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2010-09-25 05:21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0年6期
关键词:经济圈文化产业成都

兰 征 关 兵

[摘要]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和高端产业影响着整个产业的生态和效益。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开辟就业领域,增强国家、地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西三角经济圈文化产业虽然发展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整个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显得不够全面,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 文化产业西三角发展

21世纪的今天,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已经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计划——《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显示了国家对文化产业前景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和高端产业影响着整个产业的生态和效益。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开辟就业领域,增强国家、地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西三角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三角经济圈文化产业虽然发展比较晚,整体实力不强,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重庆以红色文化引领重庆和谐文化建设,较成功地打造了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在取得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收益。成都和西安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如成都的三国文化开发、休闲文化旅游,西安的大唐文化、红色文化的开发等。然而整个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显得不够全面,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文化产业经营机制落后、观念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

西三角经济圈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由于认识的滞后和混乱,文化产业的机制仍然存在着相对的弊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脱离市场需求为生产而生产的现象十分普遍。以重庆地区为例,重庆市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公司,也成立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但国有文化企业的旧机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一些国有文化单位改制进展缓慢,改革的风险成本让一些单位还在观望。 [1]

2.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

西部文化产业滞后且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是公认的事实。西部的文化企业公司寥若晨星,且大多是“文化事业单位自己人的内部扩展和分化”,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配备。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人才的总量相对东部地区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小;整体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不高,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的作用也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其潜在的文化创新能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这成为了西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桎梏。

3.缺少品牌文化产业,地区文化优势利用不充分

西三角经济圈虽然在经济上较发达地区相对落后,但却是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从3个主要城市来讲,西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重庆有丰富的红岩文化、抗战文化,成都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各个城市近年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是有成效的,但是在地区文化的优势以及在优势的价值的延伸上仍然挖掘得不够,在这方面还有相当的潜力。在充分利用地区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对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覆盖面积比较广的文化市场,“构建起由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图书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艺术培训市场、广告传媒市场等构成的文化市场框架体系。” [2]但是这仍然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整个产业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

在2006年的四川文化产业蓝皮书上这样描述到:“成都文化产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成都报业集团外,成都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3]

重庆文化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主体文化产业如文化旅游业等在国内尚未形成比较优势;文化企业规模总体较散、乱、小。”[4]

二、对西三角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开放市场,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的首要问题仍然是计划体制与市场方式的矛盾,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市场的形成。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要开放市场,一个是要改造文化。这两个方面,永远是开放市场更重要。和东部及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文化市场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一个开放的市场有利于企业吸收更多益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以缺少资源的美国为例,美国发展文化产业,进而形成称霸全球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答案是开放战略。“作为移民国家,……美国尽情借鉴吸收其他文化,以全球资源为自己的资源,欧洲以及世界各国文化均可成为其资源储备地。创造动漫业全球巨额票房的 《狮子王》、《花木兰》,其文化渊源是王子复仇记与木兰从军的故事。” [5]

西三角经济圈在开放市场的基础上,同样也要重视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除了包括市场的改革以外,还包括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成都报业集团按照“两分开”的要求,以产权为纽带,把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构建由集团控股并为集团产业发展服务的若干子公司,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集团。西三角经济圈中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应该以此为榜样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

2.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地区优势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在重视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创新的同时,如何利用并进一步挖掘地区传统文化的潜力是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庆、成都、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西三角经济圈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根据自己所独有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走有西三角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仍然以成都为例,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得天独厚。金沙遗址成都独有的历史遗产,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不仅需要独到的眼光,还需要一系列契合实际的商业宣传。大型音乐电视剧《金沙》,就是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积极创新。这为创新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好的出路和榜样。

另外,西三角经济圈也应该更加重视品牌和优势文化产业的形成。实施以大集团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养一批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品牌文化产业不仅对拉动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也对建设和宣传西三角地区地方特色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三国遗址的聚集地,成都虽然已经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宣传等后续工作显得有些欠缺,导致知名度还不够。成都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利用三国文化宣传成都,让三国文化成为成都的品牌,使成都能够依托三国文化从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6]

3.重视文化产业创新,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西三角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虽然在近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要实现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创新的内容包括:思维创新、产品创新以及组织与制度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的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停滞不前、一劳永逸的结果。

文化创新是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关键,持续创新能力就是不断的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这正是文化创新持续发展这一特性的体现。而正因为这一特性,持续的创新带来的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4.重视人才的培养,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归根结底,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西三角经济圈的人才现状决定了必须实行人才先行的策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专业人才的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必须建立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同时,吸纳和引进人才也渐渐成为全球人类资源管理者和组织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7]毕竟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对于人才稀缺的西三角经济圈,人才的引进迫在眉睫,只有二者兼顾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西三角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调查 2008年06月16日新华社

[2] 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创新的思考王俊朱道才《特区经济》2006年11月

[3][6]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侯水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 <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软科学成果摘要》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09年6月

[5] 文化产业的开放战略、创意与市场 太原日报?2009年1月8日

[7] 西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思考王世金《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第28卷第3期

猜你喜欢
经济圈文化产业成都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