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利用FDI效率和潜力研究

2010-10-12 07:48王彦婷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皖江利用外资潜力

王彦婷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

皖江城市带利用FDI效率和潜力研究

王彦婷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利用外资对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效率指数和潜力指数分析区域内各市利用外资的效率与未来利用外资的潜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皖江城市带;FDI;效率;潜力

一、引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于2010年1月12日获国务院批复。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这一地区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高,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强等综合优势,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

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产业承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一地区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近12亿元,2008年增加到近35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平均增速高28、25和15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见表1),然而流入的外资在今后是否能够维持或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经济的自身状况以及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区位竞争优势。为了考察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潜力,本文采用了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效率指数和潜力指数两个指标,对皖江城市带九市(由于金安区和舒城县利用外资额较小,本文忽略不计)利用外资的效率和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寻找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该区域未来充分发挥引资潜力、提高利用外资率提出建议。

表1 2000-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二、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效率指数与潜力指数

根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指标,对两个指数加以修正,可以构造出适用于一国内特定区域引进FDI效率指数和潜力指数。

(一)效率指数

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效率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市的外资流入量占安徽省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全省GDP总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式中,INDi为i市利用FDI效率指数,FDIi为i市的FDI流入量,FDIc为全省的FDI流入量,GDPi为i市的GDP总值,GDPc为全省的GDP总值。

若指数值大于1,表示该市吸引的FDI在全省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大,也就是效率突出;反之,若指数值小于1,表示该市吸引的FDI在全省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小,即效率低下;若指数值等于1,则表示该市吸引的FDI在全省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相当,即效率正常。

由于外商的投资资金不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完全投入,为了消除个别年份的波动,本文采用相邻三年数据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将2001-2009的数据分为三年一期,即2001-2003、2004-2006、2007-2009三个时期计算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效率指数(见表2)。

表2 2001-2009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效率指数

从三个时期来看,各地区利用外资量各有不同。2001-2003年,合肥、芜湖和铜陵利用FDI效率指数大于1,属于利用FDI大于根据其GDP规模所能利用FDI的期望值;2004-2006年,芜湖、合肥、马鞍山和铜陵效率指数大于1,其中,芜湖市的指数大于2,表明该地区利用外资效率突出;2007-2009年,效率指数大于1的城市有六个,马鞍山市位居第一。九个城市中,马鞍山、池州、巢湖和安庆在三个时期中利用外资效率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宣城、安庆和滁州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1,效率低下。可见,皖江城市带各个地区在引进FDI方面存在着区域不平衡。

(二)潜力指数

1.指标选取

潜力指数表明一个地区的未来引进FDI的潜力。为了衡量各国吸引FDI的潜力,UNCTAD在2002年制定了评价各国潜力指数的变量,包括:(1)过去10年实际GDP增长,代表该地区未来的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2)人均GDP,代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品,体现该地区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规模和层次;(3)出口占GDP的比重,代表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化的程度,它是影响FDI流入的一个重要变量;(4)每千人拥有电话数,代表该地区的通讯水平,体现区位物质基础设施的状况;(5)商业能源消耗,代表能源的可获得性和成本,这是影响FDI,特别是效率导向型FDI的重要因素;(6)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表明了一个地区的技术能力,它是吸引创新资产寻求型FDI的关键因素;(7)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劳动力所具备的高等教育和相关技能的程度;(8)国家风险。2003年,UNCTAD又对以上衡量指标做了修正,加入了以下几个变量:(9)自然资源出口占全球的比例;(10)电子/汽车零部件进口占全球比例;(11)服务出口占全球比例;(12)FDI存量占全球比例,是衡量东道国对FDI的吸引和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把原来指标中的每千人拥有电话数改为每千人拥有的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数。将UNCTAD提出的变量适当调整其范围和具体内容,即可用于评价一国特定地区(如省、市)利用FDI的潜力[2]。由于各市统计数据不易收集,本文选取UNCTAD规定变量中的5个来对皖江城市带各市利用FDI的潜力进行分析。分别为:

人均GDP:代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该地区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规模与层次;

出口占GDP的比例:代表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化的程度,它是影响FDI流入的一个重要变量;

R&D支出占GDP的比例:表明了一个区位的技术能力,它是吸引FDI的关键因素;

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劳动力所具备的高等教育以及所掌握相关技能的程度。高技术劳动力的质量与成本,是目前全球和地区竞争性吸引FDI的核心优势;

FDI占全省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吸引和利用FDI能力的主要因素。

以上各个变量的分值计算方法如下:取一个地区一个变量的值减去参与排名的所有地区中该变量的最小值,将得到的结果再除以所有地区中该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计算公式为:

其中,Vi是i市的一个变量值,Vmin是该变量的最小值,Vmax是该变量的最大值。一个地区利用FDl的潜力指数,就是该地区上述5个变量分值的算术平均数。

2.数据的处理与结果

在利用FDI潜力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各个变量指标都有不同的计量单位或计量形式,为了统一综合评价的尺度,一般都需要进行转换,即将各种不同计量单位和计量形式转化为无量纲的形式。本文消除指标之中的量纲影响从而实现评价指标的标准化[3]。各变量数值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根据潜力指数的计算方式,计算出2007-2009年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潜力指数(见表3)。

