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与水利工程伦理

2010-08-15 00:55
关键词:都江堰伦理利益

邓 仁

(广州市中大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275)

都江堰与水利工程伦理

邓 仁

(广州市中大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275)

水利工程伦理就是利用水利工程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西方现代水利工程伦理是一种征服式的治水理念,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创造了极具效率的内部民主式社会伦理制度。传统都江堰工程中体现的是一种道法自然的水利工程生态伦理文化;但是过去的长期封建专制使其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梳理并弘扬都江堰工程中的优秀伦理价值,吸收西方先进的社会伦理制度,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产生巨大的效益。

水利工程;生态伦理;社会伦理

伦理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水利工程伦理就是利用水利工程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水利工程与河流关系密切,对水的生态循环影响巨大,而且,水利工程往往投资很大,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广泛。“地球生态环境中的大地、海洋和大气共同构成了生命生存繁衍的摇篮,为了使生物不断地进化发展下去,天、地与水之间的循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1](P77)河流、海洋就是地球生态环境的肠胃,一个人肠胃出了问题,身体自然不会健康。河流、海洋的生态环境出了问题,人类生命生存繁衍的摇篮就会受到威胁,保护水流、海洋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持续生存与繁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同时,中华民族也造就了伟大的水利文明。中国传统水利文明使得中国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最高峰,在取得很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持了人口的繁荣。因此,总结我国优秀的传统水利文化、推动水利工程伦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水利工程伦理做一些具体的探讨。

一、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

“无论是古代伦理学还是现代伦理学都只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现代一般意义上的伦理学只关注人类社会内部的人伦关系,故不妨称之为社会伦理。生态伦理学则不仅要求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要求研究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P100)人类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级,最根本的体现就是人是有道德伦理感的动物,人类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会顾及到他人及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利益。人类顾及到社会内部他人的利益,社会伦理就产生了。人类也会顾及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人类没有伦理道德,没有子孙后代的观念,那么,哪怕将来地球成为一片废墟都无需人类考虑,如果这样,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不存在。生态环境出了问题,人类生命生存繁衍的摇篮就会受到威胁,就会威胁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态环境被摧毁,人类就会消失,很多消失的古代文明就是最好的见证。因此,生态伦理实际上就是处理我们自身与后代子孙的关系问题。中国文化对后代问题特别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传统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中国人常常把子孙后代的利益看得比自身的利益还重。因此,实际上,生态伦理与社会伦理并不矛盾,社会伦理研究当代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生态伦理考虑的是我们与子孙后代甚至祖先的责任关系问题。

水利工程伦理是利用水利工程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都是大型工程技术活动,不仅涉及工程技术人员和业主的利益,而且涉及社会的利益;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利益,而且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不仅涉及经济、社会的利益,而且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水利工程伦理包含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两方面的内容,笔者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伦理分析也在这两个方向展开。

二、传统都江堰工程中的伦理特征

中国具有优秀的水利工程伦理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根本上讲,我国伦理是一种生态伦理文化。成都平原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历史上道教在成都平原地位十分巩固。都江堰是成都平原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道教文化与政令统一相互渗透的结果。道教“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都江堰工程实践中得到彻底的贯彻。水利与文化、河流与人类在都江堰达成了美妙的融合。“都江堰是一座生机勃勃、科学美妙的自然造化与人工斧凿浑然天成的建筑物,成为对环境有良好作用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利工程的代表。”[3](P7-8)都江堰是中国生态伦理文化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体现,生态伦理生动地体现在工程规划、结构与材料、建造、维修的各个环节。都江堰工程管理中缺乏正确的社会伦理,在处理当代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在处理当代人之间的利益方面还需吸收民主的社会伦理经验。

(一)都江堰工程的生态伦理前提

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是都江堰工程的伦理前提,用自然来规范都江堰的工程技术,尊重人类的长远利益。“水流在三角洲上,不管是湖泊的或大海的,就该分流而不是集流。岷江处在成都平原的上游”[3](P125)。岷江分流相当于扩大了生态系统的肠胃,疏通了生态的血管,有利于生态的活跃。正是有了这一符合生态的基础,才有道法自然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在道法自然观念的指导下,古人在岷江上,成都平原的上游建造了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古代都江堰工程在有利于生态的前提下,用分流满足成都平原的生活用水需要,适当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并在这一前提约束下,古人总结了建设都江堰的工程伦理经典:治水“三字经”和河工“八字诀”。

