断成长的立身之本,毕业生就业后注重发展这种能力是必需的,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使得单一的“书生型”毕业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所显现出来的作用也已不容忽视。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在走上就业之路前就锻炼各种能力。我们要对大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在文化素质方面,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同时又要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在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动力机制上,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善于抓住机遇,敢于突破;在个人心理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追求科学与真理的干劲。这些都是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四、高职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1、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在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的同时,要坚持走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特色之路。职业技能教育也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根据具体情况,每年举办、参与各类高职技能竞赛,通过这类比赛,既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专攻、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在学生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把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开展以“深入社会”为口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团活动以及班会、团会、座谈、讨论、演讲、春游、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些活动中所形成的能力会迁移到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为以后的岗位工作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

3、完善学生身心素质以适应竞争

在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应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期间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这几个大的方面。只有具备扎实的技能加上良好的身心素质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学院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普及、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定期专业化心理卫生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措施,都是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所必需的。

4、将就业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增强就业自信培养

“融生产于教学,锁定培养模式。”将岗位能力、职业资格标准、从业者的任职要求和素质要素融入专业的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和素质体系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教学;把生产过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锁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自信。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摆在了首位。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我们要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发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各种就业能力。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定要坚定信心,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寻求多种就业渠道,立志从基层做起,从一个普通劳动者做起,抓住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只要及时适应时代要求,掌握过硬本领,敢于吃苦、勇于奋斗、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一定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走出自己的成功就业之路。

[1]张炜颖: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6(20).

猜你喜欢
毕业生素质高职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