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2010-08-15 00:55
关键词:真善美大学语文人文

谢 丽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谢 丽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困扰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宗旨。根据这一教育宗旨,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展人文教育两个方面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模式,即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创新精神;人文素养

“创造真、善、美的活人”[1](P482)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创造宣言》中向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宗旨。这个宗旨至少包括了两个教育要义: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二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人文素质。这两个教育要义对于我们切实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灵魂,进而构建和谐的人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根据这一教育宗旨,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展人文教育两个方面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模式,即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过去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多地强调所培养人才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或对一个预想的和定型的未来社会的适应,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期望值相差较大。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改革环境、创造未来,使环境、社会和人处在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

毋庸讳言,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以应付课程教授为目标,无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从“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抛弃“鸟笼式”的课堂,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去探索发明新理;同时时代的需求也决定我们教育者不能去雕刻一个木偶,而要去培养,去创造一个富有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活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应做到下面三点。

第一,民主是温床,兴趣是前提。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理论中曾指出民主是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条件。由此可见,对学生来说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因为只有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提问、陈述观点,而老师的鼓励往往又是学生激发兴趣和增加自信心的动力。孔子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仅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开启,也需要兴趣来维持。激发兴趣是创新教学的前提,真正做到了课未始兴正浓,课正行兴逾浓,课已毕兴犹浓,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可从心所欲,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播放《二泉映月》配音台湾作家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范读,让学生在美的旋律中,感悟到本文“文笔优美,如诗如画”,品味古典意味的意境与韵律。这样新课未讲,教师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等动力系统,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内驱力。

第二,在点拨启发中培养。所谓点拨启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引发创造力,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抓住问题的不同突破口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力的“胜境”,往往是由课堂的“主导者”引入而“入”的,所以,善于点拨启发的教师,总是能循循善诱,让人创新。在学习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次道德”现象,在无疑处设疑,提出了次道德究竟是道德还是不道德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了“次道德”游离于主流道德之外,又无限接近正统道德的基本原则;它干着违法的事,却又寻求道德保护伞的庇护。这样在无疑之处发生疑问,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了课文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等所做的反省式审视,引起每一个学生的警醒和反思。这种点拨法的运用,可使学生养成一个反复多思的好习惯,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激活想象,让学生进入再创造境界。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的逻辑,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或化抽象为具体,化实物为虚幻,化静止为动态,化无声为有声,塑造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更集中、更理想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展现了作者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景象。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可通过想象和联想,仿佛与词人共饮共思,同悲同喜,进一步领悟到文句意境美,更好地体会旷达与超然的哲思。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之时,那便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西方现代论大学教育影响最大的名著,是英国思想家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念》。他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大学应培养的是“人”——社会的人、大写的人;而不是“才”——专业的才、职业的才。因为,健全的人,在工作中往往不难成“才”,而片面的“才”,在社会中却常常难于成为健全的人,中国也有句古话: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人之成为人,靠的不是他的躯体,而是其思想和灵魂。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问题,才可能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泛经济化的人格模式异军突起,今日社会的不健全,在于人格不健全,在于人堕离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明日的人格状况,明日的国人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今日大学的状况。遗憾的是,今日大学的状况却多是物质层面实,而精神层面虚;专业教学实,而素质教育虚;技能教学实,而人文教育虚。这种情况既是历史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反过来又延续甚至加强着历史中的负面因素和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和情况下,大学语文教育者更应重视语文教育的自身特性,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优势,兼顾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将培养人文素质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来追求。

首先,教学内容的确定体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的一门课程。大学语文教育关怀人性、注重人文,首先应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作为蓝本的大学语文教科书,必须注重知识的准确性、文学内容的导向性,注重审美、人文、知识的统一。教材可以包括文学、美学、史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各门学科的文化,解放思想、面向世界、面向人类,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气度,一种民族的自信与文化的宽容。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具有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享受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体会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舒张。

教材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和鉴赏水平,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如:《四书集注 》(朱熹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国史学名著》(钱穆)、《乡土中国》、《费孝通文化随笔 》(费孝通 )、《美学史 》(鲍桑葵 )、《人 ,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组》(亨廷顿)等。这些作品认识意义、审美价值和道德影响三者紧密联成一体,成为真善美的艺术结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指导学生鉴赏这些品级较高的文学作品,接受其中的思想和艺术陶冶。

其次,发幽探微,深层开掘审美、人文内容。语文的审美不仅存在于作品内容中,也同样存在于教态教法中。“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让我们歌颂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创造。”[2](P599)教师应深入地钻研材料,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审美内容、人文内涵。通过美育,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能扬善去恶、趋美避丑。《菉竹山房》(吴组缃)小说由物及人,记事抒情,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和老师的讲解去领悟品味,文章美在哪里。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尽量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这篇小说呈现出的诗意美是多方面的,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教育者应该用人文精神之石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教会人所应该具有的对自由、梦想、尊严和对未来及幸福的追求。

再次,创设审美情境,激活审美情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假恶丑?应该爱什么?应该恨什么?思想政治课可以通过理论阐述、事实分析、逻辑推理来灌输,大学语文课则宜用形象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但他们又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往往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开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应对每一堂课,每一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产生美的心理律动,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或在课前设计一段富于激情的导语,或进行声情并重的吟咏诵读,或在讲解中适时穿插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在这个过程中,动情是基础,动情了,才能入理;喻理后,而情更深,对真善美的把握就更深刻。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就是沿着动情、喻理、深识的轨迹步步深入的。

更高层次的教育目的——博雅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引导大学生关注人类本身,树立高尚的情操,养成高雅的礼仪举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抓住真善美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性更加全面的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的人生。这样,创造出的不仅是一个活人,更是一个“真善美的活人”。

当然仅靠课堂的教学,来创建一种创新、人文的语文教学模式,这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通过第一课堂的课程教育、第二课堂的精神熏陶,把创新、人文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构建全景式创新、人文教育平台,在科学教育和人文、审美教育中求真、求善、求美,使学生的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1]陶行知全集 (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College Chineseteaching,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red mode has been a hindering factor to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Based on the tenet,firstly advocated by Tao Xingzhi,a renowned educationalist in modern China,that the ideal teaching acme should aim to an integration of truth-seeking,moral-establishing and artistry in teaching,this essay attempts to probe a new student-centred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model characteristic of innovative and humanistic spirits.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Innovative spirit;Humanity qualities

(责任编辑:宋孝忠)

An Integration of Truth-seeking,M oral-establishing and Artistry in Teaching——Probing a New Student-centredCollege ChineseTeachingM ode

XIE Li
(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G642

A

1008—4444(2010)04—0166—03

2010-05-30

谢 丽 (1974—),女,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真善美大学语文人文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