(二)都江堰工程技术的生态伦理纲领

“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缺,留漏罐;笼装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善变。’河工八字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刻在都江堰二王庙石壁上的治水‘三字经’和河工‘八字诀’被奉为都江堰传世的法宝,它们是从无数经验和教训中凝练出的都江堰工程技术规范,是要求后来者遵循的规章制度。”[5]治水“三字经”和河工“八字诀”中蕴涵了系统的伦理内容,可以说是一部水利工程伦理经典。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工程技术的伦理要旨。中国是一个道德伦理之国,“深淘滩,低作堰”是中国古人在掌握了水流、泥沙流规律后对都江堰工程的专门指示,充分考虑了上下流之间、左右岸及后人的利益,具有永久的指导意义,因此古人提出“千秋鉴”的要求。

“岷江河段在这里是增坡性的,成都平原迄今尚在造陆过程中,逐渐趋向于平衡而尚未达到平衡。都江堰以下在这样淤积的过程里,河床理应不断升高,成都平原理应仍在不断受着岷江诸支派的泛滥而堆积起来。没有明显出现这类堆积现象,是因为都江堰把超过平衡的输移卵石量从河床里淘了起来。所以‘深淘滩’是使灌口到青神平羌间湖相盆地三角洲各河段大致获得长期平衡的原因。”[3](P127)正是由于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古人强调了当代人应尽的淘淤义务,“深淘滩”是对当代用水的人们提出的伦理要求。而“‘低作堰’是在三角洲顶点对左右分流各支中沙流的权衡调节,使一方面保持水沙“穿二江成都之中”得到充分的灌溉水量,但又不过多而泛滥;另方面使汛期悬沙大部集于外江以便排洪排沙,不足之处辅以人工淘滩。”[7]保证内江需要的进水量,限制其分流洪水流率,保证内外江河槽不淤高,是综合平衡上下流之间、左右岸及后人的利益的关键措施。“分四六”就是在“深淘滩,低作堰”总纲要求下,采取具体措施后要达到的利益平衡的理想效果。“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缺,留漏罐;笼装密,石装健。”就是具体的工程措施。“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善变。”就是具体的维护管理措施。整段三字经就是一篇伦理文章,是自然、文化与制度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另外,都江堰渠首工程要达到理想的伦理效果,与之相配套的治理河道的法则就是:“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河工“八字诀”是治理堆积性河流的普遍性法则,它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经的配套伦理纲领,用于治理河道。“历史上鱼嘴几次上移,就是由于河槽淤高,使得内江进水不够,而不得不移上到高处引水,说明淘滩浚槽不足,不只在都江堰河段如此,而且其下游一长段也需进行整治。就是因为下游整治不足,乃使都江堰淘滩少效。”“当弯道和捷径同时存在下,两道并流,增加了河槽临时蓄水的容量,只会使下游洪水流率和水位减低。”截弯取直可以使得水流流速加大,有利于护岸排沙。“‘逢正抽心’意思是在正直的河段要淘挖河道中心的深槽,使其在这里淤高,以免再抬高上游弯段的水位,招致更多的淤积。”[3](P123-128)这都是保护河流生态,保证后代人利益的治理河道的根本法则。

(三)都江堰工程建筑形式中的生态伦理

都江堰工程形式是运用自然建筑材料条件下最经济的形式,其设计理念建立在对水流、水流输沙的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用自觉的伦理态度、负责任的精神,付出最小的生态代价、最小的投资获得了防洪、灌溉、治河与通航四方面的成功。

