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

2010-08-15 00:45杨少波
当代经济 2010年22期
关键词:希勒席勒楼市

○杨少波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 北京 100872)

“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

○杨少波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 北京 100872)

由美国耶鲁大学斯坦利·里索(Stanly B.Resor)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编著的《非理性繁荣》一书针对当时社会的股市以及房地产界出现的非理性繁荣运用大量的实例数据及亲身问卷调查结论,剖析了泡沫市场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消除市场泡沫的措施,警示和提醒投资者预防“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本文借鉴此观点分析中国的泡沫市场,并期待减少中国“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

非理性 泡沫 心理因素 行为经济学 经济人

当你看到“有钱人的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收听关于贝斯雷姆钢铁公司动向的新闻;经纪人办公室的窗户清洁工不时停下来看报价牌;酒店的服务生为了看股市的牌价甚至请假”这样的情景时,你会不会也迫不及待地模仿着投入暴涨的股市?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处处显示着股市及经济欣欣向荣、一发不可收拾的繁荣景象。在火热的经济炙烤下,美国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依旧保持着投资冷静。他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近几个世纪的股市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数据,并根据对经纪人的实地询问调查,得出了当时市场是泡沫经济和非理性繁荣的结论。席勒教授准确地预言了美国股市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他针对经济市场中人的心理因素的充分研究,更是奠定了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乃至整个经济学届的地位。

一、“泡沫”形成

在第一部分中,席勒教授对影响泡沫市场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博机会的增加等等。

在影响因素之下,席勒教授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自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接下来席勒教授从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方面对“泡沫”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这也正是席勒教授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所在。席勒教授认为“理性经济人”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等影响而产生非理性行为,“泡沫”市场的形成正是“疯狂”的投资者们心理因素的现实作用。席勒教授的研究全面而科学,用大量的股市数据以及身体力行地调查走访,充分说明了泡沫的实际存在以及预测了如此华丽的“泡沫”迟早会破灭的那天。

二、理性的尝试

在这一部分中,席勒教授为非理性繁荣中的“非理性人”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即理性市场的尝试。席勒教授从理性市场的理论基础以及实际行动两个方面证明了尝试的可能性:多元化投资、社会保障制度、温和的货币政策以及增加储蓄等都是消除泡沫、恢复市场秩序的有效措施。罗伯特·希勒教授在“预言了市场衰落的同时,更重要的,对于解读投机性泡沫的产生和持续进行了严谨而有益的尝试”(J ohn Cassidy,New Yorker)。在股市和房地产等各个市场存在严重泡沫的情况下,希望席勒教授的研究和理论可以渐渐减少市场上的“泡沫”,消除“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

三、借大师之视野看中国

读过罗伯特·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荣》后,对于经济大师的研究方式与独特的学术思维赞叹不已。任何的理论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罗伯特·希勒教授之所以能得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正是基于他同他的工作小组对于多年实际数据的孜孜不倦地、严谨地研究,并且身体力行的进入到股市,进入到房地产市场,进入到华尔街的各个角落去调查经纪人,调查每个股民的想法与感受。

透过罗伯特·希勒教授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及“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不禁联想到了中国的“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中国,“泡沫”的形成以及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成为了发展的必然。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假设之一,是伴随着经济学家对人性的本质特征不断抽象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利的行为动机。新古典学派认为,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只有那些善于自我保护,能够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物种才能够生存下来,而基于这种特性,“理性经济”人总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并形成以个人为本位的关爱自己超越关爱别人的思维定势。因此,人们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就是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理性的行为目标。理性即可推理性,逻辑的非矛盾性。因此,“理性经济人”在进行行为决策时总是会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可供选择方案进行利弊权衡,以从中选择成本风险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的方案,而且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所做的抉择是一样的。三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理性经济人”假说承认个人利己心理的合理性,并将其理解为整个人类的全部行为准则。基于这个准则,人类通过社会分工交易提高社会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财富的增加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那么社会总财富也就达到帕累托最优。今天的中国市场,存在着很多“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的。

四、非理性的实物市场

随着2010年夏天的“白酒热”和“红木热”,中国市场上形成了一股“炒实物热”,市场上盛行着这样一句口号:炒楼炒股不如炒白酒,炒楼炒股不如炒红木。一个夏天,红木的价格至少上涨了30%,白酒的价格也不断上涨,尤其五粮液的价格,甚至上涨了80%。这样回报丰厚的投机热点,怎能不引来无数非理性人士?就如罗伯特·希勒教授书中所写的那样,投机机会促使投机者涌入,而反馈环的作用又促使价格上涨,又更加吸引投机者。2010年的夏天,火热的让人难以抵挡的不是炎炎夏日,而是白酒和红木市场。但是,这样的非理性行为突然就如“美丽”的“泡沫”一样顷刻间破灭,红木的价格一落千丈,当时卖到几百万的家具,现在几万元便可以入手。保值相对较好的白酒,其价格增长趋势也明显减缓。一位炒红木的人说:“不是不知道红木市场的价格泡沫,只是期望自己遇到的不是跌价,而是借着涨价赚钱。”市场中“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可见一斑,强大的侥幸心理使很多投机者被牢牢地套在了这“泡沫”市场之中。

五、非理性的楼市

2008年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不仅没有使中国本就火热的楼市冷静,反而有点“火上浇油”的意味。2008年后,中国楼市不降反升,在2009年中国GDP“保八”战役中楼市的主要贡献,使我们不得不为对这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的“泡沫”性担忧。

中国楼市的高居不下,是多方面非理性行为的综合效应。地方政府缺乏资金,趁机炒地敛财;百姓坚信楼市的保值性,而高涨的楼市价格又造成百姓恐慌性买房;房地产中介群体的层层作假,假按揭,假偷税增大了楼市风险;国有大型企业的加入囤积,造成地皮价格的日日飞涨。这些种种的“泡沫”因素,使我们不得不担心是否中国的楼市会步日本、香港、迪拜的楼市衰落之后尘,中国楼市的非理性行为“泡沫”是否也会有幻灭的一天。

六、非理性的股市

当你看到已年过花甲的老人在费力地看着证券交易所的牌价时,你看到的就是中国股市的现状。一路热涨的股市让许多“理性经济人”投身股市大潮。但是火热的背后,是否有骗人的“泡沫”。

中国股市如此的大起大落,到如今的直冲3100点大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市的市盈率。

中国股市的泡沫,在1999年和2007年较为严重,尤其在后一个阶段。极高的换手率成为中国股市一路上涨的又一不可忽视的因素。正是中国股民的情感非理性因素过多,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导致中国股市的换手率偏高。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础假设,是经济学的出发点。但是实际中很多“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造成了许多非理性繁荣,产生了许多美丽而幻灭的市场泡沫。希望国家这个“经济人”可以加强制度完善以及宏观监管,减少非理性行为,使市场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1]希勒:非理性繁荣(第二版)[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阳立高、廖进中:理性经济人批判与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J].现代经济探讨,2010(7).

[3]姚树洁、罗丹、西安:中国股市泡沫是偶然还是必然[J].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孟庆斌、周爱民、张雁茹:基于理性预期的中国股市价格泡沫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5]李杰、朱文俊:关于中国股市波动"剧烈"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0(1).

[6]朱小斌、江晓东:中国股市高换手率:行为金融学的解释[J].学术问题研究,2006(1).

猜你喜欢
希勒席勒楼市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4月楼市政策扫描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3月楼市政策扫描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粉粉希勒湖,满满少女心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美国国庆节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