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命的答案
——创建文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2010-08-15 00:55
关键词:文明城市万物人类

刘 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水:生命的答案
——创建文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刘 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文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建设,精神生态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建构精神生态是创建文明城市生态环境的核心。流动、纯净的水启示人类树立循环、仁爱、共生、虚静、简朴、艺术的精神理念,引领人类创建文明城市。

水;精神;循环;共生

一、水:生命之源

水蕴含着所有生命的密码。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生命的本原。在浩淼的星际中,蔚蓝色的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得益于水和空气,水周流地球的同时给万物注入了生命。人的生命也起于水,当我们还是胎儿时生活在羊水中,羊水的成分和海水及其相似。人的一生更是离不开水,渴了,需要喝水;饿了,需要食物,食物需要水的滋养。人的物质存在、精神存在更是与水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我们的身体充盈着大量的水分,胚胎期水在人体中的比重为 90%,中老年后则下降为 60%甚至 60%以下。可以说,人的衰老过程就是人体干燥的过程,当我们日益失去水分,失去生生不息的流转时,我们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结。更神奇的是,人体内流淌的水与大自然的水一样联结着宇宙奏响的生命旋律。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喜欢水,热爱水,从 1994年起,他开始在冷室中进行试验,结果拍摄到了水的“心”。当你对她说“爱和感谢”时,就会形成晶莹剔透无比美丽的形状;而说“混蛋”时,就会形成凌乱的晶体。并且,自来水无法形成晶体,而天然水,无论山水、泉水、江水,只要是纯净的水都会结成晶体。无数试验证明,水只要处在积极、美好、健康的氛围中,就会结成规整、美丽的形状;反之,晶体就会凌乱,甚至无法成形。这就是水告诉我们的答案:生命需要善待。

二、水:涵养生命

(一 )水之流

当稀薄的雾气在空中晕开,就幻化成千姿百态的云;当云遇到合适的时机,就变成雨降落到大地上,成为小溪、河流;川流不息的水经过蒸发,成为云,云再次降落成为雨,雨蒸发再为云。周而复始,水在自我流动中保持生命,也给所有的生命带去了必需的营养,所有的生命和水一起流动,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循环。无论动物、植物,从出生到消亡,所有的东西都被充分利用,没有丝毫浪费。作为宇宙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也必须遵循“循环”的原则,在精神深处牢固树立“循环”理念。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中,为了追求一时的方便和舒适,出现了大量“一次性”物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同时,在这种强大的消费理念的侵蚀下,人类的情感也日益碎片化、即时化。当人类截断水流时,大自然形成的微妙生物链就会遭到无法修复的破坏;当人类内心不再流动时,生命之河就会阻塞,乃至干涸。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朱熹注曰:“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先哲从川流不息的水中体悟到整个宇宙就是流动不息、生生不已、自由生长、自我完成的圆周,也从中体悟到人如水,人的一生和水一起流动,充满智慧的人会顺应自然运行法则,会懂得时时流动,保持内心的畅通和循环,对功名、地位、权势、财富等就会不粘不住,不执着,不迎之,就会少了几分追逐,多了几分淡然。试想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懂得花开花落、叶落护根、暑往寒来乃自然常理,人生盛衰进退、荣辱贵贱乃常数,我们的城市就会淡然、从容、流转不息。

(二 )水之清

水能“不清以人,鲜洁以出”,具有荡涤万物、自我洁净的能力。人类应学会“水”自我涤清、自我美化的能力。城市是文化环境的承载者,大力倡导的“城市美化运动”就是对各种文化传统、各种价值和意义的审美,培养人类纯正的审美趣味,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为市民提供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但人类社会总会存在“负面审美价值”,如混乱的各种招牌、压抑人的建筑、不文明的行为等。这些事物以令人不舒服的形式出现,对人类洁净心灵构成极大伤害,且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隐蔽的,长久生活在充斥消极审美因子的环境中,人类就会慢慢丧失基本的审美感知、审美判断能力,失去基本的爱美、尚善的能力。试想充斥在生活中的都是凌乱、碎片、暴力、灰暗等消极审美因子,就会导致人类感性体验能力的丧失。“这种感官的异常迟钝,这种心理的‘不感症’,不仅使人失去自己曾经有过的敏感和激情,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的贫乏、单调和枯燥,而且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物之间日益疏远、日益隔膜起来,他人成为一堵墙,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绝望。”[1](P10)因此,一定将审美考虑和城市规划相结合,低层次的审美落实在城市建筑、街道、景观等外在物质层面,应在充分依托自然地理的基础上,营造传统和现代、自然和创造相融合的文明城市。各种招牌、标识统一规整化;城市建筑生态化;景观设计人性化;交通秩序化、畅通化,整个城市呈现一片色彩明丽、规整统一、秩序井然的图景。较高层次的审美落实在文明城市的文化系统中,形成规范的影视、网络、报业等文化产业管理机制,禁绝充斥暴力、色情等刺激人性邪恶面的文化制品,全面推出高扬社会主旋律、充分彰显人性闪光点的优秀文化成果,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就会自觉养成追求美好,崇尚正义、公平的品质,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所以,一个健康、积极、尚美的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三 )水之仁

