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2010-08-15 00:53张引芳
食药用菌 2010年4期
关键词:金针菇工厂化菌种

张引芳

(上海浦东天厨菇业有限公司,上海 201203)

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张引芳

(上海浦东天厨菇业有限公司,上海 201203)

指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4个特点和优势,从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进程,工厂化生产的品种、规模、技术水平,分析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现状。提出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及相关建议,包括项目系统风险的防范,科研系统的技术支撑,社会化分工与产品标准的建立,配套设备的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等。

工厂化;食用菌;发展趋势;特点;对策

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尤其是近10年的探索,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了由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式,向农业生产过程模式化,栽培经验数据化,农艺要求指标化的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方式转变。

1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就是采用工业化设备和技术,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引入众多工业领域的成熟的适用技术及高新实用技术,帮助其完成从田间到车间、从农艺到工艺的转变。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技术等大批技术的集成应用,给食用菌生产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传统生产比较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实现了食用菌的机械化操作,流程化、标准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2)使用工厂化生产专用的新品种进行标准化生产,因而产品规格、形状均匀,品质一致。

(3)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食用菌生长的生态条件,实现周年均衡生产,突破了传统的食用菌依靠自然条件一年一茬生产制。

(4)产品采后的加工、保鲜,使产品货架期延长3~4倍,保证了市场供应产品的质量。

2 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现状

2.1 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进程

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功地建立了木腐菌瓶栽工厂化生产模式。80年代末,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继引进了日本食用菌生产模式进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由最早的日产几百千克发展到40多吨。如日本雪国舞茸,建有日产40吨的舞茸、杏鲍菇工厂,韩国GREENPEACE公司的金针菇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日产也达40吨。工厂化生产种类由金针菇、滑菇发展到了真姬菇、杏鲍菇、姬菇、灰树花、柳松菇、滑菇等多品种生产。

草腐菌的工厂化生产以双孢蘑菇历史最长,技术最为成熟。1947年,荷兰的Bels等首先开展在可控条件下的双孢蘑菇种植,使双孢蘑菇的栽培发展到了工业化生产阶段。之后,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实现了双孢蘑菇的机械化、工业化生产。发展至今,欧美的双孢蘑菇从菌种制作、培养料发酵、覆土材料制备等均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工厂化生产高产、高效,每平方米蘑菇产量达30~35千克,一年可种植6茬。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从意大利、荷兰等国先后引进了9条大型双孢蘑菇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但由于技术、市场和管理等原因,都未能成功运行,设备闲置,生产一度陷入迷茫。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再次出现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投资热。1999年,上海浦东天厨菇业有限公司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成功建成日产2吨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并扩大规模至日产8吨鲜菇。2000年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日产2吨真姬菇的工厂化生产线,近年来生产规模扩大到了日产10吨左右。

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台湾菇业进军大陆食用菌产业,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建立起20多家日产5~25吨规模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企业。目前,日本、韩国、美国的投资者和企业,以及国内的投资者和企业,均看好我国的食用菌市场,纷纷在我国大中城市周边选址建厂或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据估计,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已由2000年的4~5家发展到2009年的50多家,年产量由2000年的3 000多吨发展到2009年的10万多吨。

2.2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品种、规模及技术水平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通过应用生物工程技术选育优良新品种;采用人工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机械化、流程化工艺及先进的保鲜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了食用菌标准化、周年化生产,产品在产量、质量、营养价值及商品价值、均衡供应市场上均显示出竞争优势。同时,高新技术带来高产、高效,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每亩 (1亩≈667平方米)产量达10万千克,是传统生产方式的30倍,作业人员的实物劳动年生产量人均达到2万千克,是普通农户手工种植的17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显示出了生产规模、技术、产品产量与质量、市场、效益等综合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但从上海乃至全国现有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状况来看,还较普遍存在生产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率时高时低,污染率与产量、质量表现为负相关性,即污染率越高,产量越低,品质也越差;产量高低不均,同样的原料和品种,在同一栽培场所,在同一控制系统下,不同批次生物学效率波动很大;质量不稳定,甚至连续2个生产批次间的产品质量显示出极显著差异。

3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思路及建议

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在持续释放。作为高产、高效、循环农业典范的食用菌产业在迅猛发展。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年产量10万多吨,仅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1%,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尚处在发展初期,工厂化生产工艺技术不尽完善,品种单一,设备缺乏配套,而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则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09年1~7月,我国自韩国进口新鲜金针菇3 623吨,金额近2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 410%和1 315%。凭借在技术、设备以及规模化经营上带来的成本优势,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韩国金针菇一进入我国便以较低的价格迅速占领了我国北方市场,加上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压力,快速发展的国内食用菌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需要一定的风险防范;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产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设备、科技信息、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和社会化配套。

