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省建设

2010-08-15 00:55欧广远
关键词:河南省资源经济

欧广远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省建设

欧广远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河南省面临的环境危机与资源紧缺发展形势非常急迫。由于人口众多而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河南省承受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之大世所罕见。河南省人口近亿而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74%,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利四种常规能源资源的探明储量折合标准煤计算,河南省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仅为1.24亩。据河南省水利厅的调查显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目前缺水40亿立方米,而且地下水已开采70%,地表水已开发40%,河南水资源再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由于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同时河南还是资源消耗大省,而且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和地区低很多,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10到20个百分点,导致大量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被白白废弃。

河南人均资源匮乏而同时资源浪费严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实现从资源型河南到生态型河南的转变势在必行。

一、河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障碍

(一)河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已刻不容缓。近年来,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河南省政府和企业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河南省政府下发了《河南省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还编制了《河南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河南省推广清洁生产专项规划》、《河南省工业节水专项规划》、《河南省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等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此外,河南省政府还制定了《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整合煤炭资源和铝土矿资源等的专项行动。河南省政府逐步对现有的6大省属国有煤炭企业、46个地方国有煤炭企业、1 569个小煤炭企业、72个煤炭资源探矿权实施整合,使煤炭资源向省重点支持的6家煤炭骨干企业相对集中。对铝土矿139个采矿权、101个探矿权实施整合,使铝土矿资源向符合河南省产业布局的氧化铝重点企业相对集中。

目标的明确,规划的编制和专项行动的展开等都从政策上对节约资源进行了严格控制与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的部分企业也依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在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中国铝业公司中州分公司、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天冠企业集团公司、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河南企业榜上有名,入选家数居全国前列。

(二)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因素

首先,法律和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制约了河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在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制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2004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就是中国第一部省级的地方性节水法规,它对节约用水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的地方性循环经济法规仍未形成体系,还很不完善。如还没有具体明确政府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的法律法规,在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缺少具体的专项法规[1]。而在循环经济保障机制建设、强制回收和回用名录的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的公开、循环经济工艺标准及技术规范的确立等方面,都还缺乏系统化和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另外,对资源再生行业和特定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也需要根据当前的产业政策分别制定扶持或者抑制的法律法规。

其次,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基础的薄弱制约了河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及发展态势研究;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生态产业链技术研究等等。而当前河南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急需加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也十分薄弱。据统计,河南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在火力发电脱硫技术、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等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尚未形成适合地方特色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体系。

最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意识薄弱制约了河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对循环经济本身不甚了解,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推动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使得经济建设领域往往注重经济利益导向而环保意识不强,这对于更广泛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产生了较大阻碍。另外,政府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也显然不足,还未能起到有效惩处企业损害环境行为的作用。破坏环境的结果往往是获利大大高于罚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

二、促进河南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第一,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完善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颇值借鉴。以日本为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规就有《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食品循环利用法》、《废物处理法》、《绿色消费法》、《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形成了经济生活中的硬约束,确保了日本尽快步入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始于1976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90年,美国加州还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提出定量指标,要求企业通过资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的废弃物。现在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出台了不同形式的循环经济法规。而德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了《废物处理法》,之后又通过了《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等部循环经济基本法和诸多相关法律法规。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经济立法原则,即生产者应当在其产品被最终消费之后,继续承担相关的环境责任。现在,瑞典在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包装、橡胶、造纸等领域都出台了贯彻“生产者责任制”的专门法规。

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9年1月开始实施的《循环经济法》,但在总体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还极不完善。因而,河南应当加快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进程,同时推动促进循环经济的国家政策法规体系的尽快完善。

第二,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中统筹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助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省建设,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河南应当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粗放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循环型、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转变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上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之中,必须统筹规划,将“协调”、“减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落实到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经济转型的政策环境与配套条件十分重要。要完成经济转型必须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包括资源能源的生产、采购、消费等相关制度;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植制度;循环经济发展的核算、审计和统计等考核制度等。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就谈不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同时积极利用新型实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要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对再生资源产品生产实施减免税等优惠政策[2]。要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和调整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杠杆的调节作用。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回收付费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对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义务。

第三,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环保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促进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同时加强对产业界的技术培训和支持。特别是对一些产能分散的重点行业(如水泥、氧化铝、平板玻璃、造纸、皮革等),要先行推广普及一些简单易行的技术改造措施。而对重点大型企业而言,则应当加大研发投入,高起点、有规划地投资于循环经济。同时不断拓宽横向生产环节的技术联合,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四,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保事业,在全省普遍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代发展,又涉及千秋万代。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因此,可以采取评选“生态河南年度人物奖”、“河南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等多种形式,增强全省公众的循环经济理念,克服重经济轻环境、重开发轻节约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提高企业和公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河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姜林海.循环经济立法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6,(1).

[2]谢永清.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J].价格月刊,2005,(3).

猜你喜欢
河南省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