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网络问政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2010-08-15 00:45宋朝丽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问政网民河南省

宋朝丽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5)

河南省网络问政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宋朝丽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5)

网络问政近年来发展迅速,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网民的参政热情高涨,并呈现出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河南省的网络问政情况,以郑州市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河南省网络问政的发展前景,河南省网络问政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如何构建成熟有序的网络问政体系。

网络问政;网民;制度化;常态化

“网络问政”之所以能引起全国上下的重视,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传统媒介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一方面,政府部门可通过网络听取民意、汇集民智、了解民情;另一方面,网民可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网络问政常态化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从制度方面保证网络问政,如何让网络问政在政治生活及民主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河南省网络问政现状调查

对河南省的问政情况我们在网上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针对范围是郑州市网民,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87份,根据调查情况,对河南省的网络问政现状进行了如下分析:

1.1 网络问政已经被各地政府部门所认同。在人民网创建的“地方政府留言板”一栏,至今全国共有9万多条网友留言,涉及到64位省委书记、省长。其中给河南省委书记的留言最多,截至到2009年5月26日,共计10438条。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的留言也多有1703条。河南省委督查室获“2009年度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河南各地纷纷掀起了办理网民留言工作的高潮。截至7月14日,全省第一批交办的4088条留言中,已经办结2153件,办结率52.7%。在网上公开回复638条。其中洛阳、南阳、商丘、三门峡、开封等地办结率都在80%以上[2]。

2009年11月,河南省高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后,洛阳市政府、三门峡市委分别设立网络发言人,2010年7月,郑州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些都标志着河南省网络问政时代的到来。

1.2 政府部门网络平台构建情况。目前,河南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都非常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到各地级市、县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

各部门基本上能把当日的新闻及时更新到网站上去,不足之处在于,统计数据更新落后。如本调查组是2010年7月访问郑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其经济统计数据仅更新到09年9月,而且从09年3月到9月的数据都是在09年9月一次更新的,显然是突击完成的。有些内容虽然设置了相关板块,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各县级政府网站,这种情况更多。

1.3 网民参政问政情况。大多数网民看好网络问政。在调查中,“你是否看好网络问政”一项中,94%的网民选择看好。在“您相信官员通过网络回复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一项的调查中,75%的网民相信问题会得到解决。同时,64.4%的网民认为网络民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会成为执政党的新的执政方式之一。64.4%的网民认为网络能够对党员干部起到监督作用。但是网民对网络问政所反映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网民选择“不知道”的占51%,选择“不相信”的占 21%。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领导上网热现象背后的动力可能是树立亲民形象,容易演变成形式化的东西。

2.河南省网络问政的发展趋势

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是网络问政的未来方向。有专家预测,网络问政可能会促使未来的公民社会朝着与党和政府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向发展,而且会大大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对河南省网络问政的发展趋势,我们做出了如下分析:

2.1 从虚拟走向现实。2009年两会期间,洛阳市三位资深网民出任代表委员,这在全国开了先河。这一事件也表明,网络的普及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结构,借由网络的即时互动性与草根性所带来的转变,使得问政从精英化到了草根化,网络民意从隐性走向显性。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现今在任何类型的新闻中,都可能出现“网友”如何如何的说法。这证明网友已经成了意见的表达主体,并且越来越受到媒体以及现实社会的重视。

2.2 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网络问政正在以一种高调合法的方式参与到地方政治中来,如安徽省将网络问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民主手段正式走入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保证。

就河南省而言,2009年8月,河南省明确对人民网等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的回复办理制度。三门峡市制定下发了《办理网民给省市领导留言工作程序》,并于2010年1月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些都是网络问政走向体制内的表现。

2.3 网民从“愤青”走向理性。从《地方政府留言板》上,我们可以看出网民的成长。过去在网络上,很多人的留言仅仅是对个人情绪的宣泄,对社会各种现象的不满、谩骂,“愤青”居多,但真正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并不多。但《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当年的网络舆情得到了新的发展。首先是网民的社会关怀进一步提高;二是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三是网民的质疑权得到了尊重,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接受并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

政府对网络舆情态度的转变,立即得到了网民的响应。他们不再以谩骂为基点,而是开始积极介入社会生活。截至2009年6月底,1.81亿网民开设了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其中1.13亿人平均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次。同时,积极献言献策,为当地政府就各项具体问题,提出很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3]。

3.河南省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河南省网络问政已经初具规模,网民的网络问政意识已经萌醒,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3.1 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1 网络监督给政府部门带来一定的压力。由于传统的监督机制处于半封闭状态,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的运作过程不够了解,因此也无法进行监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政务更为公开、透明,消除了政治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消除了程序上、技术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有了网络这个信息快速通道,监督和举报信息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反馈、互动,并催化整个官员监督体系的快速反应。这些使得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很多工作不得不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自然也就会给政府部门带来一定的压力。公职人员和公共机构的言行举止,往往会被放到聚光灯下[4]。因此,对于公职人员,尤其是一些见不得人的猫腻的公职人员,当然不希望网络对自身加以关注,于是本能地排斥网络问政。

3.1.2 部分领导人的网络问政能力有待提高。互联网给广大领导干部提供了了解民意、听取民声、汇聚民智、科学决策的新渠道,但是也给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能不能以理性宽容、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网络舆论、积极主动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互动,成为考验一名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就河南省而言,省级领导及很多地级市的领导都非常重视网络问政,但还有一部分领导,尤其是基层的领导,不重视网络民意,甚至压根就不上网。有的领导对网络民意的内涵理解不足,对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认识不够,没有树立“网络问政也是政治”的观念;有的仍停留在“网络问政”是分外之事的错误认识上。甚至还有一些官员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认为是网络煽动了百姓情绪,一旦网上出现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就删帖甚至动用公权力对发帖者进行报复。三门峡市发生的“跨省追捕”事件就是个例子。