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缺,留漏罐”是对工程形式的具体描绘。古代都江堰的这些具体措施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规划和设计特点。“都江堰所在的位置是岷江从峡谷进入成都平原的起点。岷江河道在这里豁然开阔,河道坡降骤减,流速减缓。岷江挟带的大量砂砾石在这里迅速沉积,且水量愈大,淤积愈重。在河道水流的作用下,大量推移质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了河道中的江心洲、冲漕和深潭。都江堰渠首利用了岷江河道和江心洲的地形设置了鱼嘴、金刚堤、平水漕、飞沙堰、人字堤、宝瓶口等工程设施,在这些工程的作用下,岷江形成了最利的鱼嘴分流、飞沙堰泄洪排沙和宝瓶口引水的无坝引水的河流水力学形态。都江堰渠首包括了对河流的地形、水流的利用,并与各工程设施共同组成互为配合协调运作的完整和谐的体系,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实现了引水、排洪、排沙多方面的工程效益。”“由于河流切蚀与堆积作用,岷江河道江心洲变化频繁。古老的都江堰在内外江分流比例约束下,所有的工程其实处于与岷江河道和江心州演变相协调的动态调整中,一方面河道地形决定了各工程设施的布置,另一方面通过工程设施可以保持河床地形的相对稳定,体现都江堰渠首工程规划格局要具有继承性和灵活性。”[3](P91)古代都江堰渠首及以下的各级渠道均为无坝引水的工程形式,与天然河道类似的渠系集灌溉、防洪、水运和城市供水为一体,这种因地制宜的工程形式与河流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古代都江堰水利规划的自然观。都江堰缔造了成都平原的河流,完善了自然环境。古代都江堰建筑形式中贯彻的是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的文化。正因为如此,使得都江堰古老的工程形式延续了 2 000多年。都江堰工程的继承性体现了其形式的成熟与完善,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具有永恒的价值。

(四)都江堰工程结构与材料中的生态伦理

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笼装密,石装健”是对工程结构与材料的具体指导。都江堰水工和河工构件的工程材料具有“就地取材”的地域特点,卵石、竹子和木材是古代都江堰的建筑材料。在不采用任何胶结材料的情况下,充填卵石的竹笼、杩槎、木桩,以及用卵石砌筑的干砌卵石等水工和河工构件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具有良好的消能防冲性能和生态功能。这些以竹、木、石材料为主的工程设施具有布置简单、灵活,对河道变化适应性强的特点。“地球表面的物质由于太阳能和地球内部能量的作用,形成了山体与海水之间的循环,从而维持了整个生命系统。如果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有具有高度残留性的有毒物质介入的话,即使在扩散作用之下,瞬息间似乎从眼前消失了,最终也会通过生态系的浓缩作用又都重新聚集起来,伴随着天、地和水之间的循环而循环往复。”[1](P82-83)从而降低生态的活跃度。而卵石、竹子和木材来自天然,不会对生态循环造成任何有害的影响,具有永恒的使用价值。“岷江在都江堰渠首附近的卵石,石质坚硬,其抗磨性能甚至比混凝土和沙岩条石要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冲消能能力。干砌卵石护岸护滩,只要保证砌筑质量,就能抵抗较大流速冲刷。干砌卵石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生态景观效果。干砌卵石容许河水和坡面水入渗,使得堤防没有场压力,对边坡稳定和地表水回归都有好处。在灌区上游河渠修筑干砌卵石堤防时,地下水能自由入渗,可以送到下游灌区回归渠道。都江堰有很多渠道,当宝瓶口断流后,到下游仍有几个或几十个流量,这就是干砌卵石渠道可以利用回归水的好处。干砌卵石用作堤防和护岸时还有利于落淤固滩,为河滩各类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较好的环境,使堤防产生较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3](P150)

(五)都江堰工程维修管理中的生态伦理

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善变”。是对工程维修管理的的具体要求。“分四六”是兼顾防洪与灌溉、冲沙与抗旱、上下游及左右两岸各方面利益之后的要达到的标准。“水画符,铁桩见”是对淘淤与用水的控制尺度,便于达到分四六的目标。“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善变”则是强调遵守伦理纲领,尽应负的责任。

(六 )小结

竹笼、杩槎、木桩、干砌卵石等构件制作工序简单,可以标准化。工程施工中工人易于掌握,易于沟通,便于形成共识。现在这些构件还常常用于抢险工程之中就是具体的体现。而且,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凝聚成一种文化,有利于传承。“都江堰岁修中形成的开堰、封堰仪式,最终演化成当地民众共同的节日开水节,表明这一以灌溉为主题的活动,已经融入当地的民俗之中,丰富而生动。年复一年的开水节,也培育起灌区百姓对都江堰文化的认同和休戚与共的情感,如同一道无形的精神纽带将灌区的用水户联系起来,也在灌区的管理者和用水户之间架起了可以相互沟通的桥梁。”[3](P218)表现了都江堰工程技术与自然、文化的完美融合。但是,过去2000多年的道教文化与政令统一使得都江堰管理中民主缺乏,过去的长期封建专制使得管理落后,管理官吏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在处理当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中国在处理当代人之间的利益方面还需借鉴西方的民主的社会伦理。可以考虑将政治与教化分离,设立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在流域规划管理中强化继承道法自然的规划思想,继承古代的水利生态伦理观。在行政管理中学习西方的民主管理,使得当代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更加合理。近代都江堰管理有了一些变化,建立用水户组织,以及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是 20世纪前期都江堰灌区最重要的进步,也是中国最早和范围最广的尝试。依然保留古代都江堰类似于现代流域管理的机制下,用水户组织县水利会和都江堰堰工讨论会进入支渠和支渠以下的管理层次中。这两个组织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专业管理机构之间架起了官堰和民堰不同管理间的沟通和协调的桥梁。

