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流程重组在中小企业ERP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2010-10-12 07:48李爱军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效度绩效考核

李爱军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12)

唐久炉 吴爱萍 华玮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业务流程重组在中小企业ERP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李爱军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12)

文章认为在实施ERP项目之前必须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在介绍ERP与BPR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中的BPR问题,提出了基于BPR对ERP实施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业务流程重组;ERP;中小企业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以求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从目前中小企业ERP应用的情况来看成功率不高,很多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对ERP本身的陌生、对ERP实施过程的管理模式的变迁缺乏经验,原有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未能为ERP而变革所致。

一、ERP和BPR的概念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实施ERP可以为企业提供集成的管理信息,实现业务数据和资料共享,由于ERP数据录入的单一性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完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提高,ERP强化了风险管理,固化了业务流程,可以提供绩效评估所需数据。另外,ERP可以通过与外部系统的集成,使企业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等及时准确地沟通。ERP不仅仅是引入一套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可以使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自动化,它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1]。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的奠基人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把它定义为:“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这个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性”是BPR的核心内容。BPR是围绕运营模式的转变而废旧立新,重新设计与新的运营模式相适应的新流程,流程重组运营模式的变革、服务的运营模式的变革才是流程重组的终极目标,最终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所以企业的目标是通过流程来实现的,BPR正是对流程进行彻底地、革命性的改造,从而达到提升企业能力和管理绩效的作用[2]。

二、ERP和BPR的关系

ERP的应用,不仅仅是软件的使用,使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自动化,其更重要的是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是从流程这一企业最基础层面进行“根本性改变”来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就要求企业在ERP实施之前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业务流程重构,即BPR。实践表明,ERP实施后企业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来自ERP软件本身,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企业业务流程有效的重新构建。它们之间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3]:

1.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BPR和ERP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BPR关注管理思想,ERP侧重于技术实现。BPR是ERP成功实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ERP是BPR实现的技术手段和具体表现。BPR就是优化和改进业务流程中的某个环节或整个业务运作的过程,而ERP是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控制和运作企业所有资源。企业实行BPR是应用ERP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必将起到明显和积极的作用。在BPR从思想到实现的转变中,ERP系统有效地支撑和固化了新的业务流程,在BPR思想的引领下,ERP应用也将更容易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企业应用ERP必须要开展管理创新和实行BPR,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不可逾越的。企业应用ERP后效益的提高,一部分是由于实施ERP,另一部分就是业务流程重组的功劳。所以在ERP中BPR的实施和应用将有效地优化企业的资源和流程,不仅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而且将帮助企业正确地认识市场,有效地借助市场,进而积极地引导市场,使企业在市场中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2.BPR与ERP应用:走向结合的必然

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和应用ERP系统本是毫无关联的两件事,一是关注管理思想,一是关注技术手段。BPR的提出是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其本身与ERP系统的应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早期ERP系统在企业的应用,人们也没有明确的意识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但是人们在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改造的实践中,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进行企业管理模式改造的BPR离不开ERP系统的应用,并通过ERP系统应用支撑新的业务流程。可以说,在BPR从思想到现实的转变中,信息系统作为一个重要手段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不考虑信息系统的应用一般是难以达到对管理业绩的戏剧性改善目标。要想靠ERP应用改善经营,需要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不做BPR,ERP应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实施BPR和应用ERP在设定的绩效改善指标方面大多是相同的,而两者又几乎是对方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BPR和ERP应用走向结合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在改善企业管理绩效方面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中的BPR问题

1.观念问题

很多企业实施了ERP,技术上得到了更新,但观念上并没有得到更新。这样一方面导致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职工参与程度不高,使ERP的实施得不到最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也导致了很多企业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管理问题,所以把信息技术镶嵌于现有的经营过程中,他们想的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流程”,却没有从根本上考虑”我们要不要沿用现有的流程”。实际上业务流程再造不是单纯搞自动化或单纯用技术解决问题,而是一种管理创新。

2.企业组织结构问题

传统的劳动分工下,企业按照职能划分为若干个部门,各部门追求局部最优,而没有追求整体最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弊端暴露的更加明显,演变为企业发展的无形障碍,主要表现在:(1)管理层次重叠,冗员过多,管理成本高,沟通成本大;(2)工作环节和无效劳动增多,组织运转效率低下,忽略客户的满意度;(3)横向流程没有统一控制,缺乏协调,不可避免会形成管理真空地带;(4)易产生利益“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不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5)导致官僚作风,形式主义,工作效率低,权力斗争与内耗较大;(6)企业决策与具体工作分割,管理与监督难以有效,企业失误率高,反应迟缓;(7)一些控制环节形同虚设,责任上交,没有起到真正的控制作用,而且企业高层领导疲于文件与单据的批示,无暇顾及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发展;(8)强调控制、监督与权力上交的结果,抑制了成员自我决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些存在的问题很难用ERP去解决,需要用BPR去革新。