3.1.3 把网络问政形式化、表面化。《大河报》2010年1月4日反映一个问题:信阳市部分政府网站“居然还是前年的内容”。除网友列举的信阳三个政府部门网站问题依然存在外,财政局、公安局网站压根就打不开,科技局、交通局的网站一年不到20条信息。

根据2008年度中央有关部门对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全国的政府门户网站中,约有1/3难以打开,1/3应用价值较低,还有相当数量的网站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不健全、发布信息无时效等弊端。

3.2 网民方面存在的问题。网络民主不是全民民主。网民只是全体公民的一部分,而且在全体公民中分布的并不均衡。根据我们的网友结构构成情况分析,网民中年轻人比中老年人要多,城市人比农村人多,所以,在网络中,中老年人以及农村人就成了弱势群体,他们的声音容易被淹没。另外,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由于条件限制也很少上网,也同样是网络时代的弱势群体。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根据我们的调查,河南省的大部分网民学历程度为中学水平,其中初中水平更多。而在职业构成方面,学生的比例最大。这些情况表明,我们的网民相当一部分人思想还不够成熟,如果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不满,他们可能不会非常理性地去反映问题,不能提出理性的、建设性的意见,而更多的是抱怨和谩骂。甚至还会有别有用心者在网上恶意诽谤、煽动不满情绪,散布流言等等。这是个体在获得新的话语表达途径之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4.构建成熟有序的网络问政体系

网络问政要想以制度化的形式进入我国的民主化进程,需要一个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需要从各方面构建一个成熟有序的网络问政体系。本课题组通过一系列分析取证,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4.1 简化网络问政平台,整合网络资源。河南省目前的网络问政平台有很多,从省到各地各部门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每个网站又分好多栏,同时还有大河网、人民网等网站的留言板可以留言,天涯网、新浪网等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可以发帖,渠道很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遇到具体的问题,网民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该通过哪个渠道反映问题,或者自己反映的问题能不能被相关领导部门发现。

建议河南省设立一个综合的网络平台,政府发布信息,公开政务、调查民意、征求意见、网民反映问题、提供建议、咨询查问,全部都集中在这么一个平台上,给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节省了政府部门的精力财力,一举两得。

4.2 完善信息交流、处理、反馈制度,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网络问政”提醒我们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政治制度,同时用制度来维护和完善网络问政,正如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出:“制度性的错误就要用制度性的措施来终止。”

4.2.1 完善信息交流制度。逐步建立信息交流的长效机制,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迅速反应能力,同时还要做到发言精确权威,用事实说话,减少网民猜疑空间,这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来支撑,更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操作规程和信息库作为保障。要求政府必须改变对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的认知和态度,主动回应民众对其自身利益和社会问题的关切。

4.2.2 完善信息收集、处理制度。根据调查显示,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目前我省已经制定了网络信息回复受理制度,这样有助于激发网民参政的热情。但是,当前网民参政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不强。在很多情况下,网民对一些政治现象或事件是有感而发,并不以完全影响政府决策或政策为目的。这就给决策者分析研究和采纳意见造成模糊性,增加了难度。再者,网上信息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很难保证。因此,我们认为,成立专门的网络信息受理审核部门,有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的审核、归类、处理、回复,很有必要。

4.2.3 建立网络问责考核及奖惩制度。要加快建立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健全网络问政的考核及奖惩制度。只有网络问政制度化,用制度考量和约束政府行为,才能使网络问政落到实处。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惠州市建立起监督检查制度,将网络问政工作纳入“行风评议”和“万众评公务”考评范围以及各县(区)党政一把手、市直职能部门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中。实施“红黄绿”灯警告制度,对网友提出的一般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做到5个工作日内回复。部门按时回复的,问政平台将自动亮“绿”灯,超过5个工作日尚未回复的亮“黄”灯,超过15个工作日仍未回复的亮“红”灯。这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5]。

4.3 健全网络法制体系,规范网民行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网络上鱼龙混杂。而现行的法律体系对网络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网络问政规范体系,贯彻和宣传平等守法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理念,引导网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政议政,要加快网络立法,建立完善问政网络参与的制度体系,具体解决好“什么问题可以问,如何来问,问了以后如何回应,回应不到位,如何实施网络问责”等一系列问题。一个优质、高效的“网络问政”平台,科学、严密的制度保证是第一位的。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问政虽然引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关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网络只是问政的一个平台,它只是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更为便捷的参政议政的渠道,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网络问政而忽视了组织和制度的建设。网络最终还是要归于现实,依靠制度路径推动民主实践,推进政治文明进程,才是网络问政真正的目的。

[1]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2010-07-29).http:// leaders.people.com.cn.

[2]郭高中,杨建国.河南掀起网络问政革命[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9(9).

[3]陈波.“地方政府留言板”见证网络问政从愤青走向理智.重庆日报[N].2010-3-8.

[4]彭丽琼.网络问政与网络监督反复刍议.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党报[J].2009(7).

[5]汪冬莲.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人民网(2010-06-28).http://leaders.people.com.cn.

宋朝丽(1982-),女,河南禹州人,行政管理学硕士,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民主化进程。

2010-07-23

猜你喜欢
问政网民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