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2010-08-15 00:55王红乾
关键词:研究成果本土化混合

王红乾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王红乾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混合方法研究是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典型方式,它一经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相结合,亦即成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的需要,成为建构和创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需要,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并且表现出本土化的强烈趋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突破的希冀。

一、混合方法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混合方法研究是在20世纪后期美国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量化研究)与定质研究(质化研究或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激烈论战中产生的。它区别于其他研究范式的核心在于必须在同一研究中分别运用一种以上定量研究和定质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在美国,混合方法研究被称为教育研究领域里的“第三次改革浪潮”和“第三种研究范式”[1],不但希望这一领域将能够超越定量—定质方法的争论,搭建起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且也为那些希望看到方法论学者描述并发展贴近研究工作者实际的研究技术的人提供了光明前景。

我国教育界学者邓猛、潘剑芳2002年撰文介绍了教育研究中的混合方法设计[2];田虎伟2006年撰文称其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范式,由此引发了国内一些教育学者对混合方法研究的关注。2009年6月,田虎伟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一书,系统总结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与混合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认为高等教育研究对象和性质的特殊性,制约着其研究方法的总体特征必然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的研究就是混合方法研究,混合方法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范式[3](P143-146)。总之,混合研究方法在探索中、应用中、论辩中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毋庸置疑将对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本土化的价值与意义

学术研究规律表明,“研究一种科学,固然应当有一定的目的,但也不可没有一定的方法,没有一定的目的,那么无的放矢,当然一事无成;便是有了目的,而研究不得其法,毕竟也难有成功”[4](P152-153)。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立以来,不断有学者在为寻找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而努力。

就当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而言,仍然存在些许问题。诸如:研究方法认识和使用中以偏概全现象突出;研究者方法论意识淡薄,定性与思辨研究结构缺乏规范,定量与实证研究严重不足;间接研究中以理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哲学思辨等为主,定量研究中的比较法、测验法使用较少;研究成果中居多感想式、思考式、哲学式、主导式或指示性的观点,很难说是严谨的、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尚未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实施改革和解决热点问题方面没有及时的、突出的助益性行为,等等。而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上的实用主义,它倡导研究者应围绕研究问题来选择研究方法,把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归宿,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将挥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6](P78-79),在探索提升教育质量的历程中,混合方法研究将会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

当然,对于混合方法研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国外理论及其进展的介绍,并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实际进行合目的、合规律的改造,这就是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土化。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的价值和意义,一是能够挑战人们保守的、传统的思维和观念,使人们能够吸纳、认识一种新鲜的研究方法,进而形成一种研究方法多元的发展态势;二是能够发现高等教育研究中大量存在的未被人们关注的、却又亟待回答的问题;三是有可能成为改变以往高等教育研究追求普遍适用的方法和理论体系的一个契机,且对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纷争具有现实意义;四是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在避免陷入高等教育研究困境中,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在吸收美国学者关于混合方法研究概念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并且把混合方法研究置于文化学的分析视角之下,从观念变革、制度保障、物质条件保障等诸多方面推进混合方法研究的中国化,其中有效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对加速推进其本土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是搭建研究平台。混合方法研究从提出到现在,也仅有20年历史,被我国学者所认识和接受,只有七、八年时间。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何,需要引起更多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进而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以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奠定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的坚实基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田虎伟主持的“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土化”研究,为2009年度立项课题,这为混合方法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个较为宽阔的研究平台。全国教科规划办和省级教科规划办都有必要支持混合方法研究,精心培育研究土壤,使“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土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产生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支持混合方法研究本土化发展,从研究课题的申报及其研究成果的鉴定、评奖等,应将是否采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作为一项评审条件加以要求,这将有助于加快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土化的步伐。

二是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形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利用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探讨自由、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特点,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得以更方便地交流,更便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用更高的效率和时效性加快混合方法研究成果的分类、整合和搜集。这样,有利于混合方法研究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得到认识,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凝聚对混合方法研究的共识。凡是在自由讨论和争论中能够存留下来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东西,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三是搭建研究成果宣传推介平台。搭建宣传推介平台,进行混合方法研究成果与传统方法研究成果的对比,说明混合方法研究的深刻性、先进性和研究问题的透彻性,促使研究思想和理念的更新和转换。广泛介绍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从研究工作初期研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过程中混合方法的应用和研究工作完成后研究工作的总结等方面,进行混合方法研究的实证分析,使应用混合方法研究成为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选择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难点、重点问题,通过应用混合方法研究得出合理的解释,形成共识,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学者话语体系中越来越熟悉的东西,与高等教育研究实际越来越相关的东西,可想而知,这是促进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土化的最有力的理由和支撑。

四是建立国内访学制度。混合方法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土化研究,是国内相当一批学者孜孜以求的,并且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份量的研究成果。有关部门应为这些学者传播、推介混合研究方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其中设立混合方法研究中心,建立国内访学制度是一种选择。参加访学研究的学者要有较高的工作起点和较深的科研背景,并已在某一方面做出高水平的业绩。这样有利于依托混合方法研究中心,组成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创造出能够产生创新思想的学术环境,提供学术交流、碰撞的条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获取新知,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可以使混合方法研究建立在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之上,可以尽快催生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扩大混合方法研究的学术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

[1]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2]邓猛,潘剑芳.论教育研究中的混合方法设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3]田虎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孙晓楼.法学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TIERNEY,W,G,JUN A.A university helps prepare low income youths for college[J].The Journalof Higher Education,2001,(72).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本土化混合
混合宅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混合所有制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