三、现代都江堰工程中的伦理特征

20世纪 2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坝工技术突飞猛进,现代水利工程理论希望通过水利工程实现对河流的征服。接受西方水利技术的现代水利工程师很自然地对都江堰的改造充满热情,他们希望用坝和闸门将岷江驯服起来,使得成都平原的水量调度尽在人力的把握之中。20世纪 30年代以来,在西方水利科学技术的刺激下中国水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个时期的都江堰也出现了新气象。

(一)对都江堰工程的现代化改造

1939年,现代第一部以治本为目标的都江堰水利规划《都江堰治本规划》完成,从此开始了都江堰工程的现代化改造。《都江堰治本规划》从规划方面提出了对传统水利的改造,以采用新结构、新型建筑材料为切入点,进而改造灌区各级渠堰的枢纽工程。在规划思想上反映出当时西方现代水利技术的特点。治本计划的渠首改造方案是:“在渠首段取消鱼嘴,分水鱼嘴的内外江口建大型节制闸,对灌区供水实行总的调节;渠首建闸后,平水漕、飞沙堰、人字堤等泄洪排水设施废除,与内外金刚堤合而为内外江分水导流堤。为保障灌区供水安全,取消岷江金马河段沿岸的引水口,在渠首设置内外江总引水口,使外江正流成为单纯行洪河道。至于灌区各级分水枢纽工程,治本计划规划的改造方案是全部以节制闸取代传统的无坝分水。”[3](P81-83)在都江堰的治本计划中,为了适应成都政治中心发展的需要,发展水运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重。《都江堰治本规划》以沟通岷江、长江、沱江为目标,成都水运骨干府河以通行长江航船为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同时考虑了岷江的水能资源开发,在岷江干流上修建具有灌溉、防洪、发电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治本计划中渠首改造方案当时受到较多的质疑。近代水利的代表人李仪祉先生认为“渠首改造的难题是岷江推移质问题。他说:沙石有节制,始可以言改良都江堰本身工事,其旧有规则应以不轻加改革为原则。以其有两千余年之历史,必有其特优之点也。来自水利科学发达的俄国、荷兰、丹麦、法国等国的水利科学家、工程师,对改造都江堰的方案基本是否定的。荷兰普德利接受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的邀请考察都江堰后,对用现代水利工程型式取代运用了 2 000多年的都江堰,阐述了他的观点:“都江堰以数万元的岁修,享五百万亩灌溉之利,不可谓不优且美矣。强为改作,或恐不及古人。对渠首改造、工程新建必须慎重是当时中外水利科学家的共识。”[3](P81-83)英国的李约瑟称:“都江堰是将超自然、实用、理性和浪漫因素结合起来的,在这方面任何民族都不曾超过中国人。”[3](P79)

(二)当代都江堰工程中生态伦理的遗失情况

由于人们很少有人注意到传统都江堰工程中的生态伦理价值,在以往都江堰工程的现代化改造中,体现的主要是一种一劳永逸的避免责任、懒惰的工程理念,侧重对河流的利用,很少考虑工程伦理,更谈不上考虑对后代人的伦理,生态价值无人理会。盲目扩大灌溉面积,不考虑生态的承受能力,竭泽而渔,抱着一劳永逸的工程观念,盲目引进西方的水利工程技术,忘却当代人应尽的责任。半个世纪之后,现代水利工程并不能如人所愿实现对河流的征服,反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都江堰灌溉区也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都江堰灌区水污染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都市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目前 1 032个企业年排放工业工业废水达 27 464×104t,其中达标排放仅 18 732×104t,尚有 8 732×104t未能达标排放,再加上大量生活污废水,致使水污染非常严重。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4](P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水利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灌区规模迅速扩大,灌溉范围从平原扩展到了丘陵,供水对象从农村进入了城市,在短短的 50年间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发展到了 1 009万亩,其净增长值是过去 2 200多年总和的 2.6倍。”[4](P22)计划“到 2030年,要完成毗河引水灌溉工程,实现都江堰灌区 1 500万亩的最终规模”[4](P28)。“由于灌区人口的急剧膨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在加上森林的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以及由水污染、水土流失引起的环境和生态退化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灌区水利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4](P22)