3.业务流程标准化的问题

业务流程标准化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的,这当然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大有关系。多少年来,都是按照“人治”的思维管理模式,诸多事务的处理均是不透明的更论规范化和标准化。现代有许多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管理者有许多事情也不愿明说,而是伺机而动,量势而行。另一方面,一般人的意识中又有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使得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难于推行。而ERP的实现取决于流程标准化完成的好坏。如果流程标准化实施不彻底,那ERP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四、基于BPR对ERP实施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BPR的观念重建

就是要在整个企业树立实施BPR的正确观念,使企业的员工理解应用ERP必须以BPR为基础,并建立企业由内部管理向上下游供需链延伸的思想方法。首先是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思想观念的重建,高层管理者对企业重要资源(包括人、财、物等资源)的支配权决定了他们的参与深度和力度对BPR成败的重要性;另外,企业主要业务流程的重组势必将引起工作领域内相关流程、技术、工作角色和文化等的变革,高级管理层对重组坚定不移的信心是这些变革能够持续获得必要的资金、人力等资源的基本保障,高级管理层强有力的、持续的支持也是重组能够克服各种阻碍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对员工观念重建,可以通过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的员工从客观和整个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并理解业务流程重组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从而避免因员工不理解而造成人心恐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他们能够积极的支持和参与。

2.组织结构重建

业务流程重组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组织的战略目标,这也是业务流程重组的重要原则。业务流程重组必须打破了职能部门的界限,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使得由不同部门相关人员的组成的工作组来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某一工作步骤成为可能,组建团队的灵活性也大幅提高,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这样企业可以通过重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以此发展业务和拓展市场,将此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经过业务流程重组后建立的“扁平化”组织管理模式如下图1所示。

图1 “扁平化”管理示意图

3.业务流程重建

流程重建是指对企业的现有流程进行调研分析、诊断、再设计,然后重新构建新流程的过程。首先,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重建,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顾客被置于生产经营流程的终端,所以企业很少考虑客户的需求[4]。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整个社会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应把观念从企业本位转到顾客本位,以顾客为出发点,把顾客的需要纳入企业的流程再造。一切为了顾客,一切方便顾客,这是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小企业企业只有从根本上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来规划自己的工作,才会有立足之地。其次,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流程重建。核心竞争力是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竞争能力和优势的多方面技能。企业应以现有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全方位思考所有流程,大胆取舍形成具有自己核心产品和竞争力的网络化业务流程体系。

五、总结

实践表明,应用ERP与企业的员工素质、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过程控制、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责权利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些问题在建立ERP系统的同时不能得以有效的改进、提高和创新,那么企业仅通过应用ERP是不能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因此,应用ERP必须要实行BPR,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基础,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不可逾越的,特别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长期处于管理粗放,以及现阶段我国ERP应用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而言就显得更为必要。

[1]林通.ERP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倪济宇.业务流程再造(BPR)的理论研究与应用[J].日用电器,2009,(9).

[3]王含英.BPR与ERP的关系[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12).

[4]陈开瑞.BPR与ERP在企业优化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

唐久炉 吴爱萍 华玮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根据影响高校教师考核有效度的相关因素,文章构建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度的测量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运用灰色统计方法对专家的主观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度数量化的评价结论,旨在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有效度的综合评估提供新的维度。

关键词:绩效考核;效度;灰色分析;层次分析

随着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受到高度关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不论是办法上还是操作上都在不断完善,作为一项管理手段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绩效考核普遍受到广大教师的质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而反映了教师对绩效考核认同程度的缺乏。多年来,高校一直重视对绩效考核本身的改革与完善,而忽视了对绩效考核结果有效程度的测量与评估,加强对绩效考核的有效度评估[1],对于改进考核办法,提高管理效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运用灰色统计模型,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有效度评估模型,以有效解决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有效度评估问题。

一、关于效度的测量

对于效度的测量,王孝玲在数据操作层次上总结了三种效度的计算方法:1.效标关联效度,就是以某一种测验分数与其效标分数之间的相关来表示的效度,又称统计效度;2.结构效度,是表现测验对于人的假设属性或理论概念测量到的程度,它的目的在于从理论上探究所建构的假设属性或理论概念是否能够成立;3.内容效度,是指测验内容对所要测量的内容的代表性程度。检测有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检测内容的有效性,它是各种效度的基础[2]。

绩效考核内容效度是指对绩效考核内容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即一个测验的覆盖程度,用于测量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应检测的范围。由于内容效度是效度的主体,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度测量也以内容效度的测量为主,同时兼顾效度的其它因素。

实践中测量内容效度的常用方法有三种:1.是克伦巴赫内容效度估计法。这种方法施测条件苛刻,其可操作性不强;2.是两次测验结果对比估计内容效度法。该方法使测量误差不易控制,其可行性不强;3.是逻辑推理估计法。该方法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来源方面,内容效度主要是专家的描述性判断,这种判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专家们对考核的内容范围与学校的要求理解上的差异,也会造成对绩效考核内容效度判断产生不一致的情况;第二,由于是定性的评价,没有对考核的结果进行科学系统的综合分析。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为避免误解考核内容范围,首先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度的测量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再运用灰色统计模型将定性评估加以综合。