3.1 项目系统风险的防范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投入较大,目前国内从事房地产、煤炭业、电力、汽配的投资商转投食用菌产业,虽然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但他们往往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项目,缺乏对项目认真仔细的研究、筹划,如厂房设计施工图纸未出就开始建造,造成布局不符合食用菌工艺流程,导致后期生产的高污染,或培养室、生育室面积与产品生长周期要求不匹配,影响生产能力;或者在品种、生产规模未定前就签订了设备订购合同,由于生产不同食用菌品种所需的器具、设备不同,导致设备未使用就得更新、改造。食用菌工厂边生产运营边改造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生物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包装加工技术等,一环扣一环,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到产品成品率、产出量、产品品质、成本与效益。目前一些企业的产量和品质波动很大,多是因为菌种、设备、原料、工艺技术等环节出现了问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艺技术都是标准化操作,执行到位显得十分重要。一项操作的失误,就会导致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食用菌工厂化项目的筹划及技术管理风险防范。

3.2 科研体系的技术支撑

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艺与日本、韩国相比,还普遍存在生产不稳定的状况,同等规模、设备条件下的工厂化金针菇生产,产量低10%~20%。除了管理、设备、原料因素外,品种与工艺技术研发落后是主要原因。

日本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种类有10余种,每个种类的品种呈系列化,如金针菇、真姬菇、灰树花、滑菇、杏鲍菇等。中国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品种繁多,但目前仅用于传统生产方式。我国工厂使用的菌种大多为引进或自行分离,由于工厂化生产需要频繁地继代培养,菌种容易退化。在日本,菌种中心如千曲化成公司专门为生产厂家提供金针菇等生产用菌种,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菌种提纯复壮、品种栽培比较试验,保证种性不变。或者象HOKUDOD等公司成立研发所,专门负责菌种质量控制及工艺技术开发。

我国食用菌科研单位不少,国家对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培育的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建议以开发产量高、品质好、种性稳定、生产周期短的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专用新品种作为重点之一,为促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奠定基础。

优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艺配方和栽培容器的体积、形状,加强食用菌生长环境控制参数的研究,是提高工厂化生产产品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如韩国和日本,不断扩大栽培瓶的体积及口径,从容积850毫升、口径58毫米逐步发展到1 400毫升、80毫米,金针菇的单瓶产量由180克提高到400克。液体菌种在食用菌工厂化、周年化、规模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产、质量具有显著效果。日本、韩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已普遍采用液体菌种。我国液体菌种研究虽有较长的历史,但缺乏规模化生产的成功经验与技术,亟需加强液体菌种在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中应用的研发。

3.3 社会化分工及产品标准建立

食用菌工业化生产需要标准化的菌种、原料。原料、菌种标准化生产是食用菌工厂化产品产、质量稳定的保障。目前我国的原辅材料供应商大多是个体户,没有规范的企业管理,谈不上产品质量标准,供应的生产用原辅材料如玉米芯、棉籽壳、麸皮等颗粒大小不均,霉变,含水量不一,包装重量不一致等问题时有存在,导致虽操作标准化但结果不标准。同样,目前我国工厂使用的菌种大多引进或自行分离,由于频繁地继代培养,容易退化,难以保证种性的稳定性,这也是造成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日本、韩国、欧美食用菌产业社会化分工很细,如美国Sylvan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10多家蘑菇菌种生产连锁公司,专业生产双孢蘑菇颗粒菌种;日本的千曲化成公司专门为生产厂家提供金针菇等生产用菌种;英国BVB Euroveen公司专业从事蘑菇覆土材料的营养土配制、生产与销售;荷兰Heveco培养料公司建有大型发酵隧道,专业生产优质的培养料供应给农户或播种好后供应给农户种植。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也必须走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配套道路,需要发展原辅材料专业公司以及标准化的菌种生产中心;并通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 配套设备的开发

食用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催生了配套设备的生产,而设备技术的研发又会推动特种菇类产业的发展。如韩国和日本不断研发食用菌高效生产设备,装瓶机工作效率每小时从4 000瓶提高到12 000瓶,接种机也从4头、8头发展到目前的16头同时接种,工厂化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我国的食用菌专业设备生产商停留在模仿国外阶段,生产的设备性能与稳定性较差,因此,我国大陆食用菌工厂大多使用日本、韩国和我台湾省的设备。2009年,日韩设备商已在我国投资建厂,专业生产食用菌机械设备,这虽对食用菌生产企业是有利的,但使我国食用菌设备制造企业面临新的挑战。或许我国的设备商可以走 “模仿—创新—超越”这样的捷径,像最早日本对美国汽车的模仿和创新那样;而韩国的三星则学于日本却又超越日本。

3.5 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众多的农业院校没有设置食用菌专业,从事食用菌工作的技术人员分别毕业自园艺、植保、微生物、食品、农学等专业,这些人员从事食用菌研究和技术工作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其次,我国食用菌以传统方式生产为主,目前从事食用菌生产管理的技术人员大多具备粗放式的生产经验,而缺乏现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经验,所以蓬勃发展的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最缺乏的是既有食用菌理论知识又有工厂化生产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现象是新企业急需人才,于是采取各种方式挖人才,导致企业间人员频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的稳定性。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作为高新技术,其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与人才,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对技术培训支持,推动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漳州市人民政府等于2009年12月6~8日在福建漳州共同主办的 “第三届中国蘑菇节暨中国食用菌和罐头食品及原辅材料、机械设备博览会”大会组委会提供,并授权发表。

猜你喜欢
金针菇工厂化菌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金针菇转潮期管理七要点
野生与人工栽培的金针菇营养成分比较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
不熟的金针菇会造成中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