四川省水利厅通过对 1986-1995年来都江堰灌区人口、社会、经济、水资源系统间协调发展状况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都江堰灌区人口、社会、经济、水资源四个系统发展的不协调程度有所增长。其中人口与经济两系统间的发展协调系数最低,处于不协调状况,说明人口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是主要的,并且日益显露出来。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都江堰灌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所有各种协调系数均有下降的趋势。其中,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处于不协调状况,显示人口的发展不适应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4](P121)。

(三)对都江堰工程现代化改造的反思

到 20世纪末,由于其引起的严重生态问题,人们对现代水利工程的负面后果已经开始反思。“20世纪,随着钢材和水泥在水工建筑中的普遍运用,传统的工程技术已经渐行渐远。但是,水泥和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工程也有自身的缺陷,如刚性结构的大坝和堤防对河流或河岸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今天,古老的河工和水工构件又已经成为生态型的水工和河工新结构和新材料诞生的源泉。”[3](P79)说明了古老的河工和水工构件的顽强生命力。

很多人以这种由天然材料和结构建造的水利工程调节用水能力低、工程寿命短、维修工程量巨大为由来否定传统建筑材料,但是这些争论主要的依据是短视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天然材料的长期生态价值,忽视了当代人对祖先遗产和后代人的利益的责任伦理。古代人根据岷江天然来水决定灌溉用水量,是一种自我节制用水的伦理观,并不觉得其调节用水能力低。这种自我节制用水的伦理观现代人非常缺乏,不考虑岷江天然来水,盲目扩大灌溉面积,扩大用水需求,不考虑河流的淤积问题。每年岁修需要耗费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进行河流疏浚、建筑物维修,是当代人应尽的义务。古代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和材料在不破坏生态、考虑管理成本的条件下最经济,现代工程常常忽略生态成本,不具有可比性。这是不同的两种文化观念,一个注重短期利益,一个注重长期利益。

光绪时水利同知承厚对砌石结构和竹笼结构两种结构的对比分析比较客观:“石堤虽坚,能刚而不能柔,水激之其力更猛;竹篓虽陋,能泄而不与敌,水遇之其势可分。石堤撼则全局无存;竹篓颓而罅漏可补。况石堤资于匠作,工既巨而易倾;篓石取自河滩,民不劳而易就。”[5](P93)16世纪初,卢翊在《治水记》中问道,“李冰六字诀内容有‘淘滩’和‘作堰’两个部分。元代致力于‘作堰’,丢掉了‘淘滩’,贯彻李公的话不够全面。如果不注意深淘,任凭砂石堆积,堰水难以东流;即使把堰堤作得牢不可拔,又有何用?”[5](P92)卢翊抓住了古人意识中的伦理总纲,我们现代人却把这个传统精华丢掉了。“高山低头,河流让路的水利形式,反映出工业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其实古老的都江堰从规划、设计到建筑形式、结构和材料都体现出对河流的尊重、对自然的利用和合理改造,这或许是未来水利工程创新的源泉。”[3](P79)

