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课堂的构建

2010-08-15 00:48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语文

祁 洁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语文味”课堂的构建

祁 洁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针对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的现象,分析了产生此现象的几个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旨在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人文美。

语文味; 语文教学; 教师; 教育

一 引言

“语文味”理念是来自于中国古典美学中“滋味”一说,根据中国古典审美理论,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有“诗味”,那么由此把它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就美其名曰“语文味”。这一理论最早是由广东深圳市教研局教研室程少堂老师提出来的。从1999年底到2001年上半年,是语文味理论的酝酿和萌芽时期,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到2003年下半年,他把语文味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二 语文教学无“语文味”原因

首先大家普遍认为语文老师是杂家,语文课文涉及内容五花八门,有科技文、说明文、散文、记叙文、杂文、诗歌,课文中有些词语本身就包含着一些专业术语,作为语文老师处于两难境地,不讲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讲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学生似乎对于老师讲的这些课外东西更感兴趣,于是语文老师为了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有趣,课外还做了大量搜集工作,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于是语文课被异化了,学生是爱听了,但是语文教学目标却没有完成。

其次中考、高考的压力,使语文老师无法发挥,而且学校每月还有月考,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复习中,很多老师把课文学习草草结束,更有甚者,让学生回去自学,所以一学期下来,常常发现最新的课本是语文课本,文本不细读,谈何“语文味”教学。从大处讲,语文教学是要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伟大风采,感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的奥秘,感受真善美的真谛;从小处讲,作为教师要教学生文本细读,进行多元化解读,走近文本,回归文本,而现如今,这一切都无法按时按量完成,语文课要讲的是如何应试,如何解题,命题趋势如何,一切唯考纲是瞻,如此一来,语文教学失去了灵魂、生命。

最后语文教师本身的素质较低,语文教师不具备高标准的语文修养,就相当于一个人缺了一只脚,一位表情呆板、语言干瘪、知识面狭窄的语文教师是无法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课的。因为语文教师是知识与情感的传递者,学生首当其冲得受到教师的熏陶。

三 “语文味”教学的回归

(一) 教师本身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改从起步到现在已有十年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形式大于内容,语文课改革并不按原有轨道在运行,而是越改越变味,为了增强能力,语文老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东西,使语文课失去了本身的韵味,不教字词了,不讲字义了,让语文课成了表演课、教育课,不讲枯燥的课文,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学生当然很乐意,但是这样下去,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呢?针对这种现状,首先语文老师要建立自信力,不能被他信力左右。“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格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这种自信力,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那么国学大师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信教参,要明白教参只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要对每一节课都滴下自己的一滴心血;不能信教学时尚,现在大量使用多媒体,但是不该用的时候也不该多此一举。虽然新课改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是整个课堂的控制者、引导者还是教师,具备以上自信力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语文素养,只有“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为上好具有“语文味”的课打好基础,作为教师,第一步自己要吃透教材,每一篇文章都要认真品味,默默体会。一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教师教出来的东西更应丰富一些、深刻一些,因为不同水平的人教出来的语文课,“语文味”也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而教师的教学机智则体现在精妙的语言,得体的说话方式。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那么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不同于人们平常的谈话,这是一种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在交流中也是帮助学生鉴赏文章、积累语言的过程。这些都是教师“语文味”的具体体现。

(二) 教学过程要渗透“语文味”

1 以读增“味”

教育名家邓彤提到的“素读法”就说明了读的重要性,首先是朗读,通过这个环节正音,把握重要词语的准确含义,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进行揣摩和体悟;其次是范读,即找同学单独起来读或教师示范朗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有步骤、有感情地读;最后全班共同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 以情入“味”

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借用荷尔德林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名言,提出“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科,语文老师也应是一位感情充沛并会“煽情”的人,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巧妙创设语文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愿意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些课文只靠字面描写是无法体会其深层意蕴的,教师除了要适时激发学生想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实景展现出来,如教《雷雨》这样的作品,借助视频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也很重要,“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在一堂“语文味”的课堂里,教师切忌不要把生活语言混同教学语言,因为生活语言太随意,缺乏美感,这势必会影响“语文味”的课堂,教师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且如果教师优美的语言始终和文章本身的情感相匹配,那么课堂就会始终弥漫着“语文味”。

3 以写促“味”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果分裂开来教学,势必会培养出只会讲不能写、只能写不会讲的单一型人才,这和当今社会所提出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不符的。前面所说的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也是分步骤、有目的地读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读书时就十分喜欢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这样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可见,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注意圈点批注,现在也有很多老师使用这种方法教学,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应试也确实有好处,有利于提高做阅读理解的速度,因为圈点批注是一个筛选信息的过程,它能够帮助人们抓住文章重要信息,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主旨,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提高概括理解与逻辑能力。这个过程同样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要求同学圈点批注前可以给一个纲领,让学生循着这个纲领来圈点批注,通过这种单项训练后,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力图改变语文课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不良现象,让学生勤练笔,不一定每一篇都要长篇大论,可以有随笔、命题作文等等,短篇一定要在课堂当堂反馈,同学之间可以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互评,教师大面积让同学站起来范文朗读,把班级整个写作环境调动起来。这样,教师、同学都动起来,让作文教学落到实处,平常读写结合,勤学勤练,必定为同学日后的表达与写作铺平道路,扫清障碍。

目前,学术界已经出现了“语文味派”,“美国的方帆博士曾在评论中提出‘语文味’派说法;2006年8月26日,著名美学家、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在深圳看了刚刚出版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之后,接下来在给程少堂的公开课《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作点评时指出: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语文味或文化语文教学流派在深圳初露端倪。”语文味教学风格借助大量课堂实录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很多教师也从中受到启发,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所以要想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课,实际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它绝不是标新立异,仅仅是教育名家赋予它的一个新鲜的说法,目的就是对语文教育本色的呼唤,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素养、发展、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让自然、社会、生命的美好与可爱能安放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1] 程少堂.“语文味”的成长史[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8,(10).

[2] 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 2010,(1):4-6.

[3] 厉黎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永远的追求[J].文学教育,2009,(2):46-47.

G633.3

A

1671-4733(2010)04-0093-02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4.030

2010-11-02

祁洁(1984-),女,安徽淮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育(语文),电话:15212221148。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课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