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思考

2010-09-25 05:21欧文军程晓盈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0年6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道德大学生

欧文军 郝 婷 程晓盈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原因除了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外,主要还是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不高,而导致就业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学校教育重视不够、家庭影响不可忽视以及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原因,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道德素质。

[关键词] 就业道德素质道德情感 家庭教育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形成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道德习惯和思维方式将影响和决定着其一生的发展。随着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客观上要求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在思想、心理、文化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拥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增强社会责任感,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道德素质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1.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世界性的失业高峰,世界性的就业率低迷。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610万人,加之此前的100万未就业毕业生,2009年有710万名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而近几年的就业中,大学生的就业道德观也成为就业考核的项目之一。《上海青年报》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又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道德却普遍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1大学生就业道德认知不同一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的就业道德认知不同一,没有完全整合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之中,普遍存在着对真、善、美、假、恶、丑等认知上的分歧。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明辨是非真假,在就业道德规范上能坚持实事求是、向善向美,但还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诸如在制作简历时,片面追求语言华丽而吹嘘夸大自己的优点和成绩, 甚至杜撰一些子虚乌有的荣誉、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经历等以获得招聘单位的好感,俗话说:“文如其人”,这是因为人的思想修养和品性都蕴藏在字里行间。思想道德素质较高者,字里行间能看出其非常自信,而且能够一分为二看待自身的成绩和不足。而思想道德素质较低者,其自卑心理最易表现出来,在文字表达上,刻意用一些行话和大话包装自己,对自身的不足之处故意隐瞒,难以体现其自信心。这种夸大不诚信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人才市场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也理所当然地受到招聘单位的强烈反感。[1]

1.2大学生道德情感出现两极波动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自尊心增强,他们普遍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日常的道德交往中,对人对事比较注意公平公正,看不惯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但是在一些重要的道德情感面前,大学生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在道德层面上态度不坚定易变化,容易两极波动。例如在面临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嘴上说着要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做贡献,表现出了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自身具有的一种理性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感,但到真正签订就业协议的时候,一些道德情感弱的学生就表现出许多惆怅。不愿意去艰苦行业就业,不愿意到比较落后的地方就业,更不愿意回到最需要自己的家乡去就业。因此大学生口中的“正义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句空话,他们对“正义”的认识是积极的,但要践行“社会正义”却不怎么积极,尤其是当要维护“社会正义”需要付出行动,有时甚至要付出一定代价时,有的人甚至做起了缩头乌龟。[2]

1.3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其行为呈现出下滑趋势。表现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自觉性差;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自我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弱化;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方面存在选择相悖的问题等。

2.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

2.1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高校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品牌和专业竞争力,同时也是该校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的展示。而道德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特殊的资本,它在全面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就业目标和就业责任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为什么一个人从小学开始的道德教育直到大学仍然收效甚微?一是因为学校的德育教育与丰富的人生实践相脱节,没有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没有充分引导大学生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二是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研究不深,加之对就业信息的了解的不透彻,给学生不能形象深入的讲解;三是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学校现在虽然都开设就业指导课,但就业指导仅仅简单地纠正某些毕业生不正确的择业态度,针对一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期望值过高和眼高手低的态度进行批评教育,没有真正抓住就业指导课程最重要的意义和最核心的内涵去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择业的短期行为,使不少学生就业之前就做好“跳槽”准备,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不诚信之风,反过来又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2家庭影响不可忽视

少数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低下恰恰是因为受到了家庭的非道德影响,主要包括:一是父母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每当遇到不道德现象时,有的父母不是循循善诱进行教育,而是对道德行为进行嘲笑甚至鄙夷。家长不良行为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力度。二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承受父母家庭宠爱,独立自理生活能力较弱,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环境更为激烈,一时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也不利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三是父母过高的期望。较高的教育成本促使许多家庭期望尽快获得回报。但在大学生整体薪酬下降的情况下,这种过高的期望无疑增加了子女的压力,使其难以顾及社会需求,过多地考虑利益诉求,限制了选择空间,降低了就业成功概率。

2.3个人方面的因素

少数大学生对道德素质在就业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活思想准备不足,对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不了解,不重视,觉得道德素质不过是一种可高可低、可有可无的软件,并不像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或者其他资格证书类的硬件,因而平时盲目考一些非专业类的证书,忽视专业证书的考取。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种,不拘小节,不严格要求自己,日积月累,良好品行逐步退化,不良习气悄然膨胀,整体素质日益低下,使得其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任何吸引用人单位的硬件和软件。恰恰相反,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而在人才选拔时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3.提高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3.1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

一是要坚持将系统的就业教育,尤其要把就业道德摆在优先地位,通过入门教育、综合教育和就业教育三个阶段进行,使就业指导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二是要与社会联系组织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解信息、成功择业的平台加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广泛接触社会,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及时为学生提供人才求职信息;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

3.2加强教师学术道德建设

学校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人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当前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群体的失信行为的影响更严重,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发挥其示范与导向作用,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同时学校必须始终坚持“整体效益”的思想,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注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

3.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教育

家庭培养要密切配合学校培养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和学校能够形成教育合力,更有利于培养子女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高等教育要打破传统教育僵化、封闭的格局,应追求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效果的和谐化、一体化和连贯性。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生活经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对子女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身的、不容忽视的。

3.4大学生要修身立德

大学生首先要认清自己,除了平时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还可以从与各种职业相关的基本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特殊能力、性格、气质、情绪、心理素质、个人需求等方面着手,接受一些专业测试。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人才供求情况,了解不同职业的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近半数的大学本科在校生毕业后的首选不是找工作,而是选择继续深造、出国或者自己创业。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而打算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则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特点及爱好,遵循现实性、发展性、独立性的原则选择职业;一切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社会需要;打破世俗偏见,多渠道就业;积极进取竞争就业,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不怕艰苦,勇于创业。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避免自卑和自负心理。积极参与竞争,挖掘自身潜能。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坚持做到诚实守信、以诚相待、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以扎实的理论功底、雄厚的专业基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投身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中去。[3]

参考文献:

[1] 王玉坤,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

[2] 赖晓英,程晓奇,付瑞华,论大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 梁超群,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道德大学生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跟踪导练(五)(2)
大学生就业趋势
道德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道德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