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促进我省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0-08-15 00:47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周立明
湖北农机化 2010年6期
关键词:农机化机械化农机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周立明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二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有利于振兴农机工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分析

从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以来,我省农机化事业进入了依法促进、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是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三是农机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四是农机服务效益显著增加。截至2009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57万 kW,拖拉机达到102.7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4.2万台,插秧机达到1.3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198.9万(部),分别比2004年增长0.73倍、1.64倍、2.96倍、108倍和1.98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比2004年增长11个百分点;全省80%的乡镇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工作,机插面积达到29.37万hm2,位于全国前列;油菜生产耕播收机械化继续在全国领先;各类设施农业设备400多万个,面积2.35亿m2,秸秆还田机械14000余部,秸秆还田面积近40万hm2,农用飞机9架,作业面积达22.67万hm2;油菜联合收获、水稻旋耕埋草、沼液沼渣抽排、小麦、油菜精量播种等机具逐步实现批量生产,茶叶、烟叶、柑橘等大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取得关键突破,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高效植保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推广取得新进展;至2009年底,全省农机户达到175.8万户,从业人员237.2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5个,社员人数1万多人,服务农户达32万多户,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达209.4亿元,比2004年增长1.36倍。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需求持续旺盛,发展机制持续创新、农机工业持续增速、政策环境持续走好。购机补贴资金连续3年超过100亿元及“三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阳光培训工程),特别是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010〕22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这是一个将长期指导农机化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可以说,我国农机化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2 2010年重点工作及“十二五”我省农机化发展的目标任务

关于2010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认真实施好购机补贴政策,要坚决按规范程序操作,保证资金和干部不出问题;二是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规范运作,培植典型;三是组织好重要农时的机械化生产,抓好组织、协调、服务;四是做好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特别是机械化育插秧、油菜直播、小麦精播、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等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五是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目前到年底仅剩2个月时间,请各地要按年初省办印发的《2010年工作要点》精神,将2010年计划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及今后10年,我国农机化正处在发展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和2020年的农机化发展目标,分别是: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得到完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我省农机化综合水平指标应比全国指标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机化发展重点是“创新两种机制、完善三大体系、建设八大重点项目”。创新两种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和农机质量与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三大体系——农机技术推广公益性服务体系、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的经营性服务体系、农机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施八大重点建设项目——农机装备建设(购机补贴)项目、“以机代牛”防治血吸虫建设项目、湖北新增16.5亿 kg粮食生产能力农机化建设项目、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农机维修网点建设项目、区域性自动化育秧工厂建设项目。

3 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改善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增长型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看到我省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省农机化发展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重大挑战,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一是农机化水平总体不高。我省农机总动力在全国居第9位,拖拉机保有量在全国居第8位,但农机装备总量仍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处于报废更新状态,装备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老旧机械多、高性能机械少的“三多三少”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且在一些关键生产环节如水稻育插秧等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作物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近700家,社员人数仅1万多人,服务农户仅30多万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少、规模小、辐射面小,带动力不强,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宽,管理不够规范,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还不高,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三是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虽然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安排的购机补贴资金在不断增加,但农机部门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手段较差,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在农机管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质量监督等体系建设上,缺编制、缺经费、缺手段,部分地方出现推广难、培训难、维修难、更新难等现象,安全生产也存在严重隐患。在机耕道、机具场库棚、维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还较普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和季节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农业农村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是农机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机化事业纳入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技术支撑来抓,重视支持农机化发展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当前及今后几年,是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内农机界专家学者总结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是: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支持为保障,在适应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解决好农机“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走以“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充分调动农民购买和经营农机的积极性,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买得起”是政策扶持问题,“用得好”是农机使用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有效益”是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提高机械利用率和使用者的经济效益。

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1)在促进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优化装备结构,提高性能和质量。重点调整促进大中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农机的更新报废,促进作业机械和配套机具的发展,提高配套比,改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

(2)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实现各领域各环节协调推进。要继续主攻机插机播等薄弱环节,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和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推进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

(3)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要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土地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耕种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要加大政策扶持,落实有关政策;二要引导创新发展,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创建品牌;三要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四要强化服务指导,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

(4)进一步完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基层农机事业单位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日趋薄弱,特别是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提供农机化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加快推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安全监理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争取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装备建设,建立农机技术推广和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农机质量水平,作业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和服务水平,推进我省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 做好服务,加快发展我省农机工业

自从2004年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省农机工业从困境中逐步发展,从数量、质量、品种、效益、规模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发达省份如江苏、浙江、山东相比,与我省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以及农民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我省农机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农机工业缺乏有效的宏观引导。国家对农机工业宏观调控的引导能力低、力度弱,产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企业在低水平下过度地无序竞争,低端产品生产能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小型微耕机、耕整机类的产品。

(2)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农机产品质量不稳定。

(3)产品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几十年来都以发展田间作业机械为主,产品以小型中低端为主,企业开发水平低,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农机产品与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的矛盾突出。

(4)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型大中型企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效应,经营规模过小。

(5)企业效益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6)企业向农机使用者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不足。

国务院22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农机工业行业改革。建立农机行业准入制度,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科技型发展道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着力解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小型农机质量差的局面。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复式作业、经济型农机,产品要体现先进、适用、经济、安全、可靠、环保的特点。重点突破水稻育插秧、油菜种植和收获、节水灌溉、高效植保、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的瓶颈。

(3)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4)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第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增加先进加工装备等);第二,建立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采标、达标与制标相结合);第三,提高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水平;第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第五,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外购、外协件检测、产品质量检测与试验;第六,加强生产技术工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管理部门有两大服务对象,一是农民(包括机手);二是企业。我们要在积极、热情、主动地为农民做好服务的同时为企业做好服务:落实法律法规政策,争取各级投入,配合做好新产品试验和鉴定,协助企业做好培训、产品示范推广,帮企业排忧解难等。

猜你喜欢
农机化机械化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不一样的农机展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