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010-09-25 05:21常智龙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0年6期
关键词:图画应用题板书

[摘要]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正如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素质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培养素质创新能力

前言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

一、创设情景 培养创新素质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素质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传统教育的不同,并不在于否定知识能力和创新的教育价值,而是改变了知识,能力创新在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地位。也就是说,改变知识在教育中的传统看法。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追求的更本目的,而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例如:我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后,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俩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学生纷纷举手,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我选择:“13×7,12×4,42×6,891×5……”等板书于黑板上。我也写一题板书:24×3.问:“12×4你们会算吗?”

学生齐声回答:“48。”

你们是怎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4=40,2×4=8,40+8=48。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2等于8,在积的个位写8,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

同学们轻松算出了12×4的积,那么这些题会不会算?那么请你想办法先算一算“24×3=”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

生1:24×3=92。

生2:24×3=72。

生3:24×3=612。

……

请各位同学分别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 “20×3=60,4×3=12,60+12=72。”

生2:“24+24=48,48+24=72。”

生3:“24×3=8×3×3=8×9=72。”

生4:用笔算出结果但说不出道理。

通过以上反馈,我结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演示边讲解进位计算法则同时板书算式,让学生明确算法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转发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相互交流和碰撞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我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尝试计算他们自己提供的几道题,仍允许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可口算,可笔算也可摆竖式计算,之后在相互交流中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秀缺点,基本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素质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合作精神 激发创新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挖掘教学内容的创新生长点,在教学的预设中,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加以小结,得出规律,这时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接着又在此规律指导下一步的操作,这时两种思维协同作用,学生左右脑并用,两种思维协同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常智龙(1967年12月生)小教大专,1985年7月参加工作,07年7月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内蒙古兴和县福瑞小学任教。

猜你喜欢
图画应用题板书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