(四 )小结

德国学者松巴特给资本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资本主义是受无限获取财富的欲望驱动的体系,其发展没有界限,它是一个以交换和金钱、以财富的集中和循环、以理性的计算为特征的体系[6](P280)。由于科学技术对物质资料生产的的巨大力量,资本家投入巨大的资金加以扶持。资本主义的理性化、功利化文化从根本上摧毁了前现代的基督教信仰体系和传统价值观念,西方文化被推入了一个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主宰的时代。资本家、政治家和科学家共同形成了一个科学宗教的祭司集团,试图控制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命脉,并支配和主导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这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奋斗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很多的严重不良后果,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7](P68-75)。西方现代商业文化把掠夺的观念运用于治水中的结果就是筑坝堵水,表现在水利工程伦理领域,就是对一种“堵、截”的治水理念。拦河筑坝,征服自然,引起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条河流上,坝越筑越多、越高,竭泽而渔,对生态问题不加考虑。目的是充分利用水资源,为利益集团服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依据。水利工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的大坝工程就是这种西方水利文化的结果。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弊端,人们开始对现代西方水坝治理河流的理念开始反思。有些发达国家开始考虑停建或拆除一些水坝,以确保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挪威已宣布今后停建大型水坝,美国目前每年拆除的水坝多于新建的水坝。现代西方水利工程伦理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利工程生态伦理观是值得学习的。虽然西方伦理文化存在很大缺陷,但是,由于扩张的需要,在其内部创造了便于扩张、极具效率的内部民主制度,其民主制度调节其资本主义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极具效率,这种民主制度值得学习和提倡。现代西方水利工程伦理文化就像是精美的民主制度之框架下的畸形的水利工程伦理文化。如果将民主的范围扩大,与中国生态伦理结合,既能处理好当代人之间的利益,也能处理好当代人与祖先及后代人的利益,将产生巨大的效益,可谓相得益彰。

三、总 结

“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地球有着 46亿年的历史,生活在人类身边的生物也有 40亿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在考虑未来后代时,并不能建立在一种瞬间的时间意识上,而应以亿年作为时间单位建立一种尺度。”[1](P91)把这种思想运用在水利工程伦理上,就是要求一种水利工程生态伦理。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都是大型工程技术活动,不仅涉及工程技术人员和业主的利益,而且涉及社会的利益,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利益,而且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不仅涉及经济、社会的利益,而且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建立正确的水利工程伦理理论意义重大。

传统都江堰工程中的水利伦理文化在处理水利工程涉及的利益问题时,不但考虑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考虑了后代人的利益,以道法自然为水利工程的伦理前提,是一种水利工程生态伦理文化。现代西方伦理是资本主义商业伦理,这种文化重视利益集团的私利,对集团外部的利益、人类长期利益是不加考虑的。虽然其伦理文化在处理生态问题时存在很大缺陷,但是,在其内部创造了便于扩张、极具效率的内部民主制度,其民主制度调节其资本主义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极具效率,这种民主制度值得学习和提倡,如果将民主的范围扩大,与生态伦理结合,既能处理好当代人之间的利益,也能处理好当代人与祖先及后代人的利益,将产生巨大的效益,可谓相得益彰。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西方科学至上的理念开始侵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受到冷落。20世纪以来,现代水利科技逐渐取代了传统水利形式。许多天然河流被混凝土大坝截断,缺乏科学规划而盲目兴建的一些供水工程,甚至导致河流下游断流、地下水枯竭。在都江堰灌区这种变化则表现在顺应河流水流特性的鱼嘴分水工程和湃缺控制工程,纷纷为闸门取代;近似于天然河流的渠道被混凝土的水渠取代,在灌区水利工作中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因此,梳理都江堰工程中的优秀伦理价值加以弘扬,吸收运用西方先进的社会伦理制度,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做到既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又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而不是引进西方垃圾文化,装进陈旧的、落后的传统社会制度框架里。

[1][日 ]佐佐木毅,[韩 ]金泰昌.地球环境与公共性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谭徐明.都江堰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彭述明,肖帆,等.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冯广宏.因水而兴 -世界奇迹都江堰[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6]亚伯拉.货币战争中的犹太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7]吴言生,赖品超,王晓朝.佛教与基督教对话 [M].北京:中华书局,2005

Abstract:Water project ethics is to adjus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project.Modern water project ethics in the West tends to regulate rivers andwater courses compellingly,which results in seriousproblem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t set up an efficient interior democratic social ethics system.The traditionalwaterproject-Dujiangyan,is an ecological ethic culture reflecting our respect for the nature,but the long-ter m feudal autocracy in the pastmak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unsound.Therefore,only when the great ethical values in Dujiangyan are carded and carried forward and absorb the advanced social ethics system in the West,can strong points be upheld and great benefits be expected.

Key words:Water project;Ecological ethics;Social ethics

(责任编辑:刘 明)

Dujiangyan andWater Project Ethics

DENG Ren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Co.Ltd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Guangzhou510275,China)

G112

A

1008—4444(2010)04—0108—06

2010-07-07

邓 仁 (1968—),男,湖南益阳人,中山大学广州中大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经济学硕士。

猜你喜欢
都江堰伦理利益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拜水都江堰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李冰与都江堰
千古奇观——都江堰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