水不择地而生,它周流大地,惠及万物,具有“仁德”。儒家哲学大师孔子以“水”讲“仁”,当弟子颜渊问“仁”于孔子时,孔子回答:“爱人”,爱亲人,爱朋友,爱陌生人。“仁”实际上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情感的泛化和升华,每个个体真诚爱护身边每一个人,爱护存在的每一个物种,就会形成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社会。可快节奏的生活拖曳着我们的脚步快速奔走在物质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急匆匆追求看得见的物质,包括汽车、房子、饮食等,没有人会停下脚步去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更没有人会真正倾听别人灵魂跳跃的音符。一个文明城市不应该是只有高楼、大路的城市,更不应该是豪华娱乐场所遍布的城市,而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城市。当一个城市中流动的是“爱 ”、“感激 ”、“幸福 ”时 ,这个城市就会弥漫着暖暖的情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四 )水之利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P11)它滋养万物却不争,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自身没有形状。盛在圆形水桶里,它就是圆的;盛在方形水桶里,它就是方的;它绕山而行,就是弯曲的;它飞瀑直下,就是直的。水,好像完全没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它完全依势而行,完全尊重、保全各种存在的自然状态。这就是生态学中的“共生”原则。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创始人理查德·瑞吉斯特主张,建设生态城市的首要原则是“遵循生态学中的一条共生原则:“为他人考虑,包括动物、植物和地球本身,这样他人亦会为你考虑”。“共生”原则是人类最美好的德行,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存在、发展的权利,保障自身生存的同时保证其他生命的发展,因为你对别的生命的尊重和爱会赢得他者对你的爱和感激。人类应在满足自己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每个物种生存的权利,谁也没有权利随意剥夺、践踏任何一种物种,因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经过若干世纪自然形成的,每个物种都在为大系统存在输送必要的能量,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或能量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紊乱,乃至崩溃。所以,我们人类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让自然自由舒展、生长,自然定会给人类一个更加美丽、诗意的居所。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尊重、保全对方的同时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保全,不要总是强势改变对方,更不要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换取声望、地位和财富。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他人考虑,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五 )水之静

水平静无波,世间万物尽收水底,如投一石子或微风吹来,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万物变得模糊、朦胧。水,只有在静的状态下才能包容万物,才能明澈万物。“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3](P135)人心也只有在虚中才能无欲无求,淡然恬静,回到人性本然状态。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少有人去顿悟一滴露珠迎着阳光的那份通透和空灵,因为财富、地位、权势已阻隔了我们的视线,污染了我们的心灵,自然就在我们左右歌舞,可我们看不到;心灵发出干渴裂缝的声音,可我们听不到。在这喧嚣、浮躁的现实中,我们人类在寻找,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只有在虚空中才能接纳万物而不占有万物,这既是“心性”,也是“道性”,因为“道”本身就呈“虚静”状态。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2](P25)万物蓬蓬勃勃,纷纷纭纭,姿态万千,生机盎然,但最终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乃呈虚静的状态。在充满诱惑的时代,更要倡导儒家的“存心养性”,内心不要有太多的贪念和欲望;要经得住钱、权、色的诱惑;要“日省三身”,找回迷失的本心。

(六 )水之乐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即最美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甘于居低,善于在低处安顿自我。我们可以从魏晋士人的生活中获得启示。士大夫在每个时代承担和扮演的角色不同,在中国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更多以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自居,当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社会变革与世人坚守的价值观背离或冲突时,敢于、甘于坚守人生信念的“隐士”,放逐自我于山林田野中,如魏晋时期陶渊明、“竹林七贤”、谢灵运等。士人将山水审美作为安顿身心、体验生命和保全人格的理想居所,所以,敞开全部感官去体验自然和感悟自然,追求简朴、自然、恬淡、悠然的“山林之乐”。这种“无功”、“无名”的简朴生活,所耗费的社会物质与文化资源是最低限度的,也不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更不会人性扭曲,伤生残生,自有一种超拔、高远、博大的独立人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自我放逐和自我拯救间冲突、碰撞。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满怀对世界的惊奇和喜爱,去拥抱每一次日出,去欢悦每一次花开,曾经年少时的娇羞和阵痛那么清晰地刻在人生的轨道上。可曾几何时,我们不再轻易流泪,也不再轻易感动,我们骄傲:长大了,成熟了。可当我们的心变硬了,坚不可摧。我们每个个体都在努力坚守人性,可我们所有的真诚和付出都付之东流,甚至被嗤笑、被践踏时,我们的心在哭泣;当她被分割成无数碎片时,她或凋零在寒风中,或退隐到江湖中。在魏晋时期,世人选择了田园、山野,他们可以不问世事,悠游在天地之间。可我们呢,我们退回到哪里?城市化的进程赶走了踯躅在田间的脚步,产业化消抹了夕阳下的从容,孩童时无拘无束追逐在漫天青草中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消失得那么无声无息,如果不去刻意找寻,我们甚至无法获得一点讯息。我们似惊慌失措的小孩在世界中冲撞,我们试图寻找出路,也许当人类真正融自然、简朴、艺术为一体时,“低物质能量的高层次运转”的生活时代才能真正到来,我们就会“回归于古老的家庭、社会、良好的工作和悠闲的生活秩序;回归于一种悠闲的足以让我们观看日出日落和在水边漫步的日常节奏;回归于值得在其中度过一生的社会”。

[1]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老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3]庄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Abstract:Civilized city crea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spirit environment.Spirit environment directly influence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Creating spirit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of building civilized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Flowing and clearwater revelates the human setting the ideasof cycle,charity,symbiosis,void,simple and arts.The ideas lead humanity constructing civilized city.

Key words:Water;Spirits;Cycle;Symbiosis

(责任编辑:刘 明)

Water is the Key of L ife——the Study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 IU Han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11,China)

G112

A

1008—4444(2010)04—0114—03

2010-05-25

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创建文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研究》(2009—B517)。

刘 晗 (1978—),女,河南遂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人文艺术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文明城市万物人类
文明城市
万物皆可折
文明城市
万物生
文明城市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