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刍议

2010-09-14 02:43北京体育大学李春雷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0年2期
关键词:项群体能训练教练员

● 北京体育大学 李春雷

● LI Chun-lei

体能训练刍议

● 北京体育大学 李春雷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 LI Chun-lei

Physical fi tness is the foundation for athletes to reach the peak of world level. The fact of winning a competition solely on technical and tactical advantages is history now. The reason that a technical prevailing athlete or sports team fail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success is usually the lack of physical fi tness. Physical fi tness training,nowadays, has come to be taken seriously in various events in China. Coaches have put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However, there is still great divergence and even deviation in the problems such as what is physical fi tness, what kind of physical fi tness is the good one, and so on.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逐步把运动项目演变为展示人类各种“极限”能力的载体。运动员创造最高的专项成绩必须具备超乎寻常的训练水平。体能是运动员攀登世界运动高峰的基础。单纯依靠技战术优势赢得比赛胜利的状况已成为历史,技战术高人一筹的运动员或运动队不能赢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往往是体能的欠缺,在技术水平极其接近的今天更是如此。当前,教练员、运动员对这种现象的认识远较过去深刻,因此,把体能作为比赛中的主要因素、训练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已不足为奇。

目前,体能训练在我国各运动项目中都开始得到充分重视,各级教练员都把体能训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对究竟什么是体能、什么样的体能为好的体能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的分歧,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体能=体力、体能=耐力、体能就是身体素质训练的大有人在。

因此,必须首先正确理解“体能”的涵义,它是实施体能训练的基础,也是驾驭体能训练规律的必要前提。

一、体能

“体能”是近十几年在各体育类报刊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在香港和台湾被翻译成体适能。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体能是个尚未充分定型的概念,是国人在实践中的理解结合外来语的翻译创造出来的。在项群理论提出后,体能与技能相对应。体能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定义,但都有不确定性。广义体能,指健康体能,针对大众健身人群;狭义体能是指竞技体育,主要针对精英运动员,指各种身体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水平。

对于体能,比较确切和全面的定义应为: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身体健康、适应能力几个方面,是机体适应或能够完成基本和特定运动的能力。根据体能对机体运动的作用,把体能分为健康体能和竞技体能。健康体能是指机体基本健康所需的能力,主要反映运动员身体健康程度的指标,包括肌力、体成分、心肺功能、柔韧、肌耐力等,直接反映运动员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能主要针对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所必须的爆发力、速度、反应、灵敏、协调、平衡等能力。

由此可见,体能既不是体力也不是简单的身体素质,体能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体能训练比传统意义上的身体训练更丰富、更全面,在许多训练领域逐步呈现出取代身体训练的趋势。

二、体能的作用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主要由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智训练来实现。如果把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视为金字塔(图1),体能训练就是金字塔的基础,是缔造成绩的根本,体能基础越扎实,技术、战术、心智的发展程度就越高。教练员,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的教练员,经常忽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关系,体能训练(季前)安排太短,使体能基础过于薄弱,导致运动员对抗能力弱,影响技术表现,对战术执行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失误率。

当然,不同项目对体能的需求有所不同。项群训练理论提出,竞技体育项目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划分为体能主导类项群和技能主导类项群。由此说明,体能在不同项目中的不同作用。体能在体能主导类项群中的作用非常显著,而对技能主导类项群项目,体能虽然起到重要作用,但贡献率相对较小。一般来讲,体能在技能类项群中是技战术的保障,保证技术在比赛中合理、有效的发挥。

体能的作用表现为:1.促进身体健康;2.改善身体形态,发展运动素质;3.技术学习的基础,技术提高的保障;4.为战术制定提供更多的选择;5.树立自信;6.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的需要;7.防伤防病;8.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达到最高竞技水平,延长运动寿命。

三、国外体能训练发展状况

纵观体能训练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体能训练的雏形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制定了《海军航空兵体能训练计划》,目的是为了塑造适于战争需求的身体。当时美国体操运动员和教练员均参与了这一训练计划。

2. 自发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由于对体能认识的薄弱,体能训练没有得到各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体能训练主要在体能项目中应用,并且,训练集中在一两个运动素质上,训练质量很低。在集体项目中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一个盲点。虽然个别队员从体能训练中受益,但大多数人仍未充分重视体能的作用。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体能训练属于自发的,而非自觉行为。

3. 自觉阶段

体能训练在20世纪中后期已风靡世界,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体能训练已成为专业竞技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的重要内容。

20世纪50-70年代,集体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通过发展体能,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已非常普遍,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单项俱乐部,如美国的篮球、橄榄球、拳击等,逐渐安排了为专门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教练员。

4. 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无氧代谢、力量训练和其他方面,如灵敏的研究变得比较流行和重要,并被科学领域所接受。

