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日”母字古音值构拟

2010-09-01 07:12杜凤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声母方言语音

杜凤梅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山东方言“日”母字古音值构拟

杜凤梅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把传统音韵学和西方历史语言学构拟方法相结合,配合儿化、跨方言比较等证据,构拟出山东方言日母字古音值,是对汉语方言构拟的一个新尝试。

日母字;构拟;古音值;演变规则

1 构拟的方法

构拟方言的历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古到今,一种是从今到古,本文把传统音韵学方法和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相结合,对山东方言日母字古音值进行构拟。

1.1 定义

据徐通锵(1996)、Lyle Compbell(2004)、Anthony Fox(1995)中的理论总结如下:

历史比较法是比较方言或者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历史比较法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两种或者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比较,找出相互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拟测或者重建它们的共同源头。

内部拟测法是根据语言学家德·索绪尔的语言系统同质说的理论,在印欧语系的研究基础上诞生的。在一个语言系统内部,从语言结构的系统性着眼,利用异常的分布、空格、不规则的形态交替等去探索语音的发展及其所从属的始原结构。

1.2 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的操作步骤及原则

同上据徐通锵(1996)、Lyle Compbell(2004)、Anthony Fox(1995)中的理论介绍总结如下:

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个步骤:收集同源词;建立语音对应;重构proto-phoneme;检验原始形式的真实性。内部拟测法步骤类同,只是构拟出来的形式为pre-phoneme,称呼不同。

收集同源词要剔除偶然对应的词和借词,另外还得精选比较的材料,一般的词汇不可靠,因此感叹词、拟声词也应该剔除。基本词汇中的核心词比较适合作为进行比较的对象。

建立语音对应是确定同源成分的关键。主要原则是:语音对应必须是成系统的,要排除来自借词的相似语音的干扰。另外语义相近或者相同都可以为建立语音对应提供依据。建立语音对应是重构原始形式的关键,必须找出尽可能多的对应以保证重构形式的真实性。

重构原始形式也就是在一组组对应中找出最原始的那个,有以下几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第一:方向性。从音理上讲,A>B更符合音理,是在多种语言里更可能发生的,相反的方向,B>A则很少发生。第二:从众原则。在众多的语音对应组中选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它更可能是原始形式。但有时候这个原则在构拟中并不起作用,一种情况是在多数语言中,语音演变很容易发生,反映在现代方言中是多数都变化了,只有一种语言中存在古老的形式,这时候从众原则就不能发挥作用了。这个原则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作用。第三:共同的语音特征。观察语音对应中各子方言或者亲属语言共同的语音特征,配合方向性原则以构拟出更合理的原始形式。第四:经济性。当有很多候选的的原始形式时,在各子方言或者亲属语言中的发生的变化最简单的最可能是原始形式。第五:对部分相似或者重合的语音对应的处理。要判别它们是来自一个原始形式还是两个原始形式,主要的依据是看有没有互补条件分布,若有互补条件分布,则表明不同的对应语音同源,构拟一个原始形式,否则说明不同源,构拟两个原始形式。

1.3 本文构拟的步骤

构拟的步骤大概如下:先求出地点方言音系和《切韵》音系中日母字的对应关系;以《切韵》为纲,求出地点方言间日母字的语音对应规律;对现代方言材料进行历史比较,结合内部拟测法,运用判别古形式的几个原则,辅助古文献或者其他方言证据,为日母字构拟一个古音值。

2 日母字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

在现代北方方言中,古日母字实际上已经分化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古止摄日母字,也就是儿系字;一是除止摄以外的日母字,被称为日系字。这两组字在山东方言今读面貌差别较大,但是它们都是从一个古声母演变而来的,因此在本文中我们还是把它们放在一组中进行构拟。“二、耳”为儿系字,“扔、人、软”组为日系字。

儿系字声母在山东方言中有三种读音l、ɭ和Ø,大部分地区读零声母卷舌音,包括胶东地区以及靠近胶东的平度,鲁西南和鲁北。有关l和ɭ的音值,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据笔者的调查,平邑的l实际发音时舌尖偏后,貌似ɭ,但是还没有完全到ɭ的舌位,我们认为二者其实是一个音位,只是音值稍微有点偏差而已。发l、ɭ的地区主要在东潍片,章丘以东至青岛、日照一带。

