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

2010-09-05 06:16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张凯
中国商论 2010年10期
关键词:外包制造业服务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张凯

1 服务外包的内涵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重要的、非核心的业务,如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结算转移给其他企业或专业机构去做,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高质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企业为了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纷纷开始采用这种新的经营模式。

2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意义

2.1 就业和收入创造效应

国际服务外包最基础的动因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服务业需要支付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而其本身也是人力资本投入最多的行业。因此,相对于制造业而言,节约人力成本对服务业的离岸外包发展意义重大。发展中国家大多拥有充裕、低廉的劳动力储备,因此它们成为了国际服务外包主要的承接国。在技术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包国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获得比较优势利益,将数据录入和呼叫中心等等服务活动拆分、转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去,从而节省生产成本。虽然近年来中国、印度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劳动力优势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发挥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扩大就业。假设落实这些服务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所需时间较短,吸引外包服务可以快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2.2 技术进步和知识外溢效应

服务外包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国际外包的投资主体大多是先进技术的持有者,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从其它国家学习的渠道,具有明显的“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效应。在离岸服务外包中,外包企业基于降低成本和战略考虑,将产业价值链高端业务,如研发、设计等外包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通常要通过外包企业对低工资国家的雇员进行知识培训,以满足自身的技术标准、管理与质量要求。这种培训直接提高了本土企业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为承接国产业发展缔造了一支人才队伍,当然,这些本土员工必然会将知识技术扩散,推动本国产业的发展。

3 我国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3.1 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虽然拥有很多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人才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以软件产业为例,目前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软件人才结构则呈“橄榄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非常稀少,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

3.2 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但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3.3 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

服务外包的发展涉及到宽领域、多部门,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进行产业支持。从外包企业的工商登记政策、人才政策到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需要有一整套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进行扶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配套的扶持政策,虽说目前我国都有政策支持服务外包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仅涉及某一领域,加之有些政策(如税收)又无法落到实处,政策效应很难体现。

3.4 承接对象以低端市场为主

目前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水平来看,国内一些外包企业的外包服务业务还存在低端化的特点。外包业务的低端化是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成长的瓶颈。以低端市场为主要承接对象也是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此外,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出口构成来看,服务外包出口范围主要集中于有着良好的硬件设备条件的软件和I T服务外包方面,在发展潜力更大的商务流程外包方面没有凸显发展潜力。无论是我国本土企业或是在华设立外包中心的跨国企业,主要的业务集中在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服务外包业中劳动相对密集的领域,而产品研发、建筑设计、人力资源外包等知识密集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3.5 承接地域分布多集中于日韩等邻国

地理位置的毗邻以及语言文化的相近性等天然优势使我国成为日韩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方,在发展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易观国际预计2005~2009年美国对华发包业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0.9%,超过对日外包34.2%的增速,欧美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占据22.5%。IDC预测,到2009年,欧美市场收入贡献率将首次超过日韩,成为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发展的重要市场。应该看到,欧美市场将会成为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市场重要的增长引擎。如果仅局限于东亚,我国服务外包将很难发展。

4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

4.1 营造适合于国际服务外包的制度环境

建议尽快建立有关部门协调管理机制,以便对承接服务外包予以统筹并实施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督。同时,借鉴印度经验,抓紧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进出口、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设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人才培训、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4.2 采取有效的投资促进方式,积极吸引服务外包企业来我国投资置业

目前,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20%,70%以上集中在制造业,这一结构与国际直接投资流动趋势恰恰相反。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进程中,跨国公司通常采用建立可控制的离岸中心或海外子公司向东道国或第三国工厂提供服务的方式,而不直接向当地的服务提供者分包业务。尤其大力引进研发、金融后台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国际知名外包企业等高端项目,高起点引入和集聚服务外包企业。举办大型信息产业服务外包洽谈会,向国内外软件企业提供接包的渠道和途径,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外包环境。

4.3 充分利用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

发展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既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又符合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中国已建立的制造业优势必将相得益彰,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目前,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我国有着雄厚并在不断发展的制造业基础,这是印度等其他承接国所不具备的。我国曾经抓住了制造业外包这个全球机遇,已经成为制造业中心之一。我国可以在已有的制造业基础上,从制造业外包向服务外包发展,有利于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从较高起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目前我国很多生产型企业都在致力于将制造业外包与服务外包进行整合,很多制造业企业大规模地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以此来整合原来的业务。

4.4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升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国际外包服务是专业化服务,一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终都取决于它的人力资本优势,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而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出懂外语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未来我国能否发展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大国的关键。

5 结语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新发展推动了国际服务外包的兴起和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建立全球价值链的战略选择。中国面临这种新的经济形势,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势在必行,中国需要把握国际服务外包的机遇,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经济的发展。

[1]李志群,朱晓明主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8[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卢锋著.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田秀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09,(10).

[4]雷兴长.中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猜你喜欢
外包制造业服务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