二、绩效考核效度测量指标的构建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度测量指标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本文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从内容效度的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内容效度的诸因素入手,构建效度指标体系。

内容效度主要有两要素:一是绩效需要考核内容,它根据高校考核的内容确定,教学方面如教学投入、教学数量、教学效果;科研方面如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的级别及数量、参加学术论坛及会议的级别及次数;关系绩效方面如与人合作、帮助他人、人际促进、对工作的热情和努力、对学校的忠诚、是否愿意承担而外的责任等;还有社会服务方面如参与社会服务的行为及效果等;二是考核的目,它是指高校考核目标所规定预期的教师行为变化情况,如对学校发展战略构成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学校的管理目的有关的工资管理、晋升、培训等;与教师开发有关的,通过绩效考核发现教师不足,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提升,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

绩效考核效度的优劣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检验绩效考核是否测到了要测的内容及程度;二是是否达到了检测目的及程度。另外,测量绩效考核内容效度还需从影响效度的因素上考虑,如绩效考核人员的选择,考核的结构是否合理,考核程序是否合适,考核的意图明确与否等。通过上述分析,构建内容效度测量指标见图一。需要指出的是,该测量指标体系还比较概括,在实际运用时,各测量主体应根据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实际,在深入研究各自情况的基础上,在满足测量指标体系间独立性的前提下,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测量指标。

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度的灰色统计法

绩效考核效度的测量本身是一项价值判断活动[3],适合用灰色统计法,一方面由于灰色统计法是从等级的不明确性出发,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另一方面由于灰色统计法侧重于内涵不明确,外延明确的对象,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都有明确的外延。

图一

由绩效考核效度测量指标可知,绩效考核分三个层次:它由多个测量指标按属性不同分类,每类作为一个层次,按照目标层(最高层)、中间层和操作层(最低层)的形式排列起来的[4]。设W代表绩效考核效度的综合测量值,Vi代表中间一层测量指标组成的集合,记Vi={V1,V2,V3},Ui代表操作层测量指标Uij组成的集合,多层次灰色统计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制定操作层指标Uij的评分等级

测量指标Uij是主观的定性指标,要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量化过程通过制定测量指标评分等级标准达到。

2.确定指标Vi和Uij的权重

在测量绩效考核效度时,测量指标Vi和Uij对目标W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其权重可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

3.组织专业人士进行评分

权重确定后,组织评分者对考核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将每一个二级指标Uij赋予适当的评分值,填写在测量者评分表里。

4.求出样本矩阵

设共有n位专家进行评分,根据测量者评分表,即根据第m个测量者对绩效考核效度二级测量指标Uij给出的评分εijm求得测量样本矩阵E。

5.确定测量灰类

灰类的确定就是明确灰类的等级数,即灰类的灰数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灰类及白化函数要根据实际测量问题来定。假设测量灰类序号为e,e=1,2,…,k,那么就有k个测量灰类,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一定的白化权函数来描述灰类。

6.计算灰色测量系数

对测量指标Uij,被测对象属于第e个灰类的灰色测量系数记为:

对测量指标Uij,被测对象属于各个灰类的总灰色测量数,记为:

7.计算灰色测量权向量及权矩阵

8.对Vi作综合测量

9.对U作综合测量

由Vi的综合测量结果Ci得绩效考核效度各测量指标Vi对于各测量灰类的灰色测量权矩阵R:

10.计算综合测量值

四、应用举例

以下应用该模型对XX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的效度进行测量,效度测量过程如下:

由层次分析软件,得权重:

3.组织专家评分,求得测量样本矩阵

4.确定灰类

设g=4,即e=1,2,3,4,有优、良、中、差四级测量灰类,相应的灰数及白化函数如下:

5.计算灰色测量系数

6.计算灰色权向量及权矩阵

7.对V1V2V3做综合测量

8.对V做综合测量

9.计算综合测量值并得出测量结论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该校绩效考核的效度总体上属于良至良以上的水平,如果要进一步得出其综合测量值,可取M=(4,3,2,1),且综合测量值为:

W=B·M=(0.3732,0.3789,0.2478,0)(4,3,2,1)T=3.1251

小结:绩效考核效度多层次灰色统计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将分散的测量信息处理成一个描述不同灰类程度的权向量,从总体上对绩效考核内容效度进行测量,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逻辑推理的缺陷,有较强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刘喜华,仲红,沙新华.基于灰色统计模型的试题内容效度测量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4).

[2]高敬振.灰色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12).

[3]胡笙煌.主观指标评价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1).

[4]赵枫朝.课程考试试题质量定量评价模型[J].标准化报道,2001,(2).

F272

A

1672-0547(2010)06-0033-02

2010-11-23

李爱军(1976-),男,甘肃天水人,滁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

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业务流程重组与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编号:2009SQRS118)成果。

A文章编号:1672-0547(2010)06-0021-03

收稿日期:2010-09-26

作者简介:唐久炉(1972-),男,安徽霍山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效度绩效考核
医院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的实践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浅析聚类分析在郫县烟草卷烟营销方面的应用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绩效考核“指挥”医院未来发展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复杂图形测验对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非痴呆的诊断效度
绩效考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