山东方言日系字的今读有八种类型:类型1为胶辽官话区,读Ø;类型2为无论韵母开合口都读l,如淄博;类型3为开口读,合口读l,如济南;类型4为无论韵母开合口都读z,如济宁;类型5为开口读z,合口读v,如枣庄;类型6为开口读,合口为v,如平邑;类型7为无论开合口都读,如利津;类型8的点比较少,只有东明一处,开口读z,合口读Ø。下面我们用表格形式表示这些类型。

表1 日母字今读表(来自各方言志及文献)

3 日母字古音值构拟

3.1 日母现代例音

据日母字在山东各地的分化情况,我们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方言点,同时选取基本词汇中的核心词做成下表:(表2)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日母字的读音非常复杂。很难找出一个音来把所有的现代音都推本到它。但是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一定存在一个这样的音,上述各种复杂的音是这个古音在不同方言间的变异。但从我们所列的音中没有一个可以单独被认为是和古音相同的。由于儿系字多读l,音质为边浊音,而日系字多读,为浊擦音,结合日母字在韵表中的位置因此我们构拟一个边擦音。

3.2 构拟结果及分析

表2 语音对应表

其中(1)代表日系字的发展,(2)代表儿系字的发展。早期形式为,刚开始演变时,日系字和儿系字并没有完全分离,而是互相影响。在第一层次>(擦音化,卷舌化),>ɭ(流音化,受1影响卷舌化),ɭ也向日系字渗透,因此少数方言点还留存古l音的现象,如淄博今日系字都读l,而荣成、诸城等地只有“扔”字还留存古 l音,其他字变为零声母了。第二层次二者都向零声母变化,因此日系字在今山东方言东区多保留零声母,而西区受周围方言影响较大,变化较快,日系字由于零声母后i介音的摩擦作用,变为和z,和z的出现也是有先后顺序的,z是随着ş变成s之后才出现的,当然2在某些较古老方言中也有可能是1的遗留,最后则是由于韵母开合口的不同发生了分化,才形成了今山东方言众多的日母字读音类型;儿系字则变为零声母后不再变化,东西两区保持ɭ和Ø共存的状态。

3.2.1 东明方言的特殊性

东明发音为z/Ø,开口呼同西区周围方言相同,合口字与东区胶辽官话相同,因为周围方言并没有读零声母的,这个特点同周围地区是孤立的,因此我们认为东明方言可能是一个较古老的方言,日母字原不分开合口,都读零声母,只是词汇扩散的力量,使东明方言开口呼变得和周围方言相同,成了z。

3.2.2 平邑、济南、枣庄音的规律性

日系字若是声母全脱落,皆为i/y打头的字(除扔、仍外)。且不管古形式为什么,平邑/v、济南/l、枣庄z/v的出现呈互补状态。发l/v的字是以y开头的,变成l/v后y变为u。由于其余方言中读相似音质的音比较多,根据经济性原则,因此归纳规则如下:>l,v/___y;z>v/___y;y>u/l,v___。平邑、枣庄的v也有可能跟审母的平行演变有关系,如下

3.2.3 所述,ş>f,相应的>v(-)。

3.2.3和z的关系

济宁、枣庄和东明会出现z,这是知庄章母的平行演变作用。日母字读音与古知庄章字读音的关系可归纳如下:(一)凡今日系字全部读的,古知庄章组必读tş/tşh/ş;(二)凡今日系字全部读l或者开口读,合口读l的,古知庄章组也必读tş/tşh/ ş;(三)凡今日系字全部读z的,古知庄章组必读 ts/ tsh/s;(四)凡今日系字合口读 v的,古知庄章组擦音合口也必读f;(五)凡今日系字全部读Ø的,古知庄章组必分为两类,其中知三章组字保留了较多的古韵三等的痕迹。反过来,如果从古知庄章组字的角度看日系字读音,则可以说:(一)古知庄章组不读tş/tşh/ş的,日系字肯定不读;(二)古知庄章组今全部读tş/tşh/ş的,日系字读或l;(三)古知庄章组今全部读 ts/tsh/s的,日系字读 z;(四)古知庄章组擦音合口读f的,日系字读v;(五)古知庄章组分为两类的,大部分地区日系字读Ø,少数地区读。山东方言读ts/tsh/s的古知庄章组字是由tş/tşh/ ş变成的。根据日母与其擦音清浊相配的关系,可知这些地区的日母字原先应该读,平行演变如下,ş→s,ş→z;同理日母字开口呼读z,合口呼读v的地区,平行演变如下:

3.2.4 东部零声母较古老。

所有的史料证明山东方言东部方言相对较古老,东部众多声母脱落的音说明零声母的出现要早于的出现。

3.3 更多证据

3.3.1 日系字和儿系字的密切关系

3.3.21的层次早于l/Ø

表3 儿化声母部位转移表

从上表中我们明显看到,莒县方言中原来读Ø和l儿化时全部卷舌变成了,发生了合流,肉儿əur和小刘儿əur、影儿əŋr和没领儿əŋr、荣儿uŋr和三垅儿uŋr读音除声调外完全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卷舌音,因此我们考虑l>和Ø>的变化都跟声母卷舌有关。 l>是一个直接的过程,l卷舌,舌尖向后变成。Ø>的演变过程不是直接的,存在中间阶段。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们认为莒县方言儿化词是由本字和儿尾词 1合音形成的,声母和声母相合,若本字声母已存在,则 ɭ由于异化作用丢失,若本字为零声母,则ɭ前移,占据本字声母的位置。因此本字声母为Ø的字合音的过程中,儿尾声母ɭ和第一音节声母合并,ɭ就保留下来,成为了合音的声母,如:ia~+ɭ>ɭεr,声母卷舌由ɭεr>εr。我们从发音学的角度解释了声母部位发生转移的原因。但是山东西区方言以及很多其他方言,如普通话,卷舌并不发生这样的变化,因此声母卷舌的解释貌似合理,但是不是一个强有力的语音演变的动因。因此若从历时的角度看,东区方言音系只有l和Ø,没有声母,只是在儿化时才出现的现象一定暗藏着某些规律。也就是说儿化时出现的声母很可能是古形式,是卷舌声母,恰是由于本身的卷舌作用才使在儿化音层面上保留了,而在非儿化音系层面上却表现为l和Ø。这种假设恰好与我们构拟的日母字层次相符合。

3.3.3 l/Ø层次早于2

清代张象津的《等韵建明指掌图》中,第八章之下云:日母所属字“人如汝儒若然髯而柔热惹”等,由吾高密西南莒州、诸城、日照尽南海,北至昌邑抵北海,凡自牟、汶、潍水以东,至成山尽东海、登莱两郡,皆读为此普牙音三位缨模之音(指现在的零声母,张氏分声母为四十音模,音模即等韵学家所谓字母,如,喉音四位:公空翁烘;牙音四位:警轻缨与);而自潍县以西,寿光、乐安、青州、临淄,以至武定、济南、东昌、临清、泰安、兖州、济宁各府所属,及沂水以西沂州、蒙、费,皆读为此谱重舌三位隆模之音(指现代的l音);惟“耳尔二而仍辱蕊芮”等,通山东皆读为舌隆模,惟秃舌之人,乃读缨模。这就是说清代日系字东区读零声母,西区读l声母,儿系字多读l声母,部分读零声。这说明在张氏时代l音在日母字读音中是占主流层次的,根本没有今读的、z、v等音。而现在日系字除了个别方言点和例字外,大都读、z、v等音。因此很明显,儿系字读音l比2要古老。

[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杨秋泽.利津方言志[M].济南:语文出版社,1990.

[3]王淑霞.荣成方言志[M].济南:语文出版社,1995.

[4]高文达.济南方言志[M].山东史志丛书增刊,1992.

[5]赵日新,沈明.即墨方言志[M].济南:语文出版社,1991.

[6]王希文.枣庄方言志[M].山东省出版管理处枣庄出版管理办公室,1986.

[7]李洪廷.平邑方言志[M].平邑县志编纂委员会,1987.

[8]王晓军.山东方言语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9]张树铮.方言历史探索[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10]赵敏.沂水方言的语音特点[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1).

[11]张象津.等韵简明指掌图[M].载白云山房集,择经堂,道光十六年,1836.

[12]Lyle Campbell.Historical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the MIT Press,2004.

[13]Anthony Fox.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责任编辑:王 林)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rchaic Initial of"日(Ri)"of Shandong Dialect

DU Feng-mei
(Literature Colleg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Combing traditional phonology and wester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under the auspices of evidences of r-ending retroflexion and transdialetical comparison,the author seeks to reconstruct the archaic initial of"日(Ri)"of Shandong Dialect,a new attempt to reconstruct Chinese dialect.

Initial of"日(Ri)";reconstruction;archaic Chinese sound;evolutional rules

H172

A

1009-3583(2010)-02-0036-04

2010-01-08

杜凤梅,女,山东日照人,南开大学文学院2007级比较语言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声母方言语音
方严的方言
声母韵母
方言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声母歌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