表3 2007-2009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潜力指数及各构成要素值

3.潜力指数分析

FDI潜力指数介于0与1之间,数值接近1,表明利用FDI潜力大,引资环境良好;反之,数值接近0,表明利用FDI潜力水平低,引资基础环境有待改善。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7-2009年这一时期,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各项指标都位居前列,表明三地利用外资潜力较大,其中,合肥是制造业基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出口,FDI,受高等教育人数远高于其他各市,芜湖商贸物流业发达,具有建设轻工、汽车制造业基地和高效农业基地的优势,在出口、FDI、R&D支出方面位居前列,而马鞍山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丰富的矿场资源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资”是制约铜陵市潜力指数提高的主要变量;而宣城、滁州、安庆、巢湖、池州五市各项数值接近0,表明其利用FDI潜力水平较低,需要改善引资环境。

(三)效率指数与潜力指数分析

单独分析效率指数和潜力指数及其排名意义有限,只能据此分析某市在城市带中的指标定位及相对优劣势状况,并不能完全解释利用FDI的情况。分析利用外资的潜力离不开效率,利用FDI潜力与利用外资效率理论上存在相关关系,通常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优秀效率的地区,其利用外资的潜力也较大;而潜力指数较高的地区,其利用外资的效率也相对较好。外资的流入有利于增强某地区潜力指数的进一步提升,而潜力的大小又决定一个地区利用外资的效率状况。因此,不能把一个地区利用外资的效率与潜力分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鉴于此,根据表2和表3,将皖江城市带九市划分为四类:领先地区(具有较高FDI效率和较高潜力)、高于潜力地区(具有较高FDI效率和较低潜力)、低于潜力地区(具有较低FDI效率和较高潜力)和落后地区(具有较低FDI效率和较低潜力)[4],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FDI效率与潜力指数分布图(见表4)

表4 2007-2009年皖江城市带利用FDI效率与潜力分布

根据上图分析来看,一直处于领先地区的马鞍山、合肥、芜湖,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投入、研发投入、受高等教育人数等因素均在皖江城市带九市中居于前列。例如,高校大部分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芜湖的奇瑞汽车及其便利的水路运输。

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尤其是处于领先的合肥和落后的几个城市之间相差甚远。合肥之所以处于领先,一方面是作为安徽省省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另一方面,合肥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多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合肥研究所为代表的百家以上的科研机构,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优秀人才。池州的高效率指数和低潜力指数,表明该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效率较优秀,但应关注制约本地区竞争潜力的各子要素,如出口、FDI、研发投入等。铜陵和宣城属于低潜力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少于其应该利用的数量,主要是出口、FDI等因素制约,而宣城的研发投入较低,制约其利用外资数额。安庆、巢湖及滁州的效率潜力指数较低,主要是三地经济发展缓慢,研发投入较少,技术人才缺乏,投资促进不力等因素制约其利用外资的潜力。

三、对策建议

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皖江城市带在利用外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潜力,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一)放宽投资政策

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利用外资额,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鼓励外资企业多出口制成品。近年来九个地区之间利用外资的差距较大,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为此,外资政策就需要不断的调整,不仅要适应外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的需要,也要考虑并协调各地区经济的差距。这样,既能提高皖江城市带利用外资的竞争力,又能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趁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之际,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把外资吸引到城市带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从表3可以看出,地方科技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偏小,同合肥、芜湖等市的研发投入比重差距较大。合肥市应该整合科教资源,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芜湖和马鞍山要重视科技人才在研发队伍中的作用,且应把吸引外资同人才引进并重,加大城市科技研发投入;铜陵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是在考虑投入总量的同时也要考虑投入的比重;宣城应发挥其资源利用及效率和生态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加快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滁州要抓住自己的地理优势,全面接轨长三角,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合理的加大研发投入;安庆、巢湖、池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应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利用,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皖江城市带的科教资源总体较弱。合肥虽然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仍有不足,应重视高等教育在引进外资方面的重要地位,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在吸收人才的同时,更要留住人才。芜湖和马鞍山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安庆、铜陵、池州等地应从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市场化的人才分配和激励机制;巢湖和滁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利用,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宣城在人才引进方面,需重视高等院校的建立和完善,支持高等院校的发展。

(四)改善投资环境

1.完善政策环境、法律和法规环境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环境,如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鼓励外商到安庆、巢湖、滁州等地投资,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清理有关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的同时,注重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

2.维护和改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检查,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制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

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的硬件入手,有重点地参与某些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产品的供给,以直接的方式介入基础设施的投资,更多地投资建设区域内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从而为FDI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营造创新氛围,加快创新产出能力

皖江城市带九座城市在自主创新城市的建设中,都有不足。因此,在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城市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发挥城市的特色,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应强化合肥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以合肥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要更好地依托合肥自身的地位优势和丰厚的科技资源,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其次,要巩固芜湖市和马鞍山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大力建设科技,这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再次,要发挥安庆、铜陵和池州本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建成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此外,宣城除拥有很好的区位优势,还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应完善基础设施;巢湖不仅具有独特的民营经济优势,县域经济发展也不错,应该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并与皖南城市带联动发展。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2]世界投资报告2002,2003[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04.

[3]何雪松﹒中部地区利用FDI实证研究——基于业绩和潜力指数的比较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76-78.

[4]葛顺奇,郑小洁﹒中国31个省市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4,(1):11-15.

F127.54

A

1672-0547(2010)06-0043-03

2010-10-15

王彦婷(1986-),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9-201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皖江城市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与潜力研究》(编号:AHSK09-10D177)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皖江利用外资潜力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
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创新高
潜力榜
利用外资概况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