主要标志是1978年,美国体能协会(NSCA)成立,1985正式命名为美国体能训练的专业机构。1994年美国第一部专业体能训练专著《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出版,2000年出版了《Personal Training》私人体能训练专著。

力量和体能训练也成为一个职业,运动队中出现了专职的体能教练员。20世纪90年代,研究领域的扩展和高科技的出现,为力量和体能训练提供了支持。几乎所有的大学生运动员和职业的高水平运动员都进行全年的体能训练。

5. 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跨行业的产品已被运用,帮助提高运动能力和预防损伤。体能训练行业出现产品品牌化,多家体能器材公司销售各式各样的力量和体能训练器械,公司品牌数不胜数。体能训练新产品的研发和创造在体能训练领域逐年上升,利润相当可观。据访谈,美国一个规模不大的专营体能训练产品的公司年利润不少于1亿5千万美元。

另外,体能训练中心相继成立,主要代表之一有美国的AP(Athletes Performance),相比美国体能协会来讲,它是个刚出道的小兄弟,却有后来居上之势,虽然AP提供体能训练的价格不菲,但职业运动员却趋之若鹜,随着各种体能训练中心的相继创建,体能训练开始步入成熟阶段。

四、国内外体能训练的主要区别

1. 国外运动队团队化,体能教练不可或缺,而我国体能教练严重不足

在国外,体能教练与物理治疗师、技术分析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营养师、技术主教练等共同协作,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训练服务(图2)。

图2 运动训练团队配合(引自陈方灿)

在中国基本上是主教练带领队员在训练,单打独斗,缺少助手和帮手。部分条件好的队伍,可以聘到体能教练,但体能教练严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国字号、职业化的队伍可以拥有体能教练,但其他大部分的队伍还只能由技术教练客串体能训练。一个人的精力和掌握知识的领域是有限的,主教练不仅负责技战术训练,还负责运动员的日常管理,哪有精力去设计一个针对性强的体能训练计划。

2. 管理体制的不同,造成我国体能教练从业人员数量不足

国外是行业管理,某行业一旦有了市场需求,相关行业就会根据行业对职业的诉求进行考核,从业人员只要经过行业的考试认证,就可以持证上岗。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体育的大众化、职业化、商业化,体能教练也从教练员的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特殊职业。目前,美国体能教练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向大众健身的私人教练,另一种是针对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体能师。在美国有多家认证机构,其中,中国人比较熟知的有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美国在册的体能训练人员分为两类:注册体能专家(CSCS:The NSCA’s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和注册私人体能教练(NSCA-CPT:NSCA-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目前,在美国NSCA的会员超过10万人,群体庞大。笔者2009年11月赴美国进行体能训练学习结束后,在回北京的飞机上遇到了国字号的篮球教练,他说中国篮球跟美国差距甚远,国家队跟NBA不能比,跟美国大学生队也不能比,原因是在美国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大学生篮球队有8名体能教练在负责体能训练,而我们的国家队呢?球场上的差距也就不言自明。

在中国,体能教练是个新兴职业,体制的不同导致职业的管理也存在差别。我国新职业的审批不在行业而在国家政府部门。新职业的开发和评定,不仅仅以是否是热门职业和从业人数多少为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这个职业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性,是否具有向大众推广的可行性,以及将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价值。所谓新职业是指社会经济发展中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尚未收录的职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填写《新职业建议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专家对新职业建议进行登记、汇总、分类,组织有关部门和行业的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对部分建议新职业,还需组织专家到工作现场进行调研。评审论证通过后,再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定期对外发布。新职业发布之后,还要颁布国家标准才能最后让人们考取职业资格证。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后,就可以开展相应的培训,经政府授权的机构还可以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通过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人员,可获得相应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得到社会劳动保障部的认可后,国家人事部才能定岗定编。我国没有机构或组织来推动体能教练的职业化进程,因此,没有体能教练的编制。体能教练的聘任全部由各国家队、职业俱乐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认同度来聘任,一般以教练或专家的角度聘入,但从事与国外体能教练相同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形中大大制约了我国体能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虽然我国体育界都重视体能,业内也奇缺体能教练,但却因为没有编制,不能引进、培养,名不正言不顺,只好外请。但外来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另外,一些外教对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缺乏了解。

3. 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成规模

体能训练学是一门跨运动科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的综合性学科,体能教练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在2008年之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都未设置体能专业方向,大大影响了我国自主体能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在此之前,国家体育总局主要依靠“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对我国一线教练员、科研人员进行培训,但由于人数众多,群体庞大,虽起到了成效,但仍显杯水车薪。

2008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决策和支持下,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运动康复系,下设3个教研室: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体能训练,使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体能训练专业方向,由于创办时间相对较短,与美国相比,我们的人才培养还不成规模。

虽然刚刚起步,但毕竟有了体制和专业领域,已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而且创建设想也是本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治疗、康复、体能训练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模式。相信体能训练必将在我国逐步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项群体能训练教练员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