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2010-08-15 00:55杜建雨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

杜建雨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杜建雨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在传统教科书中不仅没有正确传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把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合二为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中本真地传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坚持从实践来理解整个人类世界对马克思来说是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实践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转向;实事求是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在传统教育中的表现

传统教科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统一物质世界的)世界观,简称“物质世界观”。物质世界观是相对于古代唯物论的自然观、近代的唯物论的原子世界观的一种物质本体论世界观。把世界统一于物质,认为整个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从而建构统一的物质世界观的理论。在这样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蕴和理论诉求丧失殆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从自然界、人类世界、和人的意识都从属于和统一于物质出发,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进而得出物质的概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中,马克思的整个理论意蕴是物质的本性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强调的是自然世界物质的状态及其运动规律,人只有服从于自然世界的运动规律。这种世界观是典型的人法自然的世界观。虽然在物质的概念中强调人的意识具有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但是这种对客观规律的反应也是按照自在的客观规律办事,在实践活动中依然强调的是人服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人被当成物并统一于物,人的实践的本质、人的能动性、人的自由和活动规律丧失了。这样所谓的辩证唯物论,由于它不从实践去理解属人世界,它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唯物论那种视人为物的、不人道的唯物主义,即敌视人的唯物主义。

传统教科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这样一来,把世界观和方法论混淆起来,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教条来进行传授,当成知识来考察,殊不知,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742-743)人们通常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主要指的是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世界观有一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是不能直接地应用于具体实际问题研究的。而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直接等同于方法论,必然会导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使我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用世界观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最终,理论与实际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在教育中的本真再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实践的世界观,马克思坚持自然、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来的。而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实践的改造,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属人自然、人化自然。马克思看来,没有经过人的实践的中介,人类是无法认识的,对人来说没有现实意义的。马克思认为,那种“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2](P335)。人类社会是人按照自己自觉不自觉地把握到的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实践本质和发展的目的来改造社会客体,使人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被改造的社会客体中,社会客体也日益体现人的目的性和客观需要。所以说,人类社会也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和发展来的。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劳动(实践)和人们长期交往的结果。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人的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P7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来理解自然、社会和意识的产生,就摆脱了传统教科书中的人法自然,人按自在的客观规律办事的物质世界观,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彰显了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蕴不是物质的本性、而是实践的本性,不是物质运动规律、而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它所强调的是自为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本然和应然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真善美统一等等,即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4](P85)。因此,马克思的世界观是实践的世界观,是在实践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世界观。

马克思方法论是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来理解、评价和诠释相关理论的实践方法论。但我们要清楚地指出,马克思哲学方法论不在世界观之外,而是在其世界观理论之中,即马克思哲学的方法理论不是世界观的观点,而是指思考世界观的方式、方法;不是只对马克思世界观的应用,而是指人们对思考马克思世界观理论的方式、方法的应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马克思世界观理论的讲解和诠释上,而应该彰显马克思的方法论,只有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在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指导下的方法论,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是怎样思考相关理论的,进而才能像马克思那样思考。在进行马克思哲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进行马克思世界观内容的传授,更要彰显马克思方法论内容的传授。

三、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第一,坚持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解、把握、诠释、评价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而马克思的实践逻辑就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思维逻辑。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是不能离开实践去理解感性存在、人的存在、思维存在,以及人的社会、人的思维的生成和发展规律。马克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不是抽象同一理解的那种人的存在,而是现实的人的存在。而这种现实的存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存在;离开现实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抽象的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必须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以及从实践来理解人的存在”。[4](P28)不管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的人,都要受到实践的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

人在实践的活动中,不仅仅要维持自己的自然生命的存在、创造和生产出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同时还要得到精神方面的需要,这种双重的需要是在人的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生产和创造出来的。而这种精神方面的需要,已经摆脱了人的自然属性,需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显然,这种精神层面的需要,才是人的生存的社会意义。人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生命活动是实践的,人进行精神资料的生产活动也是实践的。因此,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的规律,都受到实践的规定。所以,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也应是实践的,应从实践生成和发展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去理解人的双重生命统一的活动。

人的世界和人的社会的生成和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看来,它所关注的世界不是与人无关、自在的世界,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属人世界和人的世界,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经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交互作用,生成了人的世界和发展着人的世界。并由人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人类世界一系列的对立面,而这些对立面之所以能达到统一,只有对实践的合理理解才能得到确证。实践是发展人的世界矛盾和解决发展的人的世界一切矛盾的惟一途径和现实方法。人的世界始终受人的实践规定和制约。没有实践,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更不会有人类社会矛盾的创造和解决,因此,实践和人类社会是孪生兄弟,相伴而生。所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P310)。人类世界是实践的,它规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也是实践的,要求人从实践去理解人的世界;要求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应随实践方式的改变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看来,人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自由自觉实践活动中长期发展而来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劳动对人的意识的形成、语言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在改造自然界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人的意识同时,也不断地拓展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本质和最贴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这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1](P329)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我们的意识和智力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意识的改变和自然界的改变的双向运动过程,都受到实践的规定和制约。人的意识的生成和发展是实践的,它也制约着人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也是实践的。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贯彻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才能改变传统教育中只传授马克思的世界观,不传授马克思的方法论的作法。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对我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掌握了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我们才能用这样的方法论去改造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从而学会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去思考。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宣传过程中,确实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它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建构中无视或未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育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文本的阐释、解读的教条主义。这种教条主义不但没有正确地传达马克思的实践世界观,也没有传达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方法论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之所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因为实事求是集中地体现和反映了人类世界的实践本性。首先,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中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自身和人类思维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认识论。人类在改造客体世界的同时,客体世界的规律是不能够改造和消灭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尊重事物的客观特性、本质和规律。我们不是盲目地去改造世界,而是以我们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指导,按照人的自由自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形式从事实践活动。再次,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价值论。自然界、人类自身在抽象的意义上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自然界只有引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作为社会化的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具有对人类世界来说的价值;人类自身的价值也是由于其本质力量对象化所创造的人类社会历史的价值。因此,只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回归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涵义。

总之,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从人(主体)的自由自觉的实践为思维的视角、思维的切入点、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作为理解相关哲学问题的规则、途径和方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倪志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raditional textbooks not only do not convey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correctly,but also mix them up.i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ts to convey marxism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correctly,we must understand the entire human world from the practice perspective,which is a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Marxism.

Key words:Practical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Practical turning;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Implement Practical Turning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 in Education

DU Jian-yu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841

A

1008—4444(2010)04—0045—03

2010-06-19

杜建雨(1979—),男,河南许昌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董红克)

猜你喜欢
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智能化的“世界观”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世界观—